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故事?

科技小小觀


現在“人盡可夫”這詞可不敢輕易亂用,會把一個女子的名聲全毀。但是能用上這詞的女子,那私生活定是一塌糊塗了。

歷史上這詞的出處與意思和現在那是大相徑庭,和女子不守婦道不挨著。



和這個詞相關的故事出自《左傳》。原文如下: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事。不知道古人這名字咋起的,感覺實在讀起來拗口。我把故事主人公先列一下:鄭莊公、鄭昭公(姬忽)、鄭厲公(姬突)、祭仲、雍糾、雍姬。

我用白話文給大家捋一下這個事兒。春秋時流行各國之間聯姻。鄭莊公是鄭國第三代君主,他知人善用,手下有賢臣祭仲。鄭莊公有五個兒子,在此故事裡只牽扯到姬忽,姬突。姬忽是鄭莊公娶小國鄧國女子所生,姬突是鄭莊公娶大國宋國女子所生。

鄭莊公死後將位子傳於公子忽,即鄭昭公,還讓祭仲做輔政大臣。可這時公子突的外公家不幹了,憑什麼我們大門大戶的卻將位子傳於小小鄧國女子生的公子忽?


公子突的外公家雍氏將祭仲騙去,逼迫他擁立公子突為君,祭仲被迫為之,還將女兒嫁與雍糾。公子突雖然坐上君主之位,即鄭厲公。但他畢竟得位不正,又怕祭仲謀害他,想先除之而後快。

鄭厲公許諾雍糾高官厚祿,讓他設計殺了他老丈人。雍糾酒後吐真言,把實情給老婆和盤托出,雍姬一聽,要殺自己父親,趕緊回去問了她母親一個問題。

父親和丈夫哪一個重要?雍姬母親告訴她,父親只有一個,而任何男人都有可能成為丈夫。(這就是人盡可夫的由來)

雍姬明白了哪一個重要,回去把此事告之父親祭仲。祭仲先下手為強,殺掉雍糾,將屍體放在周氏之汪。

鄭厲公一看事情敗露,載著雍糾的屍體逃了。還感慨了一句,密謀之事說與婦人,不是找死嗎?


從整件事可以看出,人盡可夫當時的意思就是任何男人都可能成為丈夫。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詞的意思發生了根本轉變。


說史聽濤


“人盡可夫”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而這個“人盡可夫”的女子乃是鄭國大臣祭仲的女兒。

故事是這樣的,這個鄭國的祭仲當時權力非常大,尤其引發了國君的擔憂,於是國君就派了祭仲的女婿取謀殺祭仲,但是這件事情被他的妻子雍姬發現了,這個雍姬當時非常的糾結,於是就問她的母親,說是父親重要,還是丈夫重要,於是他的母親就說:人盡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這本來的意思就是說,能夠做你丈夫的人很多,但是你的父親只有一個,於是雍姬就把這件事靠訴了他的父親。


這其實是一個古代社會中的禮法問題,女人出嫁以後是從夫還是從父,顯然在當時的社會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更傾向於血統方面的認可。

但是到了後面,這個“人盡可夫”這個詞就變了味道了,認為女人生活做風不檢點就是人盡可夫,其實是帶有一種歧視的意味在裡面的。


這個歷史很正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歷史故事,主人公叫雍姬,是春秋時期鄭國卿士祭仲的女兒。故事是這樣的:

鄭國的國君公子突覺得祭仲威脅到了自己,想把他除掉,於是找來祭仲的女婿雍糾一起商量。兩人密謀半天后制定了詳細計劃,公子突也答應了雍糾,事成之後由他來頂替他岳父的位子。

雍糾開心回家,讓妻子雍姬炒菜燙酒。酒席之間無意把他與公子突的計劃說了出來,結果雍姬聽完非常吃驚!面對這樣的情況,雍姬不知如果去做,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於是她去請教自己的母親,當時她的母親說了一句經典的話:“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你要丈夫可以在很多男人中去選擇,但父親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

雍姬聽完母親的教導後把丈夫之事告訴了父親,雍糾卒!公子突被雍糾氣得破口大罵:“謀及婦人,宜其死也。”說雍糾把計劃告訴女人,死得活該。

故事分析

春秋時期的女性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當時女人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在“程朱理學”還沒有流行之前,女性離婚改嫁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並不會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這個故事中,雍姬要對面的問題還是比較尖銳的,如果她還沒有生孩子還好一些,要是有了孩子,雍糾就是孩子的父親,那她的選擇就更加艱難了!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自己孩子的父親,該如何選擇?

