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能把貨賣出去的運營方案

社交電商,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社交關係賣貨。

相比較門店模式、電商模式、流量變現模式、代理經銷模式等,擁有無限的“可能性”,說的直白一點,因為社群自帶的裂變屬性和私域運維等優勢,是一套沒有“天花板”的商業運營模式。

社群經濟,也是下一個獨角獸的誕生地。單單一個拼多多顯然低估了這個市場的容量,所以,包括小米的有品有魚正在奮勇前行,也是當前資本市場非常傾向的一套運營模式。2020年,阿里巴巴旗下淘小鋪更是勢不可擋。

三種能把貨賣出去的運營方案


社群經濟之所以相比較其他運營模式,略顯複雜,不是因為操作的難度,而是因為創新性、變化性比較高,縱有萬般變化,但不離宗。本期重點介紹三種社群電商典型的運營模式,之前也給大家說過,搭建社群,先做架構,怎麼圈人?怎麼裂變?怎麼成交?先把這個架構的問題想明白,具體的執行細節再進行補充即可。

1、社交內容電商,別低估內容變現的能力

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吸引或教育社群用戶,解決潛在客戶認知、購買選擇成本、決策困難等痛點,從而引導進行銷售成交。分為平臺型與私域型。

平臺型:偏向於內容電商平臺,如小紅書、什麼值得買、蘑菇街、抖音等。尤其是在這些平臺是開放性的,擁有較高的流量,採用的是

平臺內流量競爭和變現的模式,同時也是私域型的獲取社群的池子。內容運營層面,更多是基於平臺的一些規則和標準。

私域型:擁有自己的專屬社群,並通過高質量內容運作社群圈人、裂變,從而實現成交銷售。相對來說是比較封閉的圈子,這個圈子專屬自己所有,能夠成功,完全取決於內容運營的質量。社群流量獲取的核心途徑是“裂變”。內容運營層面上相對比較靈活多變,常見的運營形式:微課、朋友圈、海報文案、短視頻、自媒體原創文章等。優先教育社群,通過服務進行成交與轉化。

三種能把貨賣出去的運營方案


2、社交分享電商,拼團和砍價成就了拼多多

核心是通過用戶分享,圍繞著商品/產品進行傳播,抓住用戶享受“優惠/折扣/促銷”的愛佔便宜、炫耀等心理特徵,通過政策/活動營銷,進行裂變和直接分銷。常見的方式多基於平臺玩法進行拓展。

拼多多的成功,得益於產品低價+分享電商模式。典型玩法就是拼團、助力砍價,圍繞著產品進行展開,充分利用社交的力量,普適性、高性價比的產品得以快速的攻佔市場,用戶需要的是一種“佔便宜”的心理。

分享電商,繞過了內容製作的壓力,節約了運營成本,但還是繞不開從平臺獲取流量的難題,同樣還是

需要相應的廣告成本進行流量購買,也需要適當的架構自己的社群種子用戶,這個是分享的起點。


3、社交分銷電商,去中心化銷售+返利誘惑

新零售所標榜的以人為核心的“人、貨、場”重新架構,對分銷電商來說,其實是對“場”的重新定義,指的是賣貨渠道,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全新銷售模式的架構。

分銷電商,是完全基於平臺的分銷玩法,如雲集、環球捕手、有贊等,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我的銷售渠道,依靠的是高額的分銷抽成進行驅動將傳統的直銷模式進行了電商化的包裝。分銷電商核心優勢在於資源整合,分銷商只需要解決銷售問題即可,其他的研發、倉儲、物流、客服、營銷、品牌等,都直接進行支撐。

社交分銷模式,是過往微商模式的2.0時代,核心優勢在於不需要壓貨,相對來說入駐的門檻比較低,也比較容易調動分銷商的積極性,但是想要做好也並非容易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對於分銷商的支持層面,如何能夠幫助他們銷售,是我們優先考慮的問題,否則分銷模式的黏性一旦不存在,這套運營方案也就沒了存在意義。


社交內容電商、社交分享電商、社交分銷電商,常見的社交電商的3類運營模式,每一種方式對於企業和人都說都可以進行嘗試,但三類運營模式都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既有社群的構建。依賴於其他平臺6是“社群資源”。沒有社群的社交電商,跟以往的門店模式、電商模式、流量變現模式、代理經銷模式等沒有太大的差別。


三種能把貨賣出去的運營方案


詳情諮詢回覆6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