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的隐喻,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是阶级鸿沟

《饥饿站台》的隐喻,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是阶级鸿沟

近期的看的几部电影都是对现实有着强烈的反应,《隐形人》是对近些年日益上涨的女权主义和米兔运动的直接讲述;《狩猎》是对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阶层分裂的一种嘲讽;而西班牙的《饥饿站台》借助了一个反乌托邦电影的外壳,骨子里依然是这个愈加不平等世界的存在悖论。

在很多反乌托邦电影里,都会故意设置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大多数时候都是人类反残暴的体制,留下了相对美好的结局。但是这种结局是不是一种错觉?比如在《1984》,这部(反)乌托邦电影的原型小说里,大结局恰恰是灰暗的,主人公温斯顿被彻底改造和洗脑,成为了大洋国的一份子,反抗军也并不存在,只不过是老大哥故意制造的恐怖氛围,保持一种暂时的幻觉,让例外状态一直存在,从而可以让这个极权体制对人民的统治为所欲为。这个悲观的结局让很多人都觉得不爽,觉得奥威尔写烂尾了。所以,在大多数电影中,都会制造一种幸福的结局,就算不是希望的结局,也会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开放的结局。比如在《雪国列车》的结尾处,列车终于停止了,剩下的两个幸存者的孩子也走出了列车外,那个列车外是无法生存的谎言不攻自破了。但是这个结局还是让人觉得悬念十足,幸存者活了下来,这当然是希望的意思,但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奔向白雪茫茫的远方,他们能够生活多久呢?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饥饿站台》的隐喻,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是阶级鸿沟

而在《饥饿站台》里,结尾也显得十分耐人寻味。这部电影剧情设置十分讨巧,在一个乌托邦社会里,一个公民自愿入狱,为了换取某种选票,到底是何种选票,到了结尾也没有任何说明。这张选票想起来大概也是一种隐喻,一个公民只有通过自愿入狱的方式才能换取一张选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当然,选票的隐喻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隐喻在监狱里。这座监狱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监狱坑,从上到下有多少个房间大概除了监狱的管理层并不为人所知——管理层也并不是都了解它们到底有多少层,至少那个入狱的面试官是不知道——每层两个人,房屋中间是一个电梯井一样的设置。每天从最高层的0开始,会通过电梯井安排一大桌华丽的宴席,依次下降,停留几分钟,让罪犯用餐,直到下降到最底层。每天循环往复。很显然,住在上层的人一定能吃到最好的,而越到下层,越要为剩余的食物战斗。当然,大概为了展示公平的原则,每个月都会调换罪犯,我们无法探知他们调换的标准,是随机,还是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标准。

公民格伦刚入狱时,被关在四十多层,他的同屋的罪犯是一个老头,身上带着一把锋利的刀——顺便说一句,入狱时,每人都允许带一样东西,老头带了一把刀。格伦带了一本书《堂吉诃德》。这本书同样带入了一个隐喻,唐吉坷德是一种理想化的象征,面对风车,不可能的胜利而战,一本书同样看出了主人公格伦身上的强烈的知识分子情结。在第一天时,格伦看到杯盘狼藉的桌面,全是被糟蹋的食物,他并没有吃任何东西。但是过了几天之,他了解到了监狱的管理体制后,意识到尊严在这里并无任何作用,食物就是食物,只要吃饱肚子才是最要紧的。

《饥饿站台》的隐喻,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是阶级鸿沟

第一个月过后,格伦换到了相对的底层,173层。按照老头的说法,这座监狱有200层,每天的食物也是定量的,如果每层的犯人不糟蹋食物,只吃一份的量,完全可以让最底层的犯人也吃到食物,最后的人不至于挨饿。但是理想化在监狱是不可能存在的,上层的人永远在糟蹋食物,他们吃饱喝足之后,还故意吐口水,践踏,甚至有可能撒尿,拉屎在上面。总之越是往下,食物越少,在第二月,也就是格伦被关在的173层的时候,基本没有任何食物——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同房间的老头带把刀是有用的,至少在关在底层没有食物的时候,他可以吃同屋犯人身上的肉,挨过一个月。格伦差点被老头割掉,然后被一个从食物桌上下降的女人解救,最终老头被杀。据说,这个沉默不语的女人一直借助电梯下降寻找到底层为了寻找一个女孩,她的女儿。

