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國人名的翻譯習慣是不是該糾正一下了?感覺很多音譯的名字很不準確?

把__留給__


人名地名應該不翻譯,直接寫英語讀英語。還省了學英語再回過去記單詞的煩惱。漢語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兼容能力特強,吸收進來一部分英語詞彙,讓外國人更好學好記,也省去了中國人學英語記外國人名地名單詞。漢語會越來越被世界接受,生命力會更強大!


東方龍3913431


音譯不可避免的有很大侷限性,有許多發言在漢語裡是沒有的,只能是近似。而同一個名字在英法德西四國又大相徑庭,拼寫和發音都發生變化。如John約翰這個來自聖經的名字,英語發音“蔣"(近似),德語發音“咬汗",法語發音“讓",西班牙語發音“胡安"。Michael,英語發音"邁克爾",德語發音“米夏埃爾”,法語發音"米雪爾",等等。


深泉116


絕對應該,但絕對不行。因為中國有個翻譯局,頑固地拙守著它所謂的約定俗成的官方譯名,哪怕它自相矛盾地一面強調名從主人,從本音的原則,一面又讓與十屬主完全不似不像的音充斥媒體。英國首相的名字明明最貼切近似的中文音是“江森” ,卻偏偏要弄個“約汗迅”。墨守成規,腐朽不堪。窩頭翻個兒: 現了大眼還堂而皇之。


富春觀魚


中國最早接觸並翻譯西方文字的是廣東人,後來是香港人。許多英語中的名詞都是按照粵語的發音來註釋的。比如:奶酪,現在是按照它的本質結合滿族人已有的類似食物來翻的。以前有翻成忌司,起士等讓人摸不著頭腦。再如切片面包,以前翻成吐司,透思……這是講單純的音譯最好只用於地名人名……我不是翻譯家知之有限,總之,其中問題很多……


周方851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比如john, 英語念“蔣”,但是拉丁語系大部分國家念“有汗”,最早翻譯聖經是為“約翰”,沿用至今也沒必要改了。歐洲語言大部分受拉丁影響或者就是拉丁演變而來。一般來說,在中國,很多人喜歡來幾句散裝英語顯得自己有文化,英國人美國人喜歡來幾句散裝意大利語來顯得自己有文化,意大利人喜歡來幾句拉丁來顯得自己有文化。在好萊塢的古裝片裡“凱撒”不念凱撒,念“希色”。所以,你認為音譯不準確,實際上是因為英國人自己都認為他們是沒文化的野蠻人。


上海老克勒808


單單一個TRUMP,大陸我知道的就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做特特朗普,一個翻譯做特魯姆普。其實兩個翻譯和英語發音區別都很大,翻譯成川普才是最接近英語翻譯的


帝國的敵人


這個是真應該改改了,不能再一味的按發音來了,雖然大多外國人名不像我們的名字那麼有深意和上一輩的期待。但人家還是有自己的文化的,我們翻譯應該更重視他們的文化含義,能讓我們對外國人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一葉生


比如Trump,一個叫特朗普,一個叫特魯姆普;Djokovic德約科維奇,人家那個D也並不發音;Bonaparte波拿巴,又給人家省了個尾音。心好累


世無不老泉


最不準的應該是翻譯的韓國人的姓!比如翻譯的韓國姜姓,韓文發音怎麼聽都是康音而不是姜音。再比如翻譯的韓國張姓,怎麼聽人家韓國人發音都是江而不是張!還有宋,人家明明是發的蔥音。


閃閃再閃


這個建議就是一個xx建議。因為一個詞的翻譯,最重要的因素是被接受度,如果被接受了,那去修改它就是費力費時不討好的事情。語言的功能是交流,也就是你說什麼,人家知道你說的是什麼。而不是你認為的"準確“。約翰最早的翻譯應該是源自德文,因此翻譯這個發音,你非要說是江,反而讓人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