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成浙江“精密智控”風向標

浙江省依託大數據,在疫情阻擊戰中利用“大數據網格化”的方法研判不同時段的疫情防控手段。利用大數據架起快速抗疫防線、“一圖一碼一指數”針對眼下各地的復工復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有序恢復生產。大數據已經成為浙江“精密智控”的防疫風向標。

“一圖一碼一指數”精密智控

“19日,浙江省樂清市疫情風險等級從‘高風險’降為‘較高風險’。”在浙江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孫黎明手中展示的浙江疫情風險五色圖上,代表高風險的紅色首次消失。當天,浙江高風險縣市區為0,較高風險縣市區有7個,中風險縣市區7個,較低風險的為9個,低風險的有67個。

這也是張弛有度的作戰圖。20日,浙江疫情最為嚴重的溫州市宣佈,撤銷檢查卡點,同步恢復高速出入口。此前,浙江除溫州以外,各設區市市本級全面恢復公共交通運營,市際、縣際客運班車也已恢復。

浙江疫情風險“五色圖”以縣域為單元,對浙江全省各縣(市、區)疫情情況進行風險評估,用紅、橙、黃、藍、綠五種顏色反映高、較高、中、較低、低5個疫情風險等級,每日一報讓全社會知曉各縣域疫情動態。

眼下,浙江已經從原先的疫情防控為主,轉變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兼顧。

供職於杭州市一家企業的黃鑫已經回到工作崗位一個多禮拜,手機中綠色的“健康碼”成為他的“通行證”。“每天上下班,小區和企業的防疫人員確認我持有的是綠碼,再測一下體溫,就可以順利出入。”

杭州在全國率先推出的健康碼,用“紅黃綠”三色二維碼作為數字化健康證明,綠碼可憑碼通行,紅碼和黃碼則需按規定隔離並健康打卡。居民不再需要重複填報健康表格,高速路口和小區卡口工作人員也更加便利,實現了“無接觸式”查驗,降低了感染風險。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00座城市使用健康碼,浙江、四川、海南三省率先實現了全省覆蓋。

此外,為評價衡量各地防輸入、防集聚和著力通暢物流、人流、商流,浙江推出“管控指數和通暢指數”,管控指數由新增病例管控等5個指標組成,暢通指數由公交開通率等7個指標組成。

“一圖一碼一指數”的基礎是大數據。以“一圖一碼一指數”為抓手,浙江提出,重點抓政策指導、監測預警和難題破解,加強分區域、分行業、分時段復工復產指導,著力推動企業和重大項目安全有序、積極穩妥復工復產。力爭到2月底,除高風險和較高風險地區外,基本實現全面復工,產能恢復率達到75%以上。

浙江全面實施的“一圖一碼一指數”,有效推動全省防控模式從封閉式管控向精密型智控轉變。

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辦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表示,基於“疫情圖”以縣域為單元實施分區分類防控,基於“健康碼”為公眾安全出行和跨域流動提供一體化數字憑證,基於“精密智控指數”充分發揮對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統籌牽引作用,這是一套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組合掌,不僅是技術層面的一次創新,也是關於新型治理模式的一場實踐。

大數據架起抗疫防線

目前,浙江出院患者佔確診病例超半數,疫情防控出現了階段性明顯成效。隨著返崗返工返學的“三返”高峰到來,企業逐步復工復產,疫情防控面臨著嚴峻挑戰。浙江多個城市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架設了層層“防護網”。

幾天前,杭州一家物業企業負責人在手機上接收到一條自動發送的短信。短信上顯示,湖北籍的一名住戶在某幢居民樓的一樓刷卡進入。“這名住戶可能剛從湖北返杭進入公寓,我得趕緊問問。”該名負責人說。

率先發現這一情況的,是一套將小區智能安保系統與城市大腦進行數據對接,實現重點人群實時預警的系統。這個系統不僅能找到在杭州的湖北籍人士,凡是近期到過武漢的市民或遊客來到杭州,都會收到一條提醒主動隔離觀察的短信。

