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里春茶初长成 八千亩茶山采摘忙

南昌新闻网讯 春风伴细雨,暖阳照青山,阳春三月的湾里区又迎来一年“春茶绿”。位于南昌市湾里区的8000余亩茶山陆续进入春茶采摘最佳时期。嫩绿的芽头挺立在茶树尖上,生机盎然。茶农们穿梭在梯田般的茶山间,抢抓农时采摘头芽,勾勒出一幅精美的“采茶图”。

志愿者助力春茶采摘

春光明媚,放眼望去,湾里区太平镇满眼都是绿,沿途山乡里不少茶农趁着天气晴朗,忙着采摘春茶。在太平镇狮峰脚下,一个占地面积600余亩的茶园里,阳光洒满了茶山。

“茶叶在枝头就像孩子的脸,一天一个样,要抓紧时间采。”湾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科科长李克庆表示,为帮助茶企争抢农时,湾里区组织了采茶志愿者走进茶山帮忙采茶,目前春茶的采摘未受疫情影响,各个茶园都已有序复工。

3月26日是湾里区“大客天下”茶园复工的第一天,由于茶园聘请的外地茶农短时间内赶不回来,志愿者们的到来,解了茶园的“燃眉之急”。湾里区的防疫员严格对每一名进入茶山的人员进行排查登记,保障大家安全健康地工作。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茶园的管理员方天赐感叹道:“疫情,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志愿者的到来就像雪中送炭……”

春茶收成决定了茶农一年的收入

当地茶农和志愿者们腰挎竹篓走进美丽茶山,志愿者杨蕾是第一次采茶,来之前才跟当地茶农学了手艺。“虽然不专业,但我觉得只要能帮一点忙就有意义。”在茶山上,她认真向老茶农请教采摘手法和选初芽的技巧。

在茶山上指导大家采茶的方天赐告诉记者,目前采摘的是茶叶的初芽,也是品质最好的茶叶原料。“茶叶效益好不好关键在春茶,春茶收成的好坏决定了一年的收入,所以这段抢采初芽的时间是关键时期,需要较多人手。”据方天赐介绍,“明前初芽”是一年之中鲜茶卖得最贵的,炒出一斤成品春茶要摘六万至八万个芽头。“我们茶园600亩地,春茶可制成8000斤的成品茶。”

引进科学生产模式提高茶叶品质

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的马口村,四面环山,地处海拔高地,全村有1300余人,5个自然村,当地主要种植茶叶、蓝莓、水稻、莲子等作物,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

这个时节的马口村,满山都是绿油油的茶树。茶农黄和财每天吃完早饭就“上班”,他一边采茶一边介绍:“我们按数量计算工资,采摘的新鲜初芽每斤能卖到100元左右,每天赚三到五百元不成问题。”黄和财采摘茶叶的动作很麻利,不到一个小时,他的茶篓里就装满了新鲜的茶叶。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湾里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专家会对茶农进行授课,深入田间地头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改良土地资源、引进先进种茶技术以及新的优良品种,以科学化的模式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大大提升了茶叶品质,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

将茶文化融入生态旅游发展

据悉,湾里区地处山区,有着多年茶叶种植历史。2012年起,该区通过实行税收优惠、加大奖补力度等政策,引进规模企业,对零散、荒置的茶叶基地进行整合改造,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万亩茶园”以助创收。2014年,湾里区已建成茶叶基地8000亩,茶叶产量191.5吨,产值达1.5亿元。

“茶叶是湾里的农业重点扶持产业之一,发展观光茶园,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相融合,是一种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通过旅游发展带动,能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湾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科科长李克庆说,“下一步,湾里区将扩大有机茶基地种植规模,推进生态示范茶园建设,将茶文化融入生态旅游发展,让湾里茶品牌唱得更响,茶香飘得更远。”

今年投入50余万元奖补茶叶种植

此外,湾里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出台了《湾里区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政策措施》,整合资金590万元用于扶持湾里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其中对新建茶叶基地、老茶园改造以及茶叶加工设备进行奖补,鼓励引导传统农业向特色生态农业转型,延伸旅游农业内涵。

今年区级还下达了奖补资金50余万元用于茶叶种植奖补,目前有茶叶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合作社20余个,种植面积8000余亩,年产量50余吨,主要以绿茶为主,以白茶,黄茶,菊花茶为辅。

通过大力推进茶叶“三品一标”认证,目前湾里茶叶有机认证共五个,其中茶叶生产有机认证共3个,茶叶加工有机认证共2个。(钟磊 全媒体记者 张宁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