但是,還有書籍


看完《但是,還有書籍》這部紀錄片後,我立刻在豆瓣打了5星。


我太喜歡這部片子了。


雖然總共只有5集,每集也只有短短30分鐘。但是在這30分鐘裡我所看到的每一個人物與故事,旁白與文案,攝影與後期,都無法讓人不沉迷其中。哦對了,這部紀錄片的配音是胡歌。


但是,還有書籍

但是,還有書籍

我自己喜歡閱讀,雖然書讀的不多,也沒有特別精通的領域。但是在現在這樣碎片化,淺閱讀的時代裡,我還是喜歡專心致志的,沉浸在書中的美好感受。


培根在Of Studies 中說: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王佐良先生翻譯為: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


我喜歡的,就是這種讀書讓我“充實”的感覺。


每次刷手機或“網上衝浪”很久後,似乎瀏覽了大量信息,但手機和電腦關閉的那一刻,又會被一種巨大的空虛感包圍。時間一久,“空虛”就會轉換成“焦慮”,我開始焦慮自己的工作,收入,開始羨慕朋友圈或微博上那些擁有光鮮亮麗生活的人們。


但我知道這樣的焦慮,羨慕感慨並不會改變任何事情。我需要減少“網上衝浪”的時間,而花更多時間在實際行動中。


讀書是我的採取行動的第一步,截至此文完成前,我已經讀完了三本書,還寫了一篇讀書筆記,我覺得自己也沒有之前那樣焦慮了。


但身邊讀書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地鐵上每個人都盯著自己的手機屏幕,娛樂新聞總能成為最熱門的話題與談資。實體書店不斷衰落,城市裡知名的書店更多是網紅們拍照打卡的場所,而非人們的精神角落......


因此當我看完《但是,還有書籍》時,我是感動的。我意識到,原來在現在這個娛樂至上,物慾橫流的社會,還有這麼多人憑著自己對書籍和閱讀的熱忱與理想,在默默地付出,堅守,推廣。在他們心中,理想主義的火炬仍沒有泯滅。


這樣的精神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令人敬佩了。


說說這部紀錄片。


我一般是在下班回家邊吃飯邊看,每集30分鐘,正好能吃完一頓飯。看完一集,精神和味覺都得到了滿足。


紀錄片的導演在導演手記裡寫道: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擁有無數個平行世界。我們希望以這個這個片子,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人,捕捉和書有關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編舟者致敬,為愛書人點贊。片長有限,展示的也許只是這個時代閱讀圖景的冰山一角,也無法道盡這些愛書人、做書人的有趣可愛,但希望我們的片子成為一枚火石,點燃更多人對於書的興趣。”


毫無疑問,導演做到了,這部紀錄片在豆瓣和B站分別收穫了9.2,9.8分的高分。評論區也基本都是好評與感動。


但是,還有書籍

但是,還有書籍

導演的每集選題角度都很用心,裡面的每一位主人公和故事也讓人動容。


01 書海扁舟記

第一集講的是編輯、譯者這些書籍幕後工作者的故事。


因為自己本科,研究生一直都是學習英語翻譯專業,因此在第一集看到介紹”譯者“故事時,非常有共鳴,並欽佩紀錄片介紹的譯者范曄老師。


也許你對這個名字不熟悉,但是你一定知道他翻譯的作品 -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但是,還有書籍

學過或瞭解翻譯的朋友都知道,筆譯是一件需要巨大時間投入,但現金回報並不高的職業。在校的MTI學生,大多數的筆譯價格只有千字100-200左右,有些甚至只有千字80或更低。而要翻譯一千字,可能需要花費譯者幾個小時。辛苦工作幾小時卻只能拿到一兩百元的回報,這就是很多筆譯工作者面臨的現狀......