最終她選擇了自己的父親,從孝道上來說她是對的,雍糾要謀害自己的岳父是忤逆行為,他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但從雍糾角度來說,他又是為國君辦事,所以還是忠孝兩難全。

雍姬在處理父親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得到母親“人盡可夫”的指點。還有一個討論了很多年的問題: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不知雍姬的母親又會做出怎樣的解釋,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

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

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

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

雍姬的丈夫叫雍糾,所以,按當時的習慣別人就叫她為雍姬。

雍姬的父親祭仲是個權臣,鄭國的國君鄭厲公,對他的行為表示很不滿,但是,又幹不掉他。

雍糾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想為鄭厲公除去這個老丈人。可能祭仲做事真的是太過分了,連自己的女婿都容不下他。

可是,這個雍糾也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他要想殺自己的老丈人,竟然和自己的媳婦雍姬商量對策。

最後定的是在郊外宴請自己的老丈人吃飯,然後在宴會上把他給幹掉。

可是,雍姬知道了這件事後,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把這個事情告訴自己的父親。畢竟自己的丈夫要殺死自己的父親了。

但是,若是告訴自己的父親,丈夫就有可能死了。

最後,她實在拿不定主意,就開始詢問她的母親:“丈夫和父親,到底哪一個重要呢?”

雍姬的母親告訴她,天下只有一個人是你的父親,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是你的丈夫。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來源。

雍姬聽了母親的話之後,就把丈夫雍糾的陰謀告訴了父親,最後的結果就是雍糾被殺,鄭厲公帶著雍糾的屍首開始走向了逃亡之路。


史學達人


“人盡可夫”現在是個貶義詞,是說女人放蕩不知廉恥,換男人如同穿衣服,全憑喜好,用身體換取利益,這種道德敗壞的女人當然被人所不恥和唾棄。“人盡可夫”出自《左傳》一文,但並非用來貶低女人,而是另有含義。

一、“人盡可夫”的背後是另一種對生活妥協的悲哀

我記得一個段子這樣說道。

見一貌美女子站在街頭,正是花開正豔,風情萬千的年紀,我開始相信緣分,這不就是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嗎?為了脫單的大業,於是我麻著膽子上前套近乎,看著她甜甜的笑,我覺得我愛了,她說500;我黯然神傷,轉身離去,沒有情,光剩下愛有何意義?

雖然人選擇不了人生,但可以選擇貧窮地笑著保持自尊,沒有富貴,但要有不愧天地的正氣。

“人盡可夫”其實是種侮辱性的話語,不管對方是什麼人,都不要給別人戴上這頂帽子,用這個詞侮辱了別人的一生。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光鮮體面,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妥協和自賤的無奈。

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無須過多指責,花美麗站在一邊觀看就好;不要想著將花整個摘回家,摘不到就胡亂貶低,惡狠狠地往下賤裡說。


二、“人盡可夫”古文是強調父與夫之間的從屬關係

“人盡可夫”出自《左傳》,原文意思強調的是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標準,而不是一個帶有侮辱性的貶義詞。

這個故事比較有趣,裡面含有很多東西,比如孝道,比如大義滅親,比如權勢與親情的選擇,還有點老婆和媽掉水裡先救誰的矛盾——選擇父親活還是選擇丈夫死。

1、殺機

這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厲公心裡不大舒服,因為大臣祭仲權勢很大,把持著朝政,自己這個皇帝活得很憋屈,就跟祭仲的孫子似的,所以就尋思著把祭仲殺了。

鄭厲公摸了一把鬍子,老子的江山老子做主,祭仲休要猖狂!

