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故事?

科技小小觀


“人盡可夫”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而這個“人盡可夫”的女子乃是鄭國大臣祭仲的女兒。

故事是這樣的,這個鄭國的祭仲當時權力非常大,尤其引發了國君的擔憂,於是國君就派了祭仲的女婿取謀殺祭仲,但是這件事情被他的妻子雍姬發現了,這個雍姬當時非常的糾結,於是就問她的母親,說是父親重要,還是丈夫重要,於是他的母親就說:人盡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這本來的意思就是說,能夠做你丈夫的人很多,但是你的父親只有一個,於是雍姬就把這件事靠訴了他的父親。

這其實是一個古代社會中的禮法問題,女人出嫁以後是從夫還是從父,顯然在當時的社會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更傾向於血統方面的認可。

但是到了後面,這個“人盡可夫”這個詞就變了味道了,認為女人生活做風不檢點就是人盡可夫,其實是帶有一種歧視的意味在裡面的。


這個歷史很正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

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

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

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

雍姬的丈夫叫雍糾,所以,按當時的習慣別人就叫她為雍姬。

雍姬的父親祭仲是個權臣,鄭國的國君鄭厲公,對他的行為表示很不滿,但是,又幹不掉他。

雍糾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想為鄭厲公除去這個老丈人。可能祭仲做事真的是太過分了,連自己的女婿都容不下他。

可是,這個雍糾也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他要想殺自己的老丈人,竟然和自己的媳婦雍姬商量對策。

最後定的是在郊外宴請自己的老丈人吃飯,然後在宴會上把他給幹掉。

可是,雍姬知道了這件事後,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把這個事情告訴自己的父親。畢竟自己的丈夫要殺死自己的父親了。

但是,若是告訴自己的父親,丈夫就有可能死了。

最後,她實在拿不定主意,就開始詢問她的母親:“丈夫和父親,到底哪一個重要呢?”

雍姬的母親告訴她,天下只有一個人是你的父親,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是你的丈夫。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來源。

雍姬聽了母親的話之後,就把丈夫雍糾的陰謀告訴了父親,最後的結果就是雍糾被殺,鄭厲公帶著雍糾的屍首開始走向了逃亡之路。


史學達人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歷史故事,主人公叫雍姬,是春秋時期鄭國卿士祭仲的女兒。故事是這樣的:

鄭國的國君公子突覺得祭仲威脅到了自己,想把他除掉,於是找來祭仲的女婿雍糾一起商量。兩人密謀半天后制定了詳細計劃,公子突也答應了雍糾,事成之後由他來頂替他岳父的位子。

雍糾開心回家,讓妻子雍姬炒菜燙酒。酒席之間無意把他與公子突的計劃說了出來,結果雍姬聽完非常吃驚!面對這樣的情況,雍姬不知如果去做,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於是她去請教自己的母親,當時她的母親說了一句經典的話:“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你要丈夫可以在很多男人中去選擇,但父親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

雍姬聽完母親的教導後把丈夫之事告訴了父親,雍糾卒!公子突被雍糾氣得破口大罵:“謀及婦人,宜其死也。”說雍糾把計劃告訴女人,死得活該。

故事分析

春秋時期的女性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當時女人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在“程朱理學”還沒有流行之前,女性離婚改嫁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並不會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這個故事中,雍姬要對面的問題還是比較尖銳的,如果她還沒有生孩子還好一些,要是有了孩子,雍糾就是孩子的父親,那她的選擇就更加艱難了!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自己孩子的父親,該如何選擇?

最終她選擇了自己的父親,從孝道上來說她是對的,雍糾要謀害自己的岳父是忤逆行為,他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但從雍糾角度來說,他又是為國君辦事,所以還是忠孝兩難全。

雍姬在處理父親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得到母親“人盡可夫”的指點。還有一個討論了很多年的問題: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不知雍姬的母親又會做出怎樣的解釋,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任何人,當然這‘人’字是代表某一階級與年齡範圍內的未婚者。在這範圍內,我是‘人盡可夫’的!”。

素以語出驚人聞名的張愛玲,在小說《心經》中,借綾卿之口說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我是‘人盡可夫’的。”。