文學翻譯更難,因為不僅僅是看懂就夠的,還需要用地道,文學性的表達傳遞原作者的情感,對中文水平也是很大的考驗。有時候僅僅為了一個詞的翻譯,譯者就會在不同的選擇中糾結很久,翻譯長篇作品,更是難上加難。

而紀錄片中的范曄老師,憑著對拉美文學的熱情與鑽研,高質量完成了多部拉美文學作品的翻譯。他的翻譯風格與文筆也廣受好評。


比如這樣一段翻譯:

“使無能者受振奮

靦腆者獲激勵

貪婪者得饜足

節制者生慾望

縱慾者遭懲戒”

這樣的文字,我大概永遠也翻譯不出來吧。

而為了翻譯好《百年孤獨》,范曄反覆閱讀了馬爾克斯所有的作品,《百年孤獨》的原版也早已被他翻“爛”,優質翻譯作品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但是,還有書籍

02 開一輛書車,走遍中國

在第二集《二手書的奇幻漂流》中,導演記錄了蝸牛和lulu這對“神仙眷侶”用書車環遊全國的經歷。


鏡頭一開始是兩個人在二手書市場淘書的場景,然後大包小包滿載而歸。每週末去市場淘書,然後運回自己的“樂開書店”,分享給更多的人。


有次因為要出國旅行,他們不得不暫時把書店關閉。而之後他們思考,為什麼不可以把旅行和閱讀結合起來呢?於是他們把幾箱書裝進車的後備箱,每到一個城市,就擺一個“移動書攤”,一邊旅行,一邊與書為伴。


有人說,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而他們卻選擇身體與心靈一起上路。

但是,還有書籍

他們甚至還把書車開到了農村,儘管這並不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銷量和利潤。而對此,lulu說:“

對於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可能書店更多一些。但是可能在很多地方,一些小城市,小縣城或者是一些鄉村裡面,書店是非常稀少的一個東西。平時也很難接觸到一些書籍,因為我希望讓很多的書籍出現在他原本可能不會出現的地方。”


他們令人感動的地方在於,現在好像整個社會的關注點都是金錢至上。在學校時,我們需要擔心畢業後的工作,薪資。畢業後,我們又開始為工作前景,高昂的房價,生活成本憂慮。結婚之後的朋友,又需要擔心撫育子女,教育等費用......


我們就這樣被社會和現實不斷推著匆匆往前走。


但蝸牛和lulu似乎並不在乎這一切,他們眼中有書,心中有理想。他們不在乎賣書的利潤,只希望好書能被更多人看到,與更多人分享。


03 繪本中的奇妙花園

第三集以“繪本”為主題,介紹了三位國內知名的繪本創作人。


蔡皋老師已經年過花甲,但只要有花開,她就會來到樓頂的花園寫生。


她的生活過的詩意,恬靜,令人羨慕。


對於她的生活態度和精神,我特別喜歡導演手記的這段文字:


“也許有的人會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樣一個花園的呀。實際上,我覺得就像蔡老師《桃花源的故事》裡表達的那樣,最重要的是,你心裡要有那麼一個花園——你對生命有不滅的熱情,你用你的熱情去澆灌你生活的土壤。很少有人的生活是一路順遂的,像蔡皋老師這一輩的人,經歷的苦難遠比我們要多,而她最可貴的,是能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一直保持對生活的熱情:有一個花盆就種一盆小花,有一個小陽臺就種一陽臺的花。”


但是,還有書籍

第二位繪本設計者熊亮又是不一樣的風格。


他設計的繪本視覺衝擊力強,色彩搭配得當,很有美感,同時又兼具兒童教育的趣味性與故事性。他立意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哲學,又始終在敘事結構和表達方式上追求創新。


他先開始創作成人繪本,女兒出生後又開始專門創作兒童繪本。


紀錄片的動畫團隊把很多繪本的內容還原的非常好,看完之後我也忍不住想買來收藏:

