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這是什麼字(卍)?

蒼狼54215136

卍字一般讀作萬字,中國本沒有這個字,是一“舶來品”,出自《法華經》記載,“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雲海” 所以最早它出現在釋迦牟尼的胸前,叫“吉祥雲海”,意思是吉祥無邊,沒有止境。



在傳入中國後,有翻譯成“德”,也有翻譯成“萬”,相傳是武則天定下統一讀“萬”,從字形來看也像,意思上萬字也有廣大的意思,讀作萬形意上蠻符合的。

卍字雖然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但在民間已經很少寫用,基本出現在寺廟,佛像裝飾中。卍字也可以寫成卐,兩者區別一個左旋,另一個右旋,表示陰陽對立統一,中國大部分地區一般寫成左旋,不寫右旋另有原因。

眾所周知,二戰時希特勒德國納粹標誌採用了右旋卐字,人們有時把納粹旗讀作“萬字旗”,其實訛借了“萬”字,本應只能叫作納粹旗,並且納粹的右旋卐字還再轉過45度角,看上去像菱形,在細節上同萬字是有區別的。


由於右旋萬字會和納粹的混淆,所以現在一般只用左旋萬字,並且使用時注意應當字體放正。

當初希特勒採用那個標誌,相傳他是受到一個反猶太組織“新聖堂騎士團”的影響,認為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希特勒受其影響,便將這個組織的標誌轉過45度角的右旋卐字用了過來。

也有說佛教用作左旋卍字,希特勒用右旋卐字,命中註定會倒行逆施,終將毀滅,其實右旋萬字早已存在,細節上有差別,粗看巧合而已。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卍字 [wàn zì]

卐卍
拼音:[wàn]
五筆:NHG
中文名:卍 (萬) 字
其他名稱:Yong ghbgb
起源:雍仲本教
藏語:
“雍仲”
卍字藏語的稱呼是“雍仲”。
“雍仲”是西藏雍仲本波佛教的標誌或教微。
“雍仲”圖案在西藏出現得比較早,在象雄語中,“雍仲”為太陽及永恆的太陽之意。
在西藏日土巖畫中,雍仲畫表示的是太陽及其光芒。
最初畫一個圓圈,邊上畫幾道光。
以後逐漸減化,便演化為與“萬字符”一樣的符號。
象雄時代有文字後,將此符號稱作“雍仲”,其含義也逐漸演變引伸為堅固、永恆不變、避邪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徵。
在雍仲本教中,教祖敦巴辛饒手持嵌有雍仲紋樣的禪杖;所用的文字稱作“雍仲神文”;所處地方為九級雍仲山、雍仲沙地。
藏族民間至今還流行以“雍仲”一詞作為本教寺院名稱或本教信徒的人名。
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後,“入鄉隨俗”的也接受了“雍仲”這個符號。
“雍仲”符號是一種具有世界性的古老的神秘圖形,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卍字的符號,有向右旋,有向左旋。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
而大多數都認為右旋左旋都是對的。
卍字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旋迴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西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濟十方無量的眾生。


簡介

‘卍’萬字符(藏語稱作“雍仲”符號)是雍仲本教的吉祥標誌。
在藏區,雍仲符號也多以圖案的形式出現,它被廣泛地應用於寺院、民居、服裝、節慶、婚喪等等之中:寺院、民居傢什及門窗的木格上用其進行裝飾;
逢年過節時,用白灰在門外地上畫雍仲圖案,表示吉祥如意;
修建新房時,也畫雍仲於地基之上以求堅固耐用;
還有將雍仲圖案畫在房門上的,意為抵擋邪惡、驅逐病魔;
有的藏族婦女還喜歡將此字符繡在衣服的背部,認為這樣可以免除天災人禍……
雍仲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藏區,雍仲符號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的反映,而且是傳統吉祥觀念的藝術體現,已經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跡,人們以此表達著對幸福、平安和吉祥的憧憬與追求。
藏傳佛教象徵吉祥的圖符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這些圖符不僅僅是意味深遠的宗教圖符,作為傳統吉祥觀念的藝術表現形式,幹百年來,早已融入到了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之中,成為其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卍’字的梵語為s/ri^vatsalaks!ana。
又作萬字、卍字、卐字。
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剎曩。
意譯作吉祥海雲、吉祥喜旋。
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好之一。
乃顯現於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
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大般若經卷三八一等,均記載佛之胸前、手足、腰間等處有卍字。
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梵Amara^vati^)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數個卍字。
卍之形,原是古代象雄表示吉祥之標誌。
除印度外,波斯、希臘均有此類符號,通常被視為太陽、電光、火、流水等之象徵。
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均使用之。
最早時,古印度人認為此一符號乃存於梵天、毗溼笯(梵Vis!n!u)吉慄瑟拏(梵Kr!s!n!a)胸部之旋毛,而普遍視之為吉祥、清淨、圓滿之標相。
在佛教,卍字為佛及十地菩薩胸前之吉祥相,其後漸成為代表佛教之標誌。