第三个月的时候,格伦又被调换到上层,33层。这次同屋的是他进监狱的面试官,她已经身患绝症。通过这位面试官她才大概了解到这座监狱的真实境况。他渴望改变监狱的现状,比如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每一层的人只拿到属于自己的食物,就可以保证底层的人也能吃饱饭。这种理想主义的做法是无法通过现在的状况的得到改变,因为他现在也只是能吃饱饭而已。终于等到了调换到了第六层的时候,同屋是一位黑人哥们,他渴望逃出监狱。格伦劝说黑人朋友一起改变现状,他们两人从六层开始随着电梯下降,控制每一层需要的食物,劝说不行的时候,就需要暴力威胁,甚至从那些饥饿的口中抢夺。在一位智者的帮助下,他们改变了斗争的策略,他们需要向管理层传递一个讯息,就是底层的人也是需要拯救的,就是一块完整的蛋糕,从底层返回到地面的时候,依然完整无缺。

《饥饿站台》的隐喻,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是阶级鸿沟

但是格伦的斗争策略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个就算他们坚持了200层,他们才发现真实的底层有多低。管理层是按照200层的人员来制作食物的,但是真实的监狱有333层。这暗示了管理层也许根本就不知道真实的底层有多少,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关心。另外一种更真实和恐怖的想法是,也许他们认为200层以下的罪犯根本不值得拯救,就让他们在底层自相残杀,或者直接饿死。这个主题其实在《雪国列车》中也有过体现,每过一段时间,随着人口增多,列车无法承受重负,就需要底层自相残杀,互相减负。也许在监狱中也是这个策略,200层以下的罪犯或者人类根本不值得存在,他们的想法也不会反映到管理层。

按照这个逻辑,格伦想向管理层传递的想法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管理层并不在意底层怎么想,他们更不会觉得底层的人值得拯救。所以从开始格伦渴望改变监狱不平等就是一种唐吉坷德式的幻想。这个结局是早已注定的。在影片中间,厨师收到了从底层传递的信息,一块完整无缺的点心。他们当然感到惊奇,但是他们的惊奇与格伦预想的完全不同,厨师认为这块点心之所以能完整无缺地回来是因为上面有一根头发,这是对厨师职业精神的嘲讽,于是他打算彻底清查这根侮辱了食物的头发到底是谁的。没有比这种理解的错误更荒唐的。在底层通过无数的杀戮和暴力才完整传递回来的点心被人理解为是对食物的嘲讽。换句话说,上层人与底层人是无法共情的,上层人制作精美的食物,都是当成艺术品,但是对下层人来说,食物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其他不重要。所以他们对食物的认知是错位的。这种认知上的错误是上下永远不可能沟通的,比如上层监狱的人不可能会主动下到低层去,而下层的人一直梦想着去上层。

《饥饿站台》的隐喻,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是阶级鸿沟

这部电影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地灰暗。格伦梦想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状况,这种改变并不是通过革命和暴力,而是通过卑微地向管理层传递消息,让他们意识到监狱存在的问题,从而自上而下尽心管理政策上的改变。但是管理层根本就不关心底层,更别说会听从底层传达的消息。这大概一部反乌托邦点最绝望的结局了。所有的努力,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渴望传递的消息对管理层来说根本微不足道。而且管理层对消息的认知很显然是误读的,根本不可能正确理解这条讯息的意义。所以,这种沟通到底为了什么?大概是为了嘲讽我们这个时代不平等的鸿沟,已经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