其實句中的“人盡可夫”,並沒有人們固有觀念中那麼汙,只是張愛玲還原了“人盡可夫”起源典故的本意,告訴人們“任何條件合適的男人,都有可能成為丈夫”罷了。

若追溯“人盡可夫”的典故,我們還要從春秋時期的鄭國說起。公元前701年,春秋小霸鄭莊公病逝,其長子姬忽繼位為鄭昭公,與姬忽爭奪王位的公子姬突逃至宋國。

姬突本是宋國權貴雍氏家族外甥,雍氏在宋國擁有一言九鼎之勢,遂極力攛掇宋國君支持姬忽返國篡位。

恰巧鄭昭公派權臣祭足出使宋國,於是宋國就想脅迫祭足答應廢掉姬忽立姬突為鄭國國君。就在祭足猶豫之際,宋國又放言要派大將南宮長萬率六百乘互送姬突返國,以南宮長萬之神勇,到那時姬忽是否能保住性命就未可知了。

當時南宮長萬是春秋諸將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勇猛威懾四方。祭足反思鄭國現狀,戰將凋零早已沒有了鄭莊公時期不服就死磕的霸氣。於是祭足為保鄭國穩定,答應了宋國之請。當然祭足亦有一己私利,因為宋國許諾姬突繼位後,祭足依舊享有原有的官職地位。既然如此,誰當國君對祭足來說就無所謂了。

不過宋國支持姬突並非無端獻愛心友情幫忙,亦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宋國國君見祭足答應裡應外合後,就緊急約見姬突,明確提出助其上位必須答應幾個條件。

首先鄭國割給宋國三座城池,贈送白璧百雙,黃金萬鎰,每年還要贈粟十萬擔,其次姬突稱王后,一切或國政皆要託付給祭足。姬突稱王心切,只要不要其性命,還有什麼不能答應呢?

同時宋國聽聞祭足有女,就強迫祭足將女兒嫁給雍氏子孫雍糾,並讓雍糾赴鄭國任職,名為倒插門實為暗中監控祭足。

祭足返回鄭國,一切按照宋國提前設計步驟表演,成功逼迫鄭昭公姬忽逃往衛國,姬突順利繼位為鄭厲公。

鄭厲公繼位後本想大展宏圖重振鄭國,可是他與祭足皆是強勢之人,始終無法融合反而互為制肘。鄭厲公深覺祭足就是其實現抱負的最大絆腳石,遂有意除掉祭足。

《左傳·桓公十五年》曾記載: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

《左傳》所載祭仲就是祭足,仲乃祭足表字。話說鄭厲公想除掉祭足,就找來祭足女婿雍糾商議此事。雍糾雖娶祭足之女為妻,可是兩人純屬政治聯姻,本沒有深厚愛情可言,而祭足也始終未將雍糾當作貴婿看待,早已引起雍糾憤恨。更何況鄭厲公是雍氏家族外甥,與雍糾還有表兄弟姻親關係。

於是雍糾權衡再三,附和鄭厲公之意,兩人密謀由雍糾出面邀請祭足到郊外赴宴,然後趁機將祭足鴆殺。

俗話說“喜怒不形於色,心事不為人知”。可是雍糾心中藏不住事,他一想到事成後將接替祭足之位,就有興奮過頭,乃至回到家中面對妻子雍姬時,眼神就有些漂移不定。

知夫莫若妻,雍姬察覺丈夫飄忽眼神知其定有事情隱瞞,遂極力逼問丈夫是否遇到麻煩事。雍糾意欲隱瞞,可經不住妻子逼問,就將欲鴆殺祭足計劃合盤托出。

《左傳.桓公十五年》記載: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雍姬聞訊頓陷兩難抉擇之中,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無論失去誰都是雍姬無法承受之痛。雍姬實在不知該如何抉擇,只得跑回孃家向母親討主意:“如果父親與丈夫一起遇到災難,到底誰親?到底該先救誰?”