漢譯

卍字之漢譯,古來有數說,鳩摩羅什、玄奘等諸師譯為‘德’字,菩提流支則譯為‘萬’字,表示功德圓滿之意。
另於宋高僧傳卷三則謂,卍字譯為‘萬’並非取其意譯,而系準其音。
然卍字之音,初時不入經傳,至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始制定此字讀為‘萬’,而謂其乃‘吉祥萬德之所集’。 
然‘卍’本為一種記號,而非一字。
歷來之所以聯讀為‘卍字’者,一方面固因習慣使然,最主要者則因自梵文譯成漢文時之訛誤。
蓋梵語laks!n!a,音譯作洛剎曩,為‘相’之義;另一梵語aks!ara,音譯作惡剎羅,為‘字’之義。
或因洛剎曩、惡剎羅兩音相近,遂將其字義混同。
准此而言,則卍字、萬字應作卍相、萬相,始符其梵語本義。


相當於‘卍’字之梵語不只一字,以新華嚴經為例,全經之卍字共有十七處,皆讀為‘萬’,然以梵本對勘之,則其原語共有四種:

(一)s/ri^vatsa,音譯作室利靺蹉,意譯作吉祥臆、吉祥犢。
新華嚴經卷四十八(大一○·二五三下):‘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
其中,‘卍’之原語即為s/ri^vatsa,係指毛髮等旋轉重疊如海雲之相。
(二)nandy-a^varta,音譯作難提迦物多,意譯為喜旋。
新華嚴經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六上):‘其發右旋,光淨潤澤,卍字嚴飾。’
其中,‘卍’之原語即為 nandy-a^varta,係指佛發右旋之相。
(三)svastika,音譯作塞縛悉底迦、濊佉阿悉底迦,意譯為有樂。
新華嚴經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四中):‘願一切眾生得如卍字發,螺文右旋發。’
其中,‘卍’字之原語即為 svastika,含有‘有樂’之義,意指毛髮右旋,自成紋樣,令見者鹹得欣悅之相。
(四)pu^rn!aghat!a,音譯作本囊伽吒,意譯為增長。
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八中):‘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指節圓滿,文相右旋,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華卍字旋指。’
其中,‘卍’之原語即為 pu^rn!aghat!a,為‘滿瓶’之義,意指佛之頭部或指節等處圓滿隆起之相。
由是可知,上舉四相之中,除 pu^rn!aghat!a之外,其餘三者皆與毛髮有關,然三者之語義亦略有差異,惟諸經論所譯一概皆作‘卍’字,實與梵本語義有所出入。
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別,於印度教,男性神多用卍表示,女性神多用卐表示。
於佛教,現存於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卍字全為‘卍’,該塔系阿育王時代之建築物,為紀念佛陀昔時於此入定而建者。
在西藏,喇嘛教徒多用卍,棒教徒則用卐。
中國曆代左右旋混用各半,慧琳音義與高麗大藏經皆主張卍,日本大正藏亦準之而採用卍,然宋、元、明三版藏經均用卐。
卍字產生左右旋之紛歧,主要系由於‘立場’之差異。
蓋經中多處有‘右旋’之說,且佛眉間白毫亦宛轉右旋,又如禮敬佛菩薩時亦需右繞而行,故‘右旋’一詞已成定說,惟究竟以‘卍’為右旋,抑或以‘卐’為右旋,則是爭論之關鍵。
若以卍字置於吾人之前,而以吾人之立場觀望卍字,右旋則成卍;
然若以卐字本身之立場而言,則卐乃符右旋之方向。
[普曜經卷二、十地經論卷十二、毗奈耶雜事卷十三、慧苑音義卷二、經律異相卷五、法苑珠林卷三十五、翻譯名義集卷六、祖庭事苑卷四、曼荼羅の研究、卍字之變遷及び分佈(堀謙德,東亞之光第六之三)]


