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兩升兩降”自保公司遇“成長煩惱”

隨著2019年償付能力四季報相繼披露,險企年度成績單也浮出水面。其中,作為“常勝將軍”的4家自保公司褪去“常勝”光環。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4家公司保費增速普遍放緩,盈利情況出現兩極分化,面對行業轉型,成長中的自保公司也遇到了煩惱。

目前,中國內地有4家自保公司,包括中石油專屬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專屬”)、中國鐵路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自保”)、中遠海運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海運自保”)和廣東粵電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電自保”),其中,中鐵自保、粵電自保2019年業績出現明顯下滑,而中鐵自保不但淨利潤下滑,保險業務收入也慘遭“腰斬”。緣何盈利週期最短的“常勝將軍”保費增速明顯放緩,淨利上演大波動?

業績分化加劇

2019年,自保公司盈利能力出現兩極分化。統計發現,2019年4家內地自保公司淨利潤“兩升兩降”。其中,中石油專屬與中遠海運自保2019年淨利潤分別為8.32億元、1.01億元,同比分別上漲164.13%、4.12%。

與之相比,另外2家自保公司淨利潤出現負增長。中鐵自保和粵電自保2019年淨利潤分別為1.99億元、0.1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86%、42.11%。

事實上,不單淨利增長分化,4家自保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出現“三家歡喜一家憂”。其中,中鐵自保保險業務收入5.49億元,較2018年的11.87億元下降53.75%。

而其他3家公司保險業務收入依舊處於持續增長狀態。其中,中石油專屬發展勢態最為亮眼, 2019年實現27.99億元,不僅業務體量位於4家自保公司首位,較該公司自身2018年的保險業務收入8.58億元也同比增長226.22%。2019年,中遠海運自保和粵電自保的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5.49億元、0.61億元,分別較2018年同比增長27.08%、1.67%。

針對淨利及保險業務收入增速兩極分化,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上述自保公司,截至發稿,並未得到回覆。不過,接近粵電自保的相關人士表示,淨利波動明顯主要與該公司成立時間較晚(2017年11月)相關。目前粵電自保針對集團內的風險特徵開展有針對性地風險保障服務,保險業務和風險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自保優勢劣勢紛現

所謂自保公司,主要為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風險提供保險保障。此前,4家自保公司的盈利能力都以“常勝”著稱,頗受其他財險公司豔羨。

有統計顯示,超過五成財險公司在成立五年內才可以實現首次盈利。反觀4家自保公司,除粵電自保開業第二年盈利外,其餘3家均屬於開業即盈利。

其中,中石油專屬成立於2013年12月,是內地第一家自保公司。作為首家“吃蟹者”,中石油專屬成立至今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2014年開業即盈利,保費收入1.56億元、淨利潤1.73億元。除2016年及2018年業績增速略有下降外,中石油專屬整體都處於良好增勢,單就保險業務收入來看,2017-2019年分別為6.05億元、8.58億元、27.9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33%、41.82%、226.22%。

而成立於2017年的中遠海運自保是4家公司中唯一一家開業即盈利並至今為止增長率一直處於同比上漲的公司。中遠海運自保2017-2019年保費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2.02億元、4.32億元、5.49億元和0.47億元、0.97億元、1.01億元。

對於4家自保公司的“常勝”業績,中國自保網執行董事曹志宏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自保公司盈利情況之所以好於普通財險公司,一是自保公司主要經營母公司風險,以企財險、責任險和相關特殊風險為主,上述險種的市場平均賠付率均優於車險,而自保公司較少經營車險業務;二是自保公司對集團風險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對集團風險更瞭解,在費率和產品設計方面具有優勢;三是自保公司藉助母公司支持,無需進行展業,節省了銷售成本,可藉助集團網絡進行理賠,理賠成本也低於傳統商業保險公司。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也表示,自保公司可以防止保費流失、合理避稅、防止道德風險,還可以承保其他保險公司不能承保的風險。

不過,自保公司自身弊端也不斷顯現,導致規模化經營受到諸多限制。曹志宏分析,4家自保公司業績分化具體情況不一,但總體原因或與自保公司保費來源是否單一有關。各自保公司主要承保保險產品集中在2-3個左右,導致風險分散能力弱,年度業績波動較大。

單就2019年而言,中鐵自保和粵電自保已頗有疲軟之勢。對於這一現象,相關業內人士分析,自保公司雖通過低成本運作,省去中間費用,實現持續盈利,但其業務發展實存侷限性。王緒瑾表示,自保公司承保標的相對有限,不便於利用大數法則的要求,公司經營穩定性較為有限,賠付能力也有限。

粵電自保總經理劉韋華也曾公開表示,自保公司最大的劣勢就是存在風險分擔不徹底、資金壓力比較大、風險控制水平和再保險的合理安排的問題,自保公司把保費自留的同時,也把風險自留了。

政策及人才短板待補齊

對於專業性很強的保險業務而言,對於專業人才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曹志宏認為,自保公司管理人員目前主要來源於母公司,缺少專業化的保險市場人才,在保險專業性方面也亟待提高。

相關自保人士也分析,目前自保公司的專業人員對風險的認識和管理能力相對有限,專業能力不足,對保險管理經驗有待加強,短時間內無法與專業經營風險的商業保險公司相比。且自保公司相對少,每家自保公司需要根據母公司的業務進行劃分,領域都不同,可以借鑑的經驗也相對較少,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摸索。

據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以中鐵自保為例,8位高級管理人員隊伍中,僅1位有保險方面從業經歷;粵電自保現任的3位高管中,也只有1位有保險從業經驗。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企業採取自留風險管理技術的一種形式,專業自保公司已為國際上大型企業所普遍採用。而早在2017年,全球已有6600多家自保公司。在世界500強中,70%的企業有自保公司。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達到129家,卻鮮有自己的自保公司。

為此,不少自保人士呼籲,希望能夠獲得更多政策支持。例如此前中石油專屬總經理潘國潮表示,在反洗錢的要求方面,通常商業保險公司對接單位、個人,對接系統內、系統外,因此反洗錢監管很有必要。而自保公司所有的業務都是公對公,不對接系統外也不對接個人,所以出現洗錢的概率很低,但自保公司也需要在這方面對系統、人力、宣傳等方面花費較大精力。

“對於關聯交易的監管,每個月都需要報告,而自保公司業務都是關聯交易,報送報表太頻繁。”潘國潮表示。

持有上述觀點的還有中遠海運自保總經理鄭曉哲,他表示,法規至少應覆蓋市場準入、償付能力監管以及日常經營監管。由於缺少專門的監管法規,自保公司日常經營比照商業保險公司,有諸多不便。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實習生 馬佳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