為了做得隱秘,防止祭仲勢力反撲,鄭厲公於是威逼利誘選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糾。

俗話說女婿半邊兒,雍糾這個女婿倒是很勢力,不念父子情義,轉手就把老丈人賣了,磨刀準備下手。

厲公四年,祭仲專國政。厲公患之,陰使其婿雍糾欲殺祭仲。

2、反殺

雍糾之妻看見雍糾看自己的眼光很複雜,憐憫、痛苦、內疚摻雜其中,心下忐忑,便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大不了自己去求父親祭仲幫忙。

雍糾嘆息一聲,搖頭不語。

夜晚無意中夢囈出殺岳父之謀,糾妻大驚,一晚輾轉難以安睡。

天明後逼問雍糾,雍糾無奈告知實情,以夫妻之情請求保密,否則自己性命難保。

糾妻得知實情,哭成淚人,父與夫,該何去何從?

思慮半天后,糾妻向母親請安後,隨口問道:“:母親,你覺得父親與丈夫誰會更親一點呢?”

“小丫頭今兒怎麼問這麼奇怪的問題?”

“我就想知道你怎麼想的唄,母親。”

祭妻笑了笑,摸摸女兒的頭,笑罵道:“父為子綱,當然父為重,夫為輕,自古以來皆如此。兒啊,父親給你生命,並撫養成人,不圖報恩,只盼你一生富貴榮華,最是無私。丈夫只是你人生的過客,即使沒了,還可以再找,天下男子皆可入你眼。父親與你只有一次的緣分,沒了就再也找不回了,所以父親是最親的;而丈夫只是陪你一段路程的過客而已,次之

。”

糾妻含淚向父道出了雍糾殺父之謀,祭仲得知真相,當即下令在鬧市處死了雍糾這隻養不家的白眼狼。

糾妻,祭仲女也,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殺雍糾,戮之於市。

3、尾聲

鄭厲公知道刺殺失敗,自己勢力無法對抗祭仲,也怕祭仲藉機殺了自己或者逼宮,於是大罵著雍糾,收殮其屍體倉皇而逃。

“殺千刀的雍糾,你大事和女人商量,你不做死不會死,老子卻被你害慘了!”

鄭厲公棄國逃跑,心中有恨,難免要以謀害親夫的罪名來數落糾妻,並拿其母口中“人盡可夫”來敗落其名聲,說糾妻就是個放蕩不守廉潔的破爛貨;由此“人盡可夫”開始用來形容不貞潔的女人。

厲公無柰祭仲何,怒糾曰:“謀及婦人,死固宜哉!”

“人盡可夫”這個典故,其實在維護古代倫理道德的標準,訴說在父親和丈夫出現矛盾時的輕重之別和選擇標準,並不帶貶義。後來古代文人才子留戀青樓,釋放內在那顆風流之心,向女子敞開心扉,自以為心之安處便可為家。只可惜有錢時好酒好友姑娘伺候著,沒錢就被掃地出門,惹得一群滿口大義的人聲討這群用身體掏空才子腰包的女人,罵其“人盡可夫”來控訴她們的刻薄忘義,告誡人們勿要留戀歡場,那就是銷金的巢,蝕骨的禍水。杜牧說贏得青樓薄倖名,也不過是十年一覺揚州夢,青樓女子這時早已被打上“人盡可夫”的牌子,其實想想,她們不過是連命運都主宰不了的弱女子而已!


西遊夢紅樓


雍姬是歷史上非常悲哀的一個女子,不是他出身非常的慘,反而是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在春秋時代鄭國的國相就是他的父親,當時國王都被國相玩得要死,所以他的父親是非常強大的,再加上非常喜愛這個女兒,所以從小就對她特別的好,把她嫁給了一個叫做雍糾的人。



要是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就能夠是非常完美的結局,但是在春秋這一個混亂的時代裡面,沒有人能夠避免,有時候就是因為發生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會造成很大的改變,而這一天終於來臨了,他的丈夫因為收穫了別人的賄賂,想要殺死這些父親,當他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面臨著兩難齊全。