祭足夫人直言:“只要條件合適的任何男人都可以成為丈夫,可是父親只有一個,這是血緣基因無法斬斷的關係,丈夫怎能與父親相比呢?”。

母親之言令雍姬明白失去父親就再也沒有父親了,而失去丈夫還可以尋夫再嫁,遂拿定主意,將雍糾計劃告知父親:“雍糾不在家中舒舒服服宴請你,偏偏要大費周章折騰到郊外請你,我感覺其中必有詐,所以告訴你提前防備”。

祭足久涉仕途屹立不倒,何等聰明樣人,他聽女兒話外之音早已猜到雍糾殺心,遂為轉天赴宴做足準備。

第二天酒宴之上,當雍糾端起酒杯向祭足敬酒時,祭足裝作無意將就酒灑在地上,只見酒落地燃起一道藍色火焰。祭足故做大怒挑破雍糾殺心,遂命早已藏好的刀斧手將雍糾砍殺,並將其屍體懸掛於周水河畔示眾。

鄭厲公問詢大驚,只得用車偷載雍糾屍體一起出逃。鄭厲公指著雍糾屍體大罵:“什麼大事都要與女人商量,你就該死。”。隨後鄭厲公逃至蔡國避難,祭足復迎鄭昭公回國復位。

“人盡可夫”只是祭足夫人基於血緣孝道理念送給女兒的一種選擇。於是雍姬面臨無論怎麼選擇都不能兩全的境地,也只能選擇自己能夠承受的代價,畢竟只有孃家才是女人一生不變的靠山。

無論雍姬抉擇是非對錯,往事早已化為煙雨。可是雍姬故事經過千年口口相傳,世人早已曲解了“人盡可夫”之意,雍姬亦成為可以把任何男人當成丈夫的淫蕩女人,成了無辜的千年背鍋女。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人盡可夫在現代是徹頭長徹尾的貶義詞,不瞭解這個詞來源的人怎麼也想不到它的原義竟和現在的含義是如此不同。


(鄭厲公)

人盡可夫現在是指一個女人生活不檢點,和任何男人都可以有不正常的關係。實際上原來的意思並非如此,它還有一個引人深思和爭論的故事。

春秋時期,鄭厲公當政時,國家大權都掌握在祭仲手中,鄭厲公擔心祭仲會對自己不利,就想除掉他。於是鄭厲公找到了一個人,這個人竟然是祭仲的女婿雍糾。

鄭厲公對雍糾說,如果他殺了祭仲,以後就讓他繼承祭仲的位子。沒想到雍糾竟然答應了,更可笑的是雍糾回家後還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老婆,也就是祭仲的女兒雍姬。


(鄭厲公與雍糾劇照)

雍姬知道後心裡非常害怕,她不知道該站在丈夫一邊,還是應該站在父親一邊。一個是生養自己的親生父親,一個是要與自己相伴一生的夫君,何去何從讓她難以選擇。

雍姬舉棋不定只能去向自己的母親請教“父親和丈夫哪一個更重要” 。她睿智的母親說出了一番話,“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說“這世上的男子誰都可以做你的丈夫,可是父親只有一個,這兩者之間完全沒有可比性。”


雍姬聽了母親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便把丈夫要謀害父親的事情告訴了父母。祭仲知道這件事後,先下手為強,把雍糾給殺死了。 鄭厲公知道雍糾被殺後,覺得雍糾愚蠢至極,不該把這件事說給自己老婆,認為他是死有餘辜。

雍糾也許是一個極為自信的男人,自信到認為 即使自己殺了岳父,老婆都會對他死心塌地,真是蠢不可及。

這件事對於雍姬來講確實是比較難選擇的,如果她與夫君沒有孩子,那自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父親。但如果他們已經有了孩子,在雍姬心裡肯定會比較猶豫,畢竟沒有哪個女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沒有父親。


(祭仲劇照)

可就算雍姬沒有選擇父親,而選擇了夫君,他們以後的日子應該也不會好過。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雍姬心裡肯定會恨自己的丈夫,同時也會伴隨著深深的悔恨,這樣的日子是不好過的。

所以我覺得雍姬的選擇是對的,父母的恩情大於天,兒女終其一生也還不盡。從這一點上來講她也應該選擇自己的父親。

另外雍糾不顧妻子的感受,連自己的岳父都要殺害,這樣的男人也不值得與之相守。 雍糾可以說既蠢又無德,這樣的男人真是不要也罷。


(雍姬劇照)

