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何為建安文學?文學史上將東漢獻帝“建安”年號的大概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文學統稱“建安文學”,且是以曹魏方面的詩文為主體,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情感、慷慨豪情、悲涼雄渾。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曹魏不僅是政治家族也是文學大家,是建安文學的老大。“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多歸屬於曹操父子的鄴下文學集團。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曹操曹孟德,小名曹阿瞞。為人熟悉的是“曹丞相”一詞,然而其文學造詣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可謂是文韜武略雄略之主。一方面,鎮壓黃巾、討伐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封魏王,成了北方的霸主。另一方面,禮賢下士扶持鄴下文學集團,其樂府舊體詩歌古直悲涼、雄渾慷慨,是人生苦短下的積極進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才能夠寫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雄心所指。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曹丕曹子桓,曹魏開國之君,其《燕歌行》為公認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古詩,抒情強烈敘事有力。曹丕文風婉約,以樂府詩與古體詩最為拿手,在抒發遊子思鄉、思婦懷人的題材中延續了宋玉“悲秋”情感,是寓情詩歌的代表。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曹植曹子建,南北朝詩人謝靈運極為推崇,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詩人便是喜歡言過其實,但這也反映了曹植才學橫溢。創下《銅雀臺賦》一文時,曹植年僅十八,也就是當下高中生的樣子,文采力壓全場。父親曹操大喜封其平原侯,並以自己年輕時的抱負作為激勵曹植,風光一時無兩。以五言為主,前期《白馬篇》、《送應氏》,後期《七哀》、《野田黃雀行》,而《洛神賦》更是千古名篇。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以王粲、劉楨文學成就最高,故簡單介紹。

“七子之冠冕”王粲王仲宣,以深沉情感、悲壯慷慨充盈詩篇,記錄了當時亂世風雲的悲歡離合。早期《七哀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亂世慘象,後期《從軍行》既有“朝入譙郡界,曠然消人優”的悽苦憂愁,也有“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的美好願景。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劉楨劉公幹,其五言古詩的成就與曹植並列,時人稱“曹劉”,《贈從弟》乃代表作,也與王粲合稱“劉王”,王情感取勝、劉氣勢高超。在《贈五官中郎將(四首)》中,可見對於曹操一統天下的希望寄寓,是對曹操禮賢下士的報答。

贈從弟(其二)·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愴,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建安二十二年(217),建安七子身死道消的便有五位,而孔融、阮瑀早幾年便離世了,一場疾病將在世的建安七子“一網打盡”。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