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比尔盖茨说没人能绕过尸体就餐:“恐慌”将是美国主题


疫情蔓延,比尔盖茨说没人能绕过尸体就餐:“恐慌”将是美国主题

字数 ▍1800字,阅读约4分钟


01 盖茨批评美国联邦政府抗疫不利

本周二,比尔-盖茨接受采访的时候,批评美国联邦政府在防控疫情上错失良机,尤其指出,特朗普为达到尽快复苏经济,所说的在4月12日复活节前达到复工的状态,是十分危险的。

盖茨认为,至少需要6-10周的时间隔离,才能够有效防控疫情,而这个时间是和中国抗疫持续时间基本吻合的。

“公司封闭、个人隔离,对经济是灾难性的,” 盖茨说:“有谁能够去餐馆、去买房,而绕过角落里的那堆尸体,避而不见,继续消费。”过早地复工,是拿美国人的性命换取GDP。

与前一段疫情之初美国人的无所谓状态相比,伴随近日单日确诊超过1万例,死亡超过100例,取代这种掉以轻心状态的,将是更加深度的恐慌。

疫情蔓延,比尔盖茨说没人能绕过尸体就餐:“恐慌”将是美国主题

比尔-盖茨批评美国联邦政府,错失抗疫良机


02 各种恐慌出现

一些状况呈现出恐慌之态,失业、金融股市和富人的举措,是社会动荡的晴雨表,这个表针急剧震荡。伴随消费急剧下降,经济滑坡,美国各大小公司裁员潮已经开始,包括通用电气在内,甚至是总统特朗普本人的家族产业酒店也开始裁员。

约有500万人申请失业金,队伍排成长龙,预计疫情期间,总数会达到1000万人。美国股市已经N次熔断,真怕哪一次再也接不上了。各类救市措施无济于事,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正在转变为金融危机。

纽约州是疫情的重灾区,犹如我国的武汉,纽约的富人们大举外逃,逃向他们位于全国各地的度假房产,引起当地人们的不满和恐慌,害怕他们把疫情带到乡镇。

更让人无语的是,大灾当前,纽约有1000多名警察请假了,执法者先“跑”了。还有很多恐慌的信号是来自政府的高官,3月21日,美国媒体曝光了一段录音,是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理查德-伯尔,“友情警告”和他关系密切的人,说此次瘟疫会像“1918年大流感”一样扩散。

这位参议员的话可谓“恐怖”,被美国社会抨击。“1918年大流感”始于1918年3月4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处军营发生流感,接着很快蔓延到西班牙、英国、中国等地,除澳洲以外,各大洲均未能幸免,直到1920年,全球10亿人感染,超过5000万人死亡。

1918年的10月,是美国的“黑暗十月”,这个月里,就有20万美国人因为流感死去,受1918年影响,美国的平均年龄因此比常年减少了12岁,这种恐慌由此窥见一斑。

人性总是如此,在两个极端之间急速摇摆,美国社会在疫情之初对疫情充耳不闻,自在逍遥,当疫情的恐惧达到一个临界点,人们自保的意识会非常强,这将加剧恐慌。

疫情蔓延,比尔盖茨说没人能绕过尸体就餐:“恐慌”将是美国主题

初请失业金人数剧增


03 防控疫情必须“一盘棋”

然而,经济最怕的就是恐慌,一旦这种恐慌充斥金融市场成为主力,经济的灾难将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对于美国的经济结构,更是如此。

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来看,应对这种社会恐慌的办法是本末倒置的,最终遏制恐慌的,并不是经济数据,而是疫情每天确诊与死亡数据,这个曲线如果居高不下,你再发多少失业金,发多少贷款,都是没有意义的。

曾经被美国嘲笑的中国抗疫方法,美国人再也顾不上面子了,没有一个不按着做了。3月22日,纽约州宣布全州封城,这将波及到1900万人的生活。

比尔-盖茨指责政府已经错过了防疫的最佳时间,从纽约“大逃亡”出去无数人,他们已经遍布美国,为防疫带来难以控制的危机。

疫情已经无孔不入,美军首先被“攻陷”了,美国罗斯福号航母5000名船员中,已经确诊7名,整条航母被隔离。国防部相关人员,也有435人确诊。

最可怕的是,美国现在真正封城、限制出行的地方,在全美还不到一半,很多疫情不严重的区域,人们还在如常地生活,没有全社会都戴口罩。

中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全国统一步调隔离,仅仅隔离重点疫区是不够的,实际是在“培养”新的疫情灾区。

封城前一定有人离开了,而且是以几十万为单位,还有一些不知道的小感染群体,这些“星星之火”最具危险性,不把他们控制住,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而控制住的唯一办法,就是全国隔离。一旦新的灾区形成,恐慌就会更大程度蔓延。

中国是个集体主义思想浓厚的国度,我们都用了2个月才将疫情控制住,美国不会只用20天就解决问题的。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会加剧疫情防控难度,恐慌也将成为美国社会的主题。美国社会应该做好经济停滞2个月以上的准备,全面隔离,这样反而能避免经济停滞期更长。

疫情蔓延,比尔盖茨说没人能绕过尸体就餐:“恐慌”将是美国主题

特朗普向韩国求援,转身又在推特上“踩”韩国



欢迎关注赵猫猫砸职场,专注管理领域。品财经故事,学硬核管理,咱们下期再会。

疫情蔓延,比尔盖茨说没人能绕过尸体就餐:“恐慌”将是美国主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