城市大腦是由杭州市和阿里巴巴合力打造的城市治理平臺,每天有來自杭州市近80個部門和企業的數據匯入。在疫情出現後,市政府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通過“城市大腦”平臺,建立衛健警務——新冠病毒防控系統,搭建起“涉敏感人員庫”。

在這個防控系統裡,每個公民都有對應的電子身份識別號。只要一人確診,就能夠通過大數據碰撞,排查出高風險人群名單。從以前的“先確診後隔離”到現在的“先控制後確診”,時間上大大提前,有效降低了擴散風險。

“杭州全市公安機關共設立了104個陸路卡點、4個水路卡點和7個鐵路檢查點,對來杭車輛和人員,同‘涉疫敏感人員庫’進行核查比對。此外,大數據系統還能第一時間通過票務信息鎖定敏感人員什麼時候會進入杭州。”杭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說,幾天前,大數據系統發現5名浙江省內其他地市的密切接觸者即將進入杭州,他們立即行動,在密切接觸者抵達杭州的第一時間就落實了相關防控要求。

“用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就是和病毒搶時間。我們要搶在病毒之前,找到高風險人群。”杭州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局長孔萬鋒說。

有了大數據排查,還必須要有網格化落實。浙江以大數據為精準防疫抓手,強化數據聯動、部門聯動、基層聯動,形成 “研判—推送—指令—落地”疫情防控處置工作閉環,一方面精準滾動摸排相關人員,同時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堅持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阻擊作用。

在杭州市下城區,每天都約有上千人次的“武林大媽”志願者投入疫情防控工作,24小時分批次值守、巡防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線。“武林大媽”劉國芳已連續工作15天,即使收到了強制休息通知書,仍在堅持一線值守。

“我們這個工作,既有剛性,也有溫柔。”劉國芳說,志願者們總結出了“一查、三對、五告知、五提醒”的方法:“根據信息排查武漢來往人員,核對到杭時間、工作居住地址、身體狀況;告知14天觀察時間、告知觀察期內不得外出、告知做好居家防範、告知有情況及時報告、告知其生活垃圾的處置安排;提醒口罩洗手護身寶、人多地方別亂跑、衛生通風要搞好、生活垃圾處理好、居家監測要趁早。”

一手抓疫情防控 一手抓復工復產

如何在確保疫情可控的情況下,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是個巨大挑戰。自2月10日開始,浙江省各類企業開始陸續復工。

通過彙總疾控、通信、電力、交通等部門提供的大數據,杭州市率先推出“企業復工申報平臺”。湖州吳興區出臺了疫情防控重點企業開復工“白名單”制度。寧波象山也搭建起了數字化防疫平臺,已有7300多家企業,15000多名復工員工做了登記,復工的同時讓防疫工作可溯可控。

“企業的復工系統由各市分別開發,我們只提供後臺的數據支撐,就能更精確更科學地評估,減少和避免因為復工而產生新的疫情。”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副局長蔣汝忠說。

如何在堅持落實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掌握企業的真實復工水平?大數據給出瞭解答。國網浙江電力有限公司推出了“企業復工電力指數”。指數分兩個維度評價,可反映企業復工後的負荷是否恢復到正常水平,以及當日有多少企業已開工。

截至2月19日,浙江全省復工率(復工用戶比例)57.60%,復產率(復工電量比例)45.28%,復工電力指數51.44。這意味著復工水平已經恢復到2019年12月均值的51.44%。其中,從地區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農林牧漁業的復工電力指數已經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在浙江省能源局副局長金毅看來,企業復工,一定要確保預警防控措施嚴格有效、安全到位。其次是有序,要因地因時因企開展有序復工復產。疫情防控的物資、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企業優先復工,疫情風險低的地區企業優先復工。

“浙江省是數字經濟大省,有效發揮大數據的優勢,推出(復工)電力指數,可以不增加基層和企業報送相關數據的負擔,同時有效指導各級政府對疫情防控和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做出決策,出臺相應的管理措施。”金毅說。