詳解

卍字(梵s/ri^vatsalaks!ana、svastik:吉祥的記號。
梵語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利曩,意譯為吉祥雲海、吉祥喜旋。又作‘塞縛悉底加’(svastika)。
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好之一。
大乘經典謂此係佛及第十地菩薩胸上的吉祥相,如新譯《華嚴經》卷四十八雲(大正10·253c)︰‘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
然若據小乘之說,則此相不限於胸上。
如《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等書,皆謂佛之胸臆有卍字相。《方廣大莊嚴經》卷三則說發有五卍字。
《大般若經》卷三八一謂手足及胸臆之前俱有吉祥喜旋之德。
《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腰間有萬字,胸前有一旋。
此外,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Amara^vati^)出土的佛足石,也刻有幾個卍字。
對於經典中的卍字,古來所漢譯者,即有數種,如鳩摩羅什、玄奘諸師譯之為‘德’字。
魏·菩提流支於《十地經論》則譯為‘萬’字。
相傳唐·長壽二年(693)始制定此字,音為‘萬’。
意謂吉祥萬德所集。因此,《宋高僧傳》卷三於譯音不譯字之例中出此卍字。
然《慧琳音義》卷十二載(大正54·378a)︰‘卍字之文,梵雲室哩二合末蹉,(中略)唐雲吉祥相也。
有云萬字者,謬說也。
(中略)非是字也,乃是如來身上數處有此吉祥之文,大福德之相。’
意即‘卍’本為一種記號,而非一字,說為‘萬字’者,乃將梵文譯成漢文時之誤。
即將梵語laks!an!a(音譯作洛剎囊,相之義),誤為梵語aks!ara(音譯作惡剎羅,字之義),故有‘卍字’之稱,事實上應稱作‘卍相’。 
另據慧苑《華嚴經音義》及《華嚴經刊定記》所載,《華嚴經》之漢譯本中有十七處用卍字。
然而其梵本,則有二十八處。
《慧苑音義》捲上雲(大正54·437b)︰‘卍字之形,今勘梵本,卍字乃是德者之相,元非字也。
然經中上下,據漢本總一十七字,同呼為萬。
依梵文,有二十八相,即八種相中四種相也。’


此中,四種相即︰

⑴室利靺蹉(s/ri^vatsa),意譯作吉祥海雲。
⑵難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譯作右旋。
⑶塞縛悉底迦(svas-tika),意譯作有樂。
⑷本囊伽吒(pu^r-naghata),意譯作滿瓶。
而《慧琳音義》卷二十一與《慧苑音義》捲上(第一圖)所圖解的卍字,亦有很大的差異。
此卍字,自古即盛行於世界各地,從而有關其起源,學者間異說紛紜。
或以為太陽、電光、流水的象徵,或說依據旋毛而有,或說是女性的象徵。
在古代印度,除佛教以外,婆羅門教、耆那教均曾使用此一符號。
《羅摩衍那》等書中也有此記號。
甚至在刻文的首尾、錢幣等亦附有之。
至於其書寫方式,古來印度認為右旋與左旋有別,印度教以右旋表示男性神,左旋表女性神。
於西藏,藏傳佛教用右旋,苯教(Bon-pa)教徒用左旋。
中國則左右多混用。
新譯《華嚴經》明藏本作左旋,高麗本及《慧苑音義》皆作右旋。 
按︰泰國佛教徒向人祝福時,往往雙手合掌於面前,並口稱‘sawaticap’。
此詞之音義,皆與梵語‘svastika’相近。
疑其來源,或系與卍字之原義有關。

筆畫訊BHX

“卍”不只是表面的那些意思,還包含了很多深層的文化。另外還有一個字,也跟他同音,讀作“萬”。一個是兩個Z左旋(“卍”),一個是兩個反Z右旋(“卐”)。二戰的時候,“卍”便是德國納粹黨的代表,因為他們的旗徽就是他。



在梵文中,讀Srivatsalaksana,用漢語說就是“室利靺蹉洛剎那”,意思是致福。青藏高原那方,這是他們文化最具特色的圖案。在他們語言(藏語)中,稱作“雍仲”,是佛祖的心印,意思是永恆常在堅固不摧,吉祥的代表,所以又稱吉祥符。所以隨處可見這個符號。

簡單認識了它,下面我再來談一談我個人對它的理解。

“卍”又稱萬字符,包羅萬象。放眼一看,它呈靜態,倘若讓它順時針旋轉,將是:



如果把它和老子的思想結合,像不像包羅萬象的太極?正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

另外,人生變化,所以無常;萬法歸一,不離其宗,所以有常,萬字符“卍”正是“無常中有常,有常中無常。”

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卍”字,先看“Z”部分,上下兩橫,中間一豎,可以說這是空間。一上一下,一天一地,豎為天地之間。再看另外一部分,左右兩豎,中間一橫,可以說是時間。一左一右,一前一後,橫為前後之間。

空間時間,集在“卍”字。



對此,我認為這有點像王國維的三重境界。

在空間裡,望盡天涯路,在時間中終不悔,最後在時間空間雙重作用下,驀然回首,自己就在那裡,“卍”中的中心點。


文/非常茴香豆


非常茴香豆

這個我曾經做個一次說明。這裡我就不高談闊論了。

卍 其實就是個標誌符號,是古人觀察北斗七星運動後的產物。

正反的不同,是視角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