到底是捨棄你自己的父親,還是捨棄自己的丈夫呢?雍姬選擇了後者,要是這樣子的話,他還是孝心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因為一句話,所以他被人罵到是人盡可夫。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來求車,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大家讀了上面這個故事之後就會發現,其實也並不是他的錯,當他想要解決這個事情的時候,首先是問了他的母親,但是他的母親卻坑害了他,讓他丟失了丈夫,然後又背上了千古罵名,人盡可夫又不是他自己說的,是他的母親說的,所以他因為有了一個倒黴的母親,所以才會造成了這樣的。



要是他當時做了另一個決定,或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他做的最差的一個決定就是問了他母親,然後他母親說了這句話,然後被歷史給記載了,所以也只能夠說他非常的倒黴。


然後他父親雖然是殺死了丈夫,但是對他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是罵他死去的丈夫,就是因為你講了這些事情給自己的女兒,所以才會落得如此下場,她成為了歷史上最倒黴的一個人物,也成為了一個負面的教材。

所以對於廣大的女性來講,一定要遵守自己的丈夫,不然的話是沒有好下場的。


史研


歷史上有許多成語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變成了相反的含義。就像你和明朝的人說:“你像一個衣冠禽獸。”那這個人是不會生氣的,甚至還會感到心情愉快。因為明代的文武官服就是刺繡有禽和獸的圖案,說他是衣冠禽獸這不就是說他能做官,穿官服麼?但是今天估計誰都不願意被稱作衣冠禽獸。因為這是罵人的話。

“人盡可夫”也是這樣的一個已經脫離了最初含義而變成罵人的話的成語。從字面上看,“人盡可夫”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作為丈夫,在今人的概念中這個詞是形容女人生活放蕩,不檢點,與“水性楊花”是一個意思。但最開始的時候,這個詞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褒義詞呢!



春秋時期,鄭國卿大夫祭(zhai )足專權跋扈,這讓當時的君主鄭厲公十分不爽。自己雖然是一國之君,但大權全在祭足的手中,怎麼能甘心呢?為了除掉祭足這個眼中釘,鄭厲公決定派刺客去暗殺。話說祭足的女婿雍糾和鄭厲公關係不錯,於是鄭厲公便找到雍糾說了一大堆忠於君主的大仁大義的道理,雍糾被感動的稀里嘩啦,便下定決心要忠於君主,把自己的老丈人殺掉,商議好刺殺的計劃後就各自回家準備實施。但這位雍糾確實不是幹殺手的材料,缺乏了職業素養,他居然把刺殺計劃無意中洩露給了老婆知道,而他的老婆就是祭足的親女兒。

祭足的女兒很糾結,她不知道是成全丈夫的忠心呢還是救父親的性命,於是就去像自己的母親求教,她問母親:“丈夫和父親哪一個才重要呢?”。母親聽完後就留下了這句千古名言:

“父一而已,人盡夫也。”

老太太告訴她,“父親只有一個,但是丈夫並不是唯一的,因為任何的男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的丈夫呀!”

祭足的女兒聽完後決定不能背叛父親,於是便把雍糾的刺殺計劃當著父親的面和盤托出。祭足知道後,先下手為強,把雍糾給殺了。祭足女兒因為此事受到人們誇獎,因為她沒有幫助丈夫殺父親,在夫妻感情和父女親情面前她選擇了孝順父親。


而鄭厲公眼見著刺殺計劃破產,聽說雍糾被反殺後,憤恨的說了一句:“把如此大事告訴婦人,你不死才怪!”之後就跑到蔡國避難去了。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最早出處,見於《左傳》。是不是一個充滿了孝心的故事。早期的古代中國,並沒有形成後世那樣強烈的貞潔觀念,男女婚姻並不要求從一而終,但是特別強調對父母的孝心。因為父母是唯一的,而丈夫大不了從新再找。所以那時“人盡可夫”只是一個反應當時人們的一種樸素的觀念。

但是,隨著後世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全民道德準則,並經過歷代的改造和強化。到了宋代,就出現了強調“一馬配一鞍,一女不嫁二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等針對婦女的教條和規矩。女性逐漸淪為丈夫的附庸品,那時候別說改嫁了,就算頂撞丈夫都是極大的罪過。經過理學的各方面滲透,人們把婦女的三從四德視為良家女子的必備品質。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盡可夫”自然就不是什麼好詞了,也就徹底成為了今天大家所理解的意思了。