2月17日,浙江在電力復工指數基礎上,建立起覆蓋全省90個縣(市、區)的復工復產監測體系,通過“企業復工率指數”和“疫情五色圖”“復工率五色圖”掌握各地復工復產情況。

“企業復工率指數”是利用電力大數據分產業深度挖掘,結合各地規上工業、規上(限上)服務業等復工情況,以及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通過加權計算得出的指數。

“復工率五色圖”與“疫情五色圖”相銜接,把各縣(市、區)復工率指數分為五檔,繪製而成。通過兩張圖的比對,可以直觀反映出各地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情況。

有了大數據的感知,企業復工更加順利。坐落在杭州市蕭山區的興隆紡織有限公司年產織物22000噸,是當地產業龍頭。復工前幾天,負責人王亮就接到了相關部門和服務單位的電話,告知了解復工事宜。“為了阻擊疫情,公司停產了近三週。我們計劃在疫情過後追一波產能,把市場需求的窟窿補回來。”王亮說。

眼下,不少復工企業面臨產能不足的問題,體現在電力數據上,是用電量遠低於正常水平。位於寧波北侖的一家鋁合金精密機械加工企業,在復工初期,只恢復到45%的產能,積壓了大批訂單。這家企業的上游企業大多是規模以下企業,按照規定,只有在2月17日才能開始接受開工申請。

瞭解到情況後,寧波北侖區迅速啟動企業服務行動,協調相關部門到上游企業就員工到崗情況、防控預案措施、復工申報流程等方面進行了全方面的勘定。經過協調,該企業已於17日開始復工生產。

“對那些疫情程度較低、復工率指數也低的地區,我們及時主動指導和督促當地進一步加大復工復產工作力度,確保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都要硬,兩戰都要贏。”浙江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

數字治理“一張網”有待加強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以較小成本和快速獲得信息這一關鍵要素,是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緊急狀態下,信息的快速、準確傳播,能發揮社會治理的“順風耳”“千里眼”作用。疫情,是對數字政府、數字治理的一次大考,平時“學”的紮實,才能從容應對。

1月20日杭州市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後,杭州市衛健、公安等多部門立即組織力量,在48小時內即開發出“疫情防控”的大數據應用場景,並上線運營。這樣的速度,得益於多年來杭州城市大腦平臺的不斷完善,已經形成了數據量龐大融通的數據中臺。“數據中臺就像是一部安裝了應用商店的手機,只要‘下載’需要的應用,立馬就能用上。”一名業內人士說。

但在疫情緊急應對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進一步指明瞭數字政府和數字治理的建設重點、發展方向。

目前大數據多頭管理,共享機制還有欠缺。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尚未真正形成融會貫通的大數據資源池。杭州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由於各省份、各部門之間的數據未完全打通,標準也不一致,在整合、清洗數據上仍然要花費一番工夫。

部分大數據系統觸角還未能真正抵達基層,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數據治理網絡還有待加強。一些地區基層幹部反映,基層統計任務繁重,統計手段仍有“電話+表格”的方式,有些表格邏輯表述不清,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還容易發生錯漏。

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著眼長遠,應進一步通過制度保障來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推動數字政府建設進入快車道,用先進技術和繁榮產業為數字社會積累高質量的大數據資源。

建設完善大數據“共享池”。例如可在國家層面建立戰“疫”數據共享機制,將人口數據、三大運營商數據、航班鐵路公路等出行數據、疾控信息、確診數據等關鍵信息進一步打通,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形成政府部門主導,企業、群眾參與的數據共享機制,推動大數據防疫精準畫像。

推動形成數字治理的制度保障體系。政府要把有效實踐上升為制度體系,加強政府部門間協同改革,關於數字經濟、數字政府的立法應提上日程。

推動數字技術及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利用人工智能和5G發展契機,推動“互聯網+”新業態發展,推動先進傳感器技術、深度學習、雲計算、邊緣計算等關鍵技術突破。(記者 朱涵 方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