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一幅画并不是它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一头牛单独看只是一头牛,一片草地单独看只是青草、花儿。阳光透过树丛,也只不过是一道光线,但你把它们放在一起,奇迹就发生了。——《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是一部剧情精彩、叙事新颖、口碑不错的电影,在豆瓣上120多万人将其评为9.1分。它客观描绘了青春期男女对爱情的追逐以及自我成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纯爱”电影,也可谨慎地看成将罗斯基先生(男主布莱斯的父亲)构建成灾难和失败的化身。从这个角度看,罗斯基先生被放在了一种对抗的角度下,他的作用主要是强化男主布莱斯对女主的偏见,破坏家庭稳定。

罗斯基先生对贝克一家的偏见,引发了父女矛盾,同时也降低了家人对他的正面评价


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浪漫、柔和的基调弥漫于整部影片,但冷漠、高傲的罗斯基先生却给影片蒙上了阴影。这种威胁的力量尤其在和女儿交谈时特别明显。

例如,在布莱斯因为“鸡蛋风波”给朱莉道完歉,终于放松下来看电视后,在一处大约20秒的片段中,以一个中远镜头开始,罗斯基等人坐在画面下方看电视,女儿从画面上方的楼梯上下来。 镜头一转,罗斯基问正要出门的女儿“你去哪?怎么穿这样”,接着是正/反打镜头,女儿回答,和贝克家的儿子一起去录制小样。

接着罗斯基在客厅中不屑的回答“他们哪知道录制小样”。女儿翻了个白眼回答“你都不认识他们”,在女儿单独的这个镜头中,构图十分平衡,门框与景框平行。同时这样暗示着女儿内心的坚定以及对父亲回答的不屑。但罗斯基却回答“没必要认识,我知道那种人。”

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那种人”便是罗斯基偏见的明喻,一系列正反打镜头和两人的对话,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女儿对父亲言谈的无何奈何、反击以及罗斯基对贝克儿子的不屑。

在罗斯基太太消除了因罗斯基带给她对于贝克一家的偏见后,邀请贝克一家共进晚餐。在就餐仪式中,罗斯基先生依旧是言语讽刺不断,在客人离开后,长达一分多钟的片段中,画面中除了罗斯基在倒酒外,其他的家庭成员都在收拾餐桌。在一个大全景中,罗斯基还一直在不停的诋毁贝克家的儿子,妄想给家人洗脑。在罗斯基说出,“他们说不定在偷汽车零件卖钱”后,女儿义正言辞的诋毁“你真是个混蛋”,罗斯基狠狠打了女儿一巴掌。妻子的质问、女儿的愤怒、罗斯基的反击在快速的剪辑中,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不安,也让我们见证了这个家庭的分裂。

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罗斯基一直瞧不起贝克一家,还总是叫他们垃圾、取笑贝克先生的画。

但是,影片中这两处激烈冲突都和贝克的两个儿子有关,或者更直接点说是和音乐有关。为什么一提到音乐,罗斯基先生就格外敏感呢?

根据团体冲突理论,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就会把自己和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由此也就产生了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

在影片中,我们了解到罗斯基早年间非常喜欢音乐并且组过乐队,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在看到贝克家儿子能做自己渴望做的音乐后,产生了嫉妒心,挫折感导致了偏见。这就如同朱莉所说“罗斯基先生外表干净整洁,但他内心似乎有什么东西已经烂掉了。”

受父亲影响,布莱斯学习并强化了偏见


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社会学习论认为偏见是习得的。儿童从周围亲近人的言谈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用偏见去看待某些人。

在影片的开头,小朱莉要帮助新搬来的罗斯基一家搬东西,但罗斯基的态度是拒绝和不屑,他明确告诉朱莉“不要,那都是值钱的东西”并且还给儿子使眼色让布莱斯把朱莉带走。在随后的日子里,罗斯基不止一次的在布莱斯面前诋毁贝克一家,这在无形中就鼓励和强化了布莱斯对朱莉的厌恶。

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下,布莱斯逐渐被感染,产生了符合父亲所期望的态度和认知,而这些实际上就是偏见。他为了引起朱莉的厌恶,故意和朱莉讨厌的女同学在一起,认为朱莉家杂乱的环境下,鸡下的蛋很可能感染沙门氏菌,就将朱莉给的鸡蛋全部扔掉。

很多时候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认知,这样做我们就会忽视掉大量的、重要的细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布莱斯对朱莉的偏见就影响了他对朱莉的认知,他注意到的信息都是自己想注意到的,而那些与偏见无关的信息,都被他忽视掉了。

人对某个事物的解释又决定他的行为,所以布莱斯才会拒绝和朱莉一起爬到树上,扔掉朱莉给的鸡蛋,不屑朱莉幼儿科的科学展……布莱斯的一系列举动让朱莉开始审视,布莱斯究竟是不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朱莉确定布莱斯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后,开始疏远他。

如何才能消除偏见?

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由于偏见对人或者事物会做出一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因此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我们需要学着消除它。

1、多角度观察

影片中布莱斯的外公是一位很睿智的老人,他教会了布莱斯多角度观察别人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观察的角度变多,获取的信息量也会变多,对事情的认知就会更全面,消除偏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布莱斯也是基于此,观察到了更多有关朱莉的细节,这让他更全面的了解朱莉,最后消除了对她的偏见。

2、增加交流

彼此不了解、信息不对称很容易造成偏见,影片中布莱斯的母亲一开始也对贝克一家存在偏见,认为他们家的院子脏乱差,就连朱莉送的免费鸡蛋也怀疑会带有沙门氏菌。但是在布莱斯的外公告诉她,贝克一家之所以生活的这么贫困,是因为他们需要照顾有神经问题的兄弟时,她改观了对贝克一家的看法,并且主动邀请贝克一家来吃晚餐。


反思《怦然心动》:偏见是如何影响私人情感生活以及家庭分裂的

找到痛点,对症下药,增加交流,将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偏见。

3、增加阅历

阅历越丰富,见识越广阔,遇事就会更加理性,看待问题的维度也就越开阔。影片中布莱斯因为看到父亲对待贝克兄弟的态度,联想到自己出生时也差点因为缺氧变成朱莉叔叔那样,而对父亲有怨言时,外公却告诉他,不应该因为没发生的事情而怨恨,这样对他不公平。

和《怦然心动》一样,生活中“偏见文化”也随处可见,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人身上的某个点去全面的赞成或者否定一个人。但是这样的看法,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让我们变得武断,用不正确的言行对待、攻击别人。在电影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场景中,罗斯基因为偏见一直用言语攻击贝克的两个儿子,但家人却一直在维护他们。这里的用意也很明显:罗斯基被他的家人和他们代表的现实排除在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