閏土看歷史


“人盡可夫”,意思就是所有男人都可以做丈夫。

這話聽起來就夠刺激的,所以後面就用這個詞語形容淫蕩不檢點的女人。

其實,人家本意不是這樣的。

狗血的故事

主人公叫雍姬,春秋時期的人物。他的父親是鄭厲公手下的權臣,大權在握。

鄭厲公就像把雍姬的父親殺了。

鄭厲公竟然找到了雍姬的丈夫商量,答應把他老丈人除掉後,把位置給他。(鄭厲公這腦回路也比較驚奇,估計也沒有人選了。)

雍姬的丈夫回去後,還把這事告訴雍姬了,說:“我要把你老爸幹掉,然後奪取他的位置,你以後就跟我吃香的喝辣的吧。”(這二貨的腦回路和鄭厲公一樣)

雍姬一聽範難了,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這該怎麼選啊。

於是雍姬就去請教自己的母親。他母親就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男人都可以當丈夫,但是父親卻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

於是雍姬就把事情告訴了父親,幹掉了自己的丈夫。

被奉為孝女,卻成了蕩婦

雍姬選擇了父親,在危難的時候救了父親。而且還是在背叛了丈夫的情況下,於是她被後世奉為孝女。

但是,父權和夫權都是需要遵守的。她救了父親,害死丈夫,這也是違反人倫的,於是這個成語不斷演化,成了形容蕩婦的詞。

讓人唏噓啊!


瘋哥哥l


隨著時間的變遷,一些詞語的古今詞義發生了很大程度的演變,甚至於古今詞義大相徑庭,迥然不同。比如我們今天說的“愚不可及”,形容的是人極其愚笨。而在古代,它指的是甯武子這個人在國家太平時,他就非常聰明,而在局勢混亂時,他裝傻得程度別人都趕不上。

再比如,我們熟知的“空穴來風”這個詞。今天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指沒有根據的傳說。而它的古義正好與此相反。它出自宋玉的《風賦》“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意思是說因枳樹彎曲,招來鳥兒築巢;由於洞穴有空,才引風來此。比喻消息和流言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這個詞的古今詞義正好相反。



古今詞義發生演變的詞語非常多,我們今天接下來詳細談一下“人盡可夫”這個詞語。我們今天如果說某個女人人盡可夫,她或許要跟你拼命。但在古代,這個詞的本意並不是指女人的私生活放蕩。那麼“人盡可夫”這個詞的古義是什麼呢?

“人盡可夫”這個詞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裡記載的一個故事。

祭仲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卿大夫,在鄭莊公在位時深受鄭莊公的寵信。由於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偏愛少子共叔段,請求鄭莊公將京城作為共叔段的封邑。在得知鄭莊公同意了母親的請求後,祭仲提醒鄭莊公小心共叔段有不軌之心。事後共叔段果然作亂,但被鄭莊公平叛。鄭莊公由此更加倚重祭仲。

鄭莊公在公元前701年去世。鄭莊公死後,祭仲擁立太子忽即位,太子忽即為歷史上的鄭昭公。

鄭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突的生母是宋國的雍氏,雍氏家族在宋國深受宋莊公恩寵。

在得知太子忽即位後,宋莊公設計將祭仲誘騙至宋國,以死逼迫其答應擁立公子突即位。祭仲無奈之下被迫就範。而鄭昭公得知這個消息後,趕緊跑到衛國逃命。之後,公子突成為鄭國的國君鄭厲公。

鄭厲公即位後,朝政一直由祭仲把持,這招致鄭厲公的不滿。鄭厲公一心想除掉祭仲。

鄭厲公於是和手下雍糾密謀,借在城郊宴請祭仲之際,殺掉祭仲。

雍糾還有一個身份,他就是祭仲的女婿,祭仲是他的岳父。雍糾把刺殺岳父祭仲的計劃告訴了自己的妻子。

妻子祭氏陷入了深深的糾結之中。父親和丈夫的生死都在她一念之間,無論她怎樣做,都會失去其中一位至親。她該怎樣去做呢?

