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炒外匯為名,貴州一女子傳銷“致富”300餘萬,已被刑拘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傳銷犯罪的外衣也在不斷更新中日益趨於隱蔽,“經濟邪教”的外衣色彩日益濃厚,社會危害嚴重。期間,不少不法分子採取誇大宣傳、致富炫富的手段,誘騙了很多“朋友圖”的親朋好友,使得很多人墜入傳銷之網。

以炒外匯為名,貴州一女子傳銷“致富”300餘萬,已被刑拘

為全面提升公安機關應對涉網新型連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遏制此類案件高發勢頭,貴陽市公安局將“向互聯網違法犯罪全面發起總攻”列為2020年重點工作之一。近期,雲巖分局經偵大隊根據市局、分局黨委的指示,對雲巖轄區開展大規模的摸排工作,期間,破獲一起以炒外匯為名的網絡傳銷案,涉案金額高達300餘萬元。

受人引導 涉足傳銷

畢節市金沙縣59歲的女子熊某某,是一名銀行的普通退休員工,因退休後在家閒得無事,便開始通過網絡學習炒外匯,期間結識了不少圈內的朋友。

“投資2萬美金,你就可以成為會員,然後坐等分紅。”熊某某說,這是圈內朋友給她不斷灌輸的一種投資收益理念。然而隨著逐漸深入,熊某某慢慢開始意識到,這所謂的投資不過只是一場傳銷騙局,但她並未就此放手,因為在她看來,通過炒外匯的名義進行網絡傳銷,並不容易被人察覺,同時還有豐厚的回報。

2018年2月,一次性投入2萬元的熊某某,已成為一名圈內的高級會員,隨即她開始決定單幹,並於同年5月份,在雲巖區九華路中央國際內,租下一個100餘平方米的出租屋,開設起了屬於她自己的工作室,至此熊某某開啟了她的傳銷“致富”之路。

2年時間發展下線200餘人 籌獲資金300餘萬元

作為一名高級會員,熊某某已經有了自己發展下線的權限,為此熊某某開始以專業炒外匯為名,藉助網絡大肆發展下線。為了包裝自己,熊某某對外宣稱,她炒外匯賺了數百萬,併購置了兩套房產。很快,不少不明緣由的人,便陸續加入到其中。據警方核實,熊某某通過一個名為“普頓外匯”的網絡平臺,利用虛假的外匯數據、圖形等,在2年的時間內,發展了下線200餘人,共計籌獲資金300餘萬元。

據熊某某交代,傳銷都有一個共同結構,那就是金字塔,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收益是最高的,為此她按照她的上限要求,把會員分為了I級、IB級、MIB級、PIB級等多個層次。在熊某某設置的分級中,交納2000美元,並發展5個下線,就能成為最初的I級,獲取團隊投資百分之一的獎勵。投資5000美金,發展下線10人,就能升級為IB級,以此類推,要求越來越高,交的錢也越來越多。

“下面人養上面人,以此類推,沒有盡頭。”這個觀念一直深深地印在熊某某的腦海中,成為了她心中的“致富”寶典。

然而,現實並非熊某某想象的那樣順利,據熊某某交代,截至2019年10月,她只獲利10餘萬元,同時,她之前經營的平臺也因資金鍊斷裂關閉。為了穩住下線,熊某某謊稱網站平臺遭遇了黑客攻擊,因此才一直無法正常打開。

10餘人報案 “致富”夢破了

謊言終究還是謊言,網站平臺關閉2個月後,2019年12月,雲巖警方陸續接到10餘名受害人報案,他們稱遭遇了炒外匯詐騙。

經過警方核實調查,熊某某發展的200餘名下線身份各異,但以30至60歲的女性居多,期間,有的用的是自己辛苦積攢多年的存款,有的則是貸款。45歲的萬女士便是其中一個受害人,同時也是眾多受害人中損失最大的一個。

據辦案民警介紹,2019年2月,萬女士通過朋友介紹,與嫌疑人熊某某結識,並輕信了熊某某炒外匯能賺錢的說法,為此在投入2000美元后,萬女士又相繼拉了7名身邊的親友加入其中,共計投入16.8萬元。調查中民警瞭解到,受害人們剛開始都是到熊某某位於九華路的工作室內“上課”,課堂內容講的都是如何炒外匯的內容,後來為了方便,眾人便開始在微信群內與熊某某交流,可直至網站平臺被關閉,萬女士也沒有親眼看到一分到手的現錢,感覺上當受騙的她最終報了警。

2019年3月24日,嫌疑人熊某某,因涉嫌組織領導傳銷罪,在貴陽被雲巖警方刑事拘留,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當中。

在此雲巖警方也提示廣大市民,投資期間一定要保持理智,提前瞭解即將投資的項目,慎重考慮後再確定是否投資。同時,要樹立正確的投資觀,以免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記者 王傑 蘇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