但是,還有書籍

但是,還有書籍

但是,還有書籍

但是,還有書籍

作為一名“藝術創作者”,熊亮經常還會做出一些驚人之舉。比如爬樹,比如半夜在森林散步,看到池塘後就直接跳進去游泳。

但是,還有書籍

大概也是他這樣的大膽的探索與無畏的嘗試,才得以讓他一直創作出如此優秀的作品吧。


第三位是來自廈門的繪本推廣人,粲然老師。


在她的“三五鋤”空間裡,她定期會給兒童們舉辦各式各樣的繪本共讀課程和活動。


她帶著孩子們共讀繪本,和孩子們一起經歷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因為她相信這也會給孩子們的內心帶來五彩繽紛的詞彙。


除此之外,她也用很多新穎的方式推廣繪本閱讀,比如“圖書館奇妙夜”。孩子們帶上自己的玩偶,放到帳篷裡過夜。而工作人員則會根據玩偶,選擇合適的繪本放在帳篷裡,並給每個小朋友寫一封信。


小朋友們第二天早上來帳篷接自己玩偶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新的繪本和信。


比如一個經常大哭的孩子,可能會收到一個《哭了》的書,而這本書會告訴小朋友,即使哭也是好孩子。


真是新穎,有趣又有意義的教育方式呀。


04 設計師的紙上王國

記錄完繪本的故事之後,第四集的視角放在了圖書設計師身上。


這集裡我最喜歡的故事,是一個叫薄英的美國藝術家為老師張充和製作書籍的過程。


薄英對漢字書法很感興趣,並曾留學中國學習書法。他這樣評價中國漢字:


Chinese characters are so dynamic, they are such powerful graphic entities, western letters forms can't compete.


但是,還有書籍

但是,還有書籍

學習書法改變了他的藝術之路,也讓他在1998年創立了僅有他一個人的出版社,希望將書作為藝術品來製作。


他出版的第一本書,是張充和的書法與詩歌作品。


他說:”

Her calligraphy was so incredible, so beautiful. When I look at her calligraphy, it was almost like a school of fish, or a bunch of leaves, they were sharp and divine, that's such an amazing experience, and I wanted to see if there are some ways that I could convey that experience.


而為了更好的傳達他所經歷的這種震撼,他在紙張,墨水,印刷設備等方面都下了極大的功夫,還將張充和的18首詩翻譯成了英文。

但是,還有書籍

薄英有一顆喜歡自然之心。


他手會在冬天的清晨,在太陽初升時,蹲下來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的蜘蛛網。


張充和是崑曲大師,喜歡音樂。薄英就用做頂級樂器的木材為《桃花魚》這本書設計了封面。

但是,還有書籍

薄英年輕時在中國學習書法和探訪石碑的經歷,給他在書籍設計與創作方面帶來了全新認知,結尾部分的文案寫得非常貼切:

“古老的石頭,因刻在石上的碑文而被長久的凝視,那麼木頭,珍珠,隕石乃至世間的萬物也都能被製作成書籍,在更久遠的歲月,在更廣袤的空間,被書寫,被閱讀,被領悟。“


05 我們與書籍

第五集的標題是“快時代閱讀指南”。看標題大概也能理解,這集的關注是在現在的環境下,人們閱讀方式的變化。


越來越多人開始看電子書,聽有聲書。還有愛書的人通過音頻或視頻視頻的方式說書,拍攝讀書報告視頻等等。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還在讀書。


在觀影過程中,印象裡看到過這樣一條彈幕:標題中的“但是”之前是什麼內容呢?


這個評論引人深思,我們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詮釋:


雖然我現在沒錢,但是,還有書籍。


雖然我現在買不起房,但是,還有書籍。


雖然這個世界很糟糕,但是,還有書籍。


雖然我心情不好,但是,還有書籍。

但是,還有書籍

正如導演在手記中說的: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擁有無數個平行世界。”


所以不管你在現實世界中有多沮喪,有多少難過和不順,只要你擁有書籍和閱讀,你就有了一處避難所,一個新的平行世界。在書籍的世界裡,你可以忘掉所有煩惱與憂愁。


而在當下的社會,當我們大多數時間都花在手機,電腦和網絡上,當閱讀成為一件奢侈和小眾的事情,當實體書店存活愈發艱難之時,我們真正需要問的是:


但是,書籍還有我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