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一):兒時的故鄉


三月三(一):兒時的故鄉

玉蘭

清晨,溫暖的陽光灑滿桌案。窗外薄霧輕揚,五樓的玉蘭若隱若現。

小時候,對三月三有一種執著。三月三到了,可以去挖薺菜。一群半大孩子,提著籃子出城撒歡兒。野地裡遍地都是,細細長長的莖葉,一窩一窩連成片,聞起來一股青青的味道。薺菜是好東西,有清熱利溼的功效,三月三的最肥,回家煮荷包蛋是過節的必備,淡青的湯色翡翠般誘人。包餃子更香,比速凍的新鮮無數倍。蒲公英也行,正是滿口香的季節,要踩著露珠趁鮮下手,晚了就老了,也失去了春天的滋味。這有點像端午的艾草,節日之前的都行,節後立馬就失去了原有的功效。中藥材的採摘非常講究節令時效,馬虎不得的。

槐花和榆錢,也是孩子和老人的最愛。擼一把在手心,塞進嘴裡,有說不出的幸福。常見的吃法是粉蒸,清洗乾淨裹上面粉,蘸蒜汁或辣椒醬吃。其口感絕不亞於香椿芽。冬小麥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不能再去田地瘋跑了。杏桃櫻李次第接近尾聲,落英繽紛,端的是花褪殘紅青杏小。也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海棠像粉嘟嘟的嬰兒面,杏腮吐蕊,漸入佳境。

三月三(一):兒時的故鄉

三月三是要踏青的,小孩子記得最清楚。過完二月二就要準備春遊的傢伙什了。當然,風箏是必不可少的。捨不得買,都是自己動手做。臨到日期近了,大人有時候也幫忙。因為準備的太早,更多的是自己偷偷忙活。一改拖拖拉拉的一貫作風,早早寫完作業,拿刀劈開毛竹,削成細細長長的竹條,反覆打磨。想起來也就小學二三年級的樣子,自己舞刀弄棒,手劃傷了是常事,當時大人孩子也不覺得有什麼。現在七八歲的孩子,估計家人連刀都不讓摸。可學的樣式不多,只學會了“雙魚”,糊上紙,魚鱗魚眼都是自己用墨水畫上去的,黑的紅的都有,應該很淳樸。紙是油紙,也要提前準備。其他的都可以自己做,線是要買的,錢攢了很久,一直捨不得花。一卷白淨的細尼龍繩,很結實,存好了,能用幾年。

挎上水壺,帶上乾糧,背上風箏,排隊出發。浩浩蕩蕩的隊伍裡,各色風箏爭奇鬥豔,自己的雖然簡陋,但比大部分沒有的驕傲很多,挺直腰板往前走。目的地是叫五里堡的地方,過橋出城,向南5華里就到了。這裡是一片淺山丘陵地帶,漫山遍野的野草,跑起來塵煙狼藉。一會功夫,鞋子褲子都是厚厚的塵土。老師們也一改往昔,放下架子,歡呼雀躍。三角、菱形、燕子、金魚、蝴蝶、仙女漫天飛舞,甚至還有蜈蚣和龍,大型的風箏是學校請來助興的。

三月三(一):兒時的故鄉

迎春

玩夠了,一個個花著臉,殘兵似的往回走。背上的風箏還在,大部分僅剩下骨架,有的衣褲也破了,依舊興高采烈。年年做風箏,除了沒有成功放飛過,一如既往,樂此不疲。大把的童年,一點點的揮霍。

大學時,有次回去正值仲春,路邊一樹雪白,鐵青色的老幹虯枝橫溢,託著迷幻般的梨花,模糊成一團又層巒疊嶂、次序分明。全樹沒有一片綠葉,蜜蜂上下翻飛,花瓣在風中微微顫動。長途車飛馳而過。腦海中的這些細節,始終不能忘記。這是我記憶裡,最美的春天。

兒時的故鄉是活潑潑的,是沉靜的。童年的故事,就在課堂窗外斜射進來的光影裡,狂亂飛舞。這麼多年積攢下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暗夜從來不聊故鄉,聊也裝作毫不在意,就像當年打死不承認自己喜歡的姑娘。現在理解作家了,攀談起來,繪聲繪色,全是別人的故事。

三月三(一):兒時的故鄉

連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