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个为人处事心态,我真后悔没有在进入社会时早点学会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许多不平衡的心态问题,但刻意练习以下几个心态,你会对人生许多困扰之处都豁然开朗。


1、「为什么不能是我呢?」的心态

人的认知天性中存在着「慕好,艳羡,自利」的心态。在看见别人有什么好时尤其如此。

如果看见别人,尤其是自己身边的人偶然间取得了什么成就,接住了什么橄榄枝,总是会不由自主心痒痒的想着:

“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这是人的本性心态,很难刻意的克制。

直到有一次我也遇到了一件很倒霉的事,特别沮丧时,我试着想了想这句话:

“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心理学家肖恩-阿克尔指出,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别人拥有的外部条件,去推测这个人的长期快乐程度。那同理我们也不能单单依靠自己遭遇的一些不顺,就过度否定自己,质疑老天不公。

既然“为什么不能是我呢?”这个心态很容易被用在别人遇到的好事上,那我们不也可以把它用在自己遇到的坏事上。

这6个为人处事心态,我真后悔没有在进入社会时早点学会


2、「懂得越多就越少」的心态

学习是一个反主为客,发现无知的过程。

以前我学习,是为了感受“天哪我真是懂得越来越多了呢!”,但现在我学习,是为了感受“嗯,原来我还有这么多不懂的啊!”。

2013 年,由瑞典教授 Hans Rosling 发起的 Gapminder 基金会,启动了一个项目,叫做「无知」(Ignorance Project)。

无知项目采访了全球各地区的学生、教授、学者,让他们回答一系列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问题 ——比如全球人均预期寿命是多少、有多少人能够用电,等等。


结果他们发现:许多人的正确率还不如黑猩猩随机选择答案。

或许有些夸张,但足够说明一件事:即使是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似乎也并不是那么了解。

以前我觉得知识是一片拼图,只要我懂得越来越多,总能把这块拼图给补得越来越全。

但现在我发现,知识并不是像一块块静止的拼图碎片那样只需要收集拼凑,而是像一颗颗种子、每收集一颗,只要用心的培养和浇灌,它就会生长蔓延得越发旺盛,会开出未知的花朵,会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

世界如同汪洋大海,我们漂流于其中。

每往前一步,我们看到的海平线只会更加辽阔。

这6个为人处事心态,我真后悔没有在进入社会时早点学会


3、「没有终点线,只有里程碑」的心态

人类随着上千万年的达尔文洗礼,一直留存着「熬出头就轻松了」的基因后遗症。

因为人是高等动物,不像蛾子螳螂,繁殖一次就油尽灯枯,我们的祖先为了繁衍后代和适应生存,几乎耗尽了所有。

所以我们的骨子里,也总是渴望着在付出这份巨大代价后,有某种“抵达乌托邦,一劳永逸”的方法。

这些句式你一定从小听到大:

  • “等你上大学了就轻松了。”
  • “等你工作了就安心了。”
  • “等你结婚了就稳定了。”

而有终点线心态的人,往往也会变成这样:

  • 大学甚至高中毕业后就不再学习。——「认为应试教育的结束是学习的终点」
  • 找到一份体制内国企的工作就安于现状。——「认为稳定的工作是职业生涯的终点」
  • 结婚后就不再想着如何维系感情,甚至表白成功恋爱后就不多陪女朋友了。——「认为把对方追到手是亲密关系的终点」

这就是「终点线心态」,它会让人认为人生的意义感非常有限,自己无需再努力去求知和探索,凑合活着就行。

我之前也在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舒适圈里混……但试着踏出去后,我才发现世界只会变得更广阔,并不会有一条终点线躺平等着我,现在顶多就算个里程碑而已。

经验的累积就像是垫脚石一样的东西,可以不断把你往高处托,不断探索人生的天花板。

“觉得舒服了,就可以躺下了。”

这样真的会让你错过很多。

这6个为人处事心态,我真后悔没有在进入社会时早点学会


4、「最大阻力路径」的心态

物理学里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词——「最小阻力路径」

它是说所有物体,都是沿着阻力最小的道路运行的。

但后来我发现,不仅是宇宙真理,

就连人的本能,也总是会选择那个具有“最小阻力”的路径去做。

比如,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很烧脑,但读《霸道总裁爱上我》网络小说就容易得多了,我周末躺在家一天就能读完两本。