這就是人盡可夫一詞的由來,只是到了今日它已經完全變了原有的意思。現在如果說哪個女人人盡可夫,那這個女人真是無藥可救,是要受所有人唾棄的。可見有許多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完全改變了原來的意思,要想知道最初的原義, 還要深入地追根溯源才可以。(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安奕小窩


一個被誤解千年的女人的故事

如今提到人盡可夫,一般都是帶有貶義,形容一個女子行為作風不檢點,有傷風化。

但其實這並不是其本意,人盡可夫是一個典故,出自《左傳》,卻令一個叫雍姬的女人被誤解了千年。

《左傳》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是春秋末期魯國的史官左丘明為《春秋》做的註解。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陷入兩難境地的雍姬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叫祭仲的大臣專權,國王鄭厲公害怕祭仲會對自己不利,威脅他的君主之位,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派刺客去行刺祭仲。

考慮了很久之後,鄭厲公選定了執行刺殺計劃的人選,這個人叫雍糾。

雍糾是誰?這是個老實人,雖然是祭仲的女婿,卻依舊忠於鄭厲公。

有這層關係在,雍糾很容易就可以接近祭仲而且不會被懷疑。

但是老實人雍糾又不忍心就這麼刺殺自己老婆的親爹,另一面又是君命難違。怎麼辦呢?

雍糾故意裝作無意中把鄭厲公讓自己刺殺岳父祭仲的事情洩露給了老婆雍姬。

這個雍姬就是“人盡可夫”故事的主人公了,但雍姬並不是她的名字,至於她的真名大概已經不可考了。雍是她丈夫的姓,姬是漢以前對婦女的一種美稱,古代女性幾乎很少有留下真名的。

雍姬因此陷入了兩難,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幫了一個另一個就很可能會喪命。

無助的雍姬向母親求助

於是雍姬回到孃家去找自己的母親拿主意,母親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什麼意思呢?雍姬母親說:一個女人,人人都可以成為你的丈夫,但是父親只有一個,這怎麼能夠相比呢?

於是雍姬將丈夫雍糾的計劃完整地告訴了父親祭仲,後來雍糾被殺,鄭厲公知道計劃洩露之後迅速逃離了鄭國。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典故,這個故事也稱作祭仲殺婿逐主。

可見,故事中的雍姬並沒有任何作風不檢點的行為,但因為“人盡可夫”這個成語語義的延伸,雍姬被誤解了千年之久。


歷史痴


“人盡可夫”一個被誤傳二千多年的成語,在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人盡可夫”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漸漸地失去了它本來的含義,人們又將一個新的意思加在了它身上那就是形容女人非常地淫蕩,是個男人都能成為她的丈夫。


那麼,“人盡可夫”的本來意思是什麼呢?它的主人公及歷史典故又是什麼呢?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叫雍姬,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鄭國,她父親祭仲是當時鄭國的權臣,在當時的鄭國一手遮天,地位直逼鄭國國君鄭厲公。這樣一來鄭厲公不幹了,想除掉祭仲,但苦於祭仲勢力太大,鄭厲公不好明著殺祭仲,於是他想到了用暗殺,在挑選刺客上鄭厲公想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糾,因為只有雍糾有機會接近祭仲,而對於暗殺老丈人一事雍糾也爽快地答應了!


回家後,雍糾給老丈人發了張請帖,準備宴請老丈人並在宴席上將他除去。這事被雍糾的妻子雍姬知道後,她的內心非常糾結,親人自相殘殺,一個是自己父親,一個是自己丈夫,該如何面對呢?這時她想到了自己母親,但他並沒有對母親說出實情,而是輾轉的問母親:“父親與丈夫相比哪個重要?”這時她母親對她說:“任何男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而父親卻只有一個,你說哪個重要呢?”


雍姬聽了母親話後,告訴了父親真相,於是她父親殺掉了她丈夫。而“人盡可夫”一詞也就流傳了下來,但是它的本意從“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一個女子的丈夫”變成了“是個男人都能成為這個女子的丈夫”!


唐古看今


人盡可夫這不是什麼好聽的話。


在中國古代,大多數皇帝都堅持以儒學為治國綱領,作為代價,古代大多數時間都堅持三綱五常,於是夫為婦綱在整個社會都成為了一種風氣。這對女子的性觀念實際上是一種束縛。這種時候只要女子稍有出軌,“人盡可夫”的帽子就戴上了


那麼這句成語的第一個擁有者,是誰呢?