祭氏冥冥苦想,不得其解,只得問計於母親。她隱晦地問母親,父親和丈夫哪個更重要呢?

祭氏的母親答道,“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是說,你嫁給誰,誰就是你的丈夫。而父親卻只有一個,怎麼能與丈夫相比呢?

於是,祭氏就把鄭厲公與雍糾刺殺父親祭仲的計劃和盤托出。

由於祭氏的洩密,雍糾的刺殺計劃失敗。雍糾被祭仲殺死,鄭厲公也流亡逃命。鄭厲公還大罵雍糾,這等機密大事還要和老婆說,死了也是活該。

這個故事就是“人盡可夫”這個詞語的由來。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人盡可夫”的本意只是說父親由於血緣的關係只有一個,而丈夫則是嫁給誰,誰就是丈夫。其意思類似於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所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由此可現,“人盡可夫”這個詞原本並無貶義。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詞的詞義由“嫁給誰,誰就是自己的丈夫”,逐漸演變成了“人人都可做自己的丈夫”。


歲月是一條河流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在現代“人盡可夫”一詞啊,形容的是生活作風有問題的女子,從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來;但是“人盡可夫”放在古代,那可就有學問了!且往下看。

到底救哪個?

現在小情侶在交往中啊,女方總喜歡問:“我和你媽媽掉水裡了,請問你第一個救誰?”,這個問題可以被稱為現代疑難雜題之首了,為啥?打個比方,我選擇救媽媽,女方就會說:“你不愛我了!”,如果我說:“我救女朋友”,女朋友是開心了,但是於道德層面又說不過去,這道題太難了,那麼為什麼提到這個?因為在古代“人盡可夫”一詞和“你丈夫想要殺你爸爸,請問你救誰?”有很強的關聯。

女婿殺岳父

春秋時期,鄭國已實至名歸於寵臣蔡仲手中,鄭國國君鄭厲公雖有名號,但卻像清末皇帝“光緒”般只是個傀儡皇帝,這鄭厲公不甘心啊,我也是男人!我也有野心!我是皇帝!我不甘心!隨即這個鄭厲公就找到了一位殺手,本來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問題在於這個殺手就是蔡仲的女婿!啥意思?鄭厲公為了刺殺足夠萬無一失,竟找到了蔡仲的身邊人來殺蔡仲。

而這個女婿也是個有勇無謀的傻子,自己岳父都已經那麼大權力了,要啥沒有?說不定還能殺君自立為王,自己說不定也能當個皇帝,這個傻子竟然直接就答應了替皇帝殺岳父。

古代人信守承諾,君子一言九鼎,駟馬難追。此時的女婿不殺岳父也是不行了。

喝酒誤事,被反殺

當天晚上,這個女婿喝醉了酒,回到家中看到自己老婆如此美麗,

藉著酒意竟一時說快了嘴,將皇帝指派自己殺岳父的任務一五一十全交託給了自己的老婆,坦白完這個女婿便倒頭大睡。

此女一時慌了神,一邊是老公,一邊是老父親,這可怎麼辦?思索再三後,此女實在拿不定主意連夜跑到了母親面前坦白這這件事。母親當機立斷說:“老公可以再找,誰都可以當你的老公,但是父親這輩子只有一個!”

“雍姬……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宣公十五年》

此女心領神會後,跑到了父親蔡仲面前將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頓時勃然大怒!連夜派人砍了女婿的頭!可憐的女婿昏睡中丟了性命。

結語:

“誰都可以當你老公,但你的父親只有一個”,這就是“人盡可夫”的來歷。

那麼這位女子的故事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流傳了下來,很多人認為她是個孝女,但更多的人認為她害死了自己的老公,不是啥好女人,這也是古代爭議性最大的問題了,你瞞著不說,幫了老公,但是別人就會說你不是個孝女。你告訴父親,別人又會說你是個害死老公的壞女,這件爭議性較大的故事,你們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