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柳塘牧马图》

南宋 绢本 设色 纵23.5厘米、横25.6厘米故官博物院藏

图绘山中牧马的场面,人物的千姿百态和马匹的机敏灵活萃于尺幅之间,巧妙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气氛。两侧斜坡缓丘,柳树成林,枝干双钩淡染,高低错落,偃仰有殊。山风吹拂,柳枝飄逸,柔媚轻盈。远处烟云迷茫,白云缭绕,崇山峻岭时隐时现,山顶密树以浓墨点染,繁盛蓊郁,以点苔法攒点草丛,生机勃发。

山谷间平坡缓丘,人物随处可见,马匹四面奔腾,有人席地而坐,躬身微侧观看牧马场景,神态悠然自若;有数人于其后相侍,另有一人于树下牵马静候;中部平地上有数人骑于马背之上,或高声呵斥,或扭头回望,或握缰尽情驰骋,酒脱放达。画中人物和骏马造型精准,着意于表现瞬间的动势,整幅面画充满着运动感和节奏感。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此图无款,原载于《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

旧签题陈居中作,对开有清耿昭忠题云:“陈居中柳塘牧马图,虽纤细如绳,悉具乘风破浪之势。昔评云:布景设色,不亚黄宗道。'今观其气韵生动,精神物态,全形缣素间,即谓超佚前人,岂为过当。”但是否确为陈氏所作,目前专家说法不ー,仍需商権,录以待考。

图中铃有“真赏”、“信公珍贵”、“会侯珍藏”、“庞菜臣珍藏宋元真迹”等印,曾经清人耿昭忠,近人庞菜臣收藏,《虚斋名书录》著录。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雪溪放牧图》

南宋 绢本 设色 纵25.7厘米、横26.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溪岸平远,草地上白雪皑皑,天色清寒,数株寒树傍立溪边,树下木叶萧萧,一戴笠牧童正牵一水牛在岸上前行。

然而水牛并不情愿,它将四蹄死死钉在地上,身体用力后拉,却又限于鼻环的控制而无法自由行动,牧童则恰恰相反,他将绳子扛在肩上身体用力前倾,但由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水牛抗衡,因而依然无济于事,局面陷入了僵持,两者刻画都是惟妙惟肖,观者能够明显感受到水牛与人都在暗暗积蓄力量,且大ー小,一壮硕一瘦弱的明显对比,使画面充满了戏剧性与丰富的想象空间。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与这般对抗的局面相比,雪后天地的静默无声、纯然无染,远方的空阔浩渺,周围环境的清旷萧瑟,则更显静谧安详。画家以淡墨染天地清溪,以留白表现雪地,双勾填彩画树干,双勾或攒笔点树叶,笔简意繁,恰到好处。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无款,裱边旧题签为“宋夏禹玉雪溪放牧”,夏禹玉即南宋夏珪,但画中风格,实是夏珪前的作品,故改题无名氏作。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柳阴牧牛图》

南宋 绢本 墨笔 纵23.2厘米、横24.1厘米故官博物院藏。

此图绘巨柳一株顶天立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树干粗壮有力柳枝向下倒垂,随风舞动,柳叶纷披,茂盛非凡,盛夏之葱茏可见一斑。树下有清溪草域,绿草茵茵,一头水牛静立,身材健壮,毛发细密根根分明,它双眼圆睁,正昂首眺望,哖哞鸣叫,似乎在召唤远方的伙伴,引发观者的想象,意趣无穷。

另一側柳荫下溪水边,一牧童背向观者静坐垂钓,专注用心,全然没有理会水牛的叫声。除水牛的匀画之外,此画用笔较为简率,墨色丰润,溪水用淡墨轻染,古柳、野草等都是草草而成,有自然野逸之风。此画无款,钤“史国生”藏印一方,不知原载何册,不见著录。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无款《牧牛图》

南宋绢本 设色 纵23.6厘米、横2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枯树寒柯,盘根错节,在画幅左側向右上方伸出,树枝疏密有致,其上并无叶的点画,可见天气清寒已至深秋之际。树下一头水牛,身躯肥硕庞大,正在缓缓前行,神态悠闲恬淡,与世无争,一牧童身着短衣短裤,似刚从水中登岸尚未放下衣裤,他爬在牛首,双手紧握牛角,一脚蹬地,另一脚踩在牛头上,动作熟练自如,水牛微微首非常配合,可以想见不久之后牧童骑在牛背之上,口欥横笛悠然归家的场景,村落遥遥,牛行迟迟,“长年牧牛百不忧”的农家生活如此淡泊自在,令人欣羡。

此画无款,旧题签为“李唐牧牛图”,但观其画风,与李唐不甚相同,故改为无名氏作,原载《宋元宝绘册》。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秋溪放犊图》

南宋绢本 淡设色 纵32.4厘米、横24厘米故官博物院藏。

此图绘秋林溪岸,天色渐晚,牧童牧牛晚归之情境。溪水蜿蜒,从远方潺湲而来,水渚沙岸上有簇簇芦获浅草。岸上树木疏疏,秋林清旷,枝叶繁茂细密,有参天之势,似有风穿林而过而正沙沙作响。

一牧童身背斗笠,头扎小,跪坐在一头身材壮硕肥厚的水牛身上,正渡过清溪来到对岸,水牛后蹄犹浸在水中尚未登岸。牛行缓缓,但牧童仍焦急地扭头回视对岸尚未渡水而来的小牛犊。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牛犊孤独无助,昂首鸣叫,四蹄创地,作欲渡而又未渡状,其胆小怯儒,逡巡不前的情态被刻画得形象生动,惟妙惟肖,而牧童关切的神情也显露无遗,富有生活情趣,可见画家精湛的写实技巧。

此画无款,画中钤有“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墨林秘玩”、“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等藏印多方,说明此图曾经明人项元汴,清人耿昭忠,近人庞元济等收藏,对开有耿昭忠题记,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中,《虚斋名画录》著录。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无名氏作《牧牛图》

南宋 绢本 设色 纵23厘米、横24厘米故官博物院藏

此图绘溪水沙岸,上有两处细竹丛生,鲜嫩非常,一牧童卷起衣裤站在溪中,正手持簸箕浣洗物品,并低头细细检视,神态专注。一头水牛四蹄收拢,卧于浅滩之上休憩,伸颈扭头侧视着自己主人,大眼圆睁带有笑意,十分温顺。图中构图简洁,设色淡雅,人与牛造型皆准确生动,两者相对无言,静谧安详,富有生活气息,颇有意趣。

此画旧题签为梁楷作,然而究其画风,与梁氏相距甚远,故改为无名氏作。左下角钤残收藏印一角,不可辨,原载《宋人集粹册》中。

书画以言志:透过绢画,感受南宋仕人们那颗颗“放牛”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