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授課,高校挑戰多

導讀

當下,各地高校紛紛啟動“線上新學期”,師生們克服各種困難,相約“雲端”,但由於上線人數過多,多家網課平臺紛紛“卡”“崩”。此外,教師線上授課熟練程度、師生互動效果等都對高校教學形成挑戰。如何探索多樣化在線教學模式,保障教學質量,成為高校面臨的挑戰。

師生相聚“雲端”課堂


連日來,北京多所高校迎來首個“線上開學日”。直播、錄播,“雨課堂”“騰訊會議”“中國大學慕課”……教師們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學習各種網課軟件工具,上網開課。


在北京大學某教學樓的103教室,數學科學學院教師趙玉鳳正在黑板上書寫數學公式,教室裡沒有一個學生,這是課程“高等代數”的教學現場。藉助智慧教室系統,學生在北大視頻直播平臺上可同步學習這門課程,老師還可在網上佈置作業、批改作業、組織答疑等。


這學期,北大4400多門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會採用直播、錄播、慕課、視頻會議等多種網絡教學模式如期開展。疫情防控期間,37門直播課程涵蓋數學、物理、化學、中文、法律、經濟等多學科。


為上好網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提前兩小時開始忙碌:擺弄手機、佈置背景、溫習講稿。之後,他用“群直播”方式為學生授課,還與40位學生線上互動。


“雖然磕磕碰碰,課後還是很得意。”陳平原說,“不是新技術運用嫻熟,也不是新課程設計精彩,而是遠隔千山萬水,在疫情嚴峻的關鍵時刻,師生們用這種形式互相問候,溫暖之外,也很勵志——這或許正是‘停課不停學’的深意所在。”


這學期,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彭慶紅教授在愛課程網上開講《形勢與政策》,吸引了5萬多人選課。“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網上對這門課的討論有2萬多條。在網上,受眾群體很大,課程和師生的討論,大家隨時都可以看,討論也比較深入。”彭教授說。


東北大學也選擇校內外多種平臺啟動了468門次本科在線課程,348名本科生教師在線授課,有3萬餘人次的本科生參與在線學習。整個春季學期,學校預計開設本科在線課程1856門次,研究生在線課程502門次,平均每週參與在線學習學生將達到15萬餘人次。


雲端授課,高校挑戰多

在北京大學網絡教學指揮調度中心,一名教師準備登陸“媒體資源服務平臺”查看相關信息 沈伯韓 攝


華南理工大學於2月24日啟動線上教學,僅24日全天,學校共有439位教師開出310門本科課程、606個線上教學班,36528人次本科生如期“雲端開學”;3月2日,廣東工業大學本科生線上課堂共開580個教學班,授課老師436位,參與線上授課本科生達4.4萬多人次。

“線上新學期”挑戰多


沒有統一的網絡教學平臺、教師網絡教學技術弱、授課時看不到學生不好管理……採訪中,不少高校教務負責人、教師、學生表示,“線上新學期”雖然新鮮,但全新的教學模式對傳統高校教學是一次嚴峻考驗。


由於同時間上線人數過多,“雨課堂”“中國大學慕課”“釘釘”等平臺都曾出現卡頓、閃退、消息無法即時顯示等問題。不穩定的網絡狀況,成為線上授課面臨的最大困難。


“由於早上8:00左右,學習通使用量瞬間超過1200萬人,服務器壓力過大,部分用戶登陸、圖片傳輸等出現短暫異常。”2月17日,部分部屬高校開學首日,學習通官方微博回應高校開學首日平臺崩潰情況。


“3月初全國線上復課的高校比較多,一些使用率較高的網絡平臺又出現了不能登錄的情況。”有大學老師表示,當前一些平臺的狀態還不是太穩定,老師們不得不在準備直播授課的同時,制定備選方案。


“我們的上課模式有直播、慕課、會議室、QQ群、微信群等等,學生要下載和熟悉好多平臺,手機空間也不夠了。”有學生表示,近期自己一直忙於下載和學習使用各大網課App,感覺比較麻煩。還有部分家住偏遠山區的學生,每天要徒步很遠找網絡,為上課費盡周折。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翁愷,2019年在中國慕課大會上作為全國唯一教師代表發言。他表示,如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功能,充分發揮慕課的評價體系作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線授課同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挑戰。許多老師表示,在教室裡,老師對於學生有更大的控制能力,學生很難逃避老師的畫面和聲音,而線上教學老師看不到學生,只能看到彈幕、點贊,難以即時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有不少學生反映,家裡的環境畢竟不如課堂,比較嘈雜,干擾多,學習效率不高。

抓住契機豐富在線教學


“線上新學期”不意味著老師都要做直播、錄播;上課不是“把課講了”,而是如何讓學生“在指導下學習”。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在線授課既對高校傳統教學帶來挑戰,也將對高校慕課和在線教育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建議高校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多樣化在線教學模式,引導教師瞭解熟悉在線教育理念方法,以線上教學促進線下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首先,應鼓勵引導老師儘快學習、熟悉在線教學的方式、工具和操作,順利開展線上復課。各高校、學院宜廣泛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為師生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為教師充分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其次,鼓勵學院、教師結合實際各司其職,探索多樣化在線教學模式,對老師的授課模式、考評方法不宜“一刀切”,以緩解教師焦慮。全國“混合式教+學”講師團副團長、瀋陽醫學院教師王巧玲說,不建議所有課程大規模直播,老師可根據自己課程的需求來選擇授課形式。鼓勵團隊合作,如一個課程團隊,可以分工錄課,不錄課的老師進行在線答疑、製作課件、批閱作業等。


三是積極關注學生需求,增強互動,保證授課質量。“老師不能把資料全部扔給學生了事。”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副院長史紅梅說。同時,還要特別關注邊遠山區、家庭困難學生的上課情況,給予其流量補助,為他們郵寄學習資料等,幫助其順利學習。


專家認為,應積極利用這次契機更多挖掘在線授課功能,以技術優勢反哺線下教學、促進高校教學改革。翁愷表示,慕課教學中,學員的行為被準確地記錄下來,這些數據有助於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在迭代中提高教學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