思考明天怎么安排学习计划很头疼,但思考晚上吃什么就容易得多了。现在人以前真的宁愿想一下午晚上吃啥都不愿意想想后天的考试怎么复习。

这就是“最小阻力路径”,它让我们习惯于去选择那些更容易,阻力更小的事情去想,去做。

但长期只想这些肤浅的事,我们就会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甚至不知不觉变废,变成咸鱼……

所以在这之后我的逆向操作就是:在有这种认知之后,就刻意选择阻力较大的那个路径。

也就是说,当我现在想看一本网络小说的时候,我就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选一本需要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书,比如《白鹿原》来看。


当我发现我一直在想晚上吃什么的时候,那我就偏偏要去想想明天的学习计划并列出优先级,等思考完这个问题后,再去想晚上吃什么。

听上去真的有点反人性,但等你习惯了这样反向思考后,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曾经纠结的,拖延的困扰都消失了,

这6个为人处事心态,我真后悔没有在进入社会时早点学会


5、「渴望痛苦」的心态

之前读《工具》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叫做「逆转渴望」的工具,这个工具的具体操作就是「三句话」:

⑴ 「放马过来吧!」:将出现在你面前的痛苦视为一朵云,然后对着那朵云默默呐喊:「放马过来吧!」感觉到有一股对痛苦的强烈渴望把你推向云里。


⑵ 「我爱痛苦!」:当你在云中持续前进时,无声地呐喊:「我爱痛苦!」尽可能深入痛苦之中,让自己与它合二为一。


⑶「痛苦让我自由!」:你会感觉到那朵乌云把你吐了出来,并在你身后合上。这时,请带着坚定的信念在心里对自己说:「痛苦让我自由」

其实这个工具,就是试图去帮我们克服痛苦,并且让我们主动去“渴望痛苦”。

其实我们生活中许多痛苦都是被幻想出来的,比如上课不敢提问,怕提了弱智问题被人嘲笑,走在街上不敢和陌生人搭话,怕显得自己突兀很没礼貌……

但其实,让我们觉得痛苦的东西并不是那件事本身,而只是在害怕做之前的未知。所以只有先去做了,才能真正的克服痛苦。

想要真正的改变,就必须先改变行为,而不仅仅只是改变态度,所以你要先去「渴望痛苦」,才有机会「击败痛苦」,并且发现:很多痛苦都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罢了。

不信你现在回想一下是不是许多曾经让自己紧张害怕得不行的事,最后都不过是虚惊一场?

这6个为人处事心态,我真后悔没有在进入社会时早点学会

6、「少忍耐,多发发脾气」的心态

不知道是不是许多人曾经都当过讨好型人格。

哪怕我自己还没收拾好,同学让我帮忙占座我就会跑着去,哪怕我自己还没复习好,室友找我借笔记我也会先借。

我总是尽量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认为这样别人也会好好的珍惜我。

但有时我也会迷惑,好像有些人看着很有棱角,很我行我素,而且还会经常做出一些「不够善解人意」的事,但却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但后来我明白了,其实别人并不是看中了他们「不够体贴」的一面,而是被他们那种「想要什么就会表达,不愿意的事也会直说」的坦率气质所吸引了。

并不是说体贴不好,付出不好,只是如果对一切索取都全盘满足,不懂得在一些自己不太乐意的场合发发脾气,那大家就不知道你“对人好的底线在哪”,没有底线的“好”,是很难被人重视和珍惜的。

说得可能会不太礼貌一些:对“免费”的东西,大家可能会喜欢,但不会珍惜。

所以一定要学会发脾气,就是得发脾气才好使,弱弱的说一句,很少有人愿意听进去的。

而且啊,其实只要发过一次脾气了,大家就懂得你的底线在哪里,尽量不会做让你再发脾气的事了。但如果你忍了下来,那大家还会做很多很多次需要让你忍的事情。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说: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可能有点极端,但也可以参考的)

所以要记得「在某些时刻,在意自己比付出和给予更重要」。

这6个为人处事心态,我真后悔没有在进入社会时早点学会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拾柴院】,专注思维提升与个人成长,帮你把这个世界看得更明白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