其實這句成語本意為:一個女子,是人人皆可以為其丈夫的,至於父親,為天然骨血關係,只有一人,不能與夫相比。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變成了貶義,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的女子,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當自己的丈夫看待。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你真是人盡可夫,見一個帥哥愛一個帥哥。

”人盡可夫“簡單來理解就是每個人都能是自己的丈夫。

在現代來看,這個詞是一個貶義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比較不檢點的女子。

但是在古代,這個詞卻是褒義詞。

”人盡可夫“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鄭國。

鄭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名字叫做祭足,也叫祭仲。

此人曾立過鄭國四代君王,權傾朝野,也正因此,他被鄭厲公所忌憚。

鄭厲公害怕祭足影響自己的君王之位,於是派了一個殺手去謀殺祭仲。

這個殺手名叫雍糾,身份不一般,他恰巧是祭仲的女婿,也就是祭仲女兒的丈夫。

雍糾接到任務後,很是苦惱,他的妻子雍姬看其悶悶不樂便追問緣由,雍糾將此事告訴了雍姬。

雍姬知道後,茫然失措,她並不知道如何是好,是選擇父親呢,還是選擇丈夫呢,於是她將此事告訴了她的母親。

她的母親告訴她:世界上的男人千千萬萬,每個都可以當你的丈夫,但是能做你父親的人只有一個,就是生你養你的人。

雍姬茅塞頓開,連忙把雍糾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祭仲。

故事的結局是雍糾被祭仲所殺。

“人盡可夫”放在當時來看,是一種孝道,而如果沒有了解這個故事的話,可能這個詞在我們眼裡就是一個貶人的詞。

所以說,瞭解一個詞語的背後故事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你認為呢?


理科男讀歷史


網上有一道擺在丈夫面前的選擇題:太太問她老公:“假如我和你母親同時掉到水裡,你先救誰?”她老公回道:“母親溺死了就沒有了,但是老婆溺死了可以再娶一個。”

而成語“人盡可夫”就是古時候擺在一個婦女面前的一道單一選擇題。

春秋時期一個名叫雍姬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鄭厲公好不容易當上了鄭國的君王。可是他的王位是在一位名叫祭仲的權臣支持下才登上的。這個祭仲權勢很大,可以直接威脅到鄭厲公的王位。

於是鄭厲公一直想除掉祭仲。他想來想去,最後找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糾,因為雍糾也有很大的權勢,而且可以有許多接觸他岳父的機會,也有很大的掩飾作用。

鄭厲公注意已定後,便把雍糾找來對他說:“祭仲老賊如今權傾朝野,連我這個國君都不放在眼裡,是可忍,孰不可忍。”雍糾聽出了他的意思,於是回道:“祭仲妄自尊大,早有不臣之心,陛下要儘快決斷啊。”鄭厲公問道:“他是你岳父,你能幫我把他除了嗎?”

“這個只是私情,但我認為君臣大義重於一切。”雍糾回答說。鄭厲公感動的說道:“此事若能搞定,祭仲的位置就是你的,到時由你來主持國政。”於是雍糾馬上獻計道:“這幾天祭仲每天都要來城東建設基地視察,明天我就在那裡設宴款待他,趁機把他殺了。”

可是,這天晚上吃飯時,雍姬看到丈夫神態有些異常,於是主動向丈夫敬酒。雍糾多喝了幾杯,沒想到酒後吐真言。雍姬吃了一驚,原來丈夫要謀害父親。

雍姬不知如何是好,最後她情急生智,趕回孃家問問母親。

雍姬試探母親:“假如有一天,我丈夫和我的父親必須要消失一個,我應該選擇誰呢?”她母親也沒有問原委,只是隨口回道:“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她母親意思是說:你的丈夫死了,世上這麼多男人,任何男子都可以成為你的丈夫,而你的父親只有一個。母親雖然沒有明說,但是道出了其中的重要性。

後來,“人盡可夫”逐漸變為一個貶義詞,用來暗指某些生活上作風不太好的女人。

喜歡作者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