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被名字“耽误”的好片,从三个层次看较量与和解

“我是东北长大的,我看过工人们繁荣的时候,我也看过工人们落寞的时候,我说哪怕就是我把这个碟拍完了它不放映,我说我留下来,我自己藏一辈子,我也值了。”王千源说。

这是王千源坚持拍《钢的琴》这部电影的原因。

这部电影的完成也历经波折,拍到一半就没钱了,在好友以及主演之一的秦海璐的帮助下,还有其他方的资金支持下,张猛导演的《钢的琴》才能出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电影上映前,片方曾要求电影改名,改成一个偏商业化的名字来提高票房,张猛导演拒绝了。上映后,电影的票房不太理想。即便如此,我觉得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名字,将电影本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就像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在电影里说的:“越简单越好。”

撇开票房,这部电影斩获无数大奖,王千源也因为此片获得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钢的琴》:被名字“耽误”的好片,从三个层次看较量与和解

电影《钢的琴》

《钢的琴》的时间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主线索是陈桂林和他的老婆离婚,他的女儿小元表示谁给她一架钢琴,她就跟谁。陈桂林为了争得女儿的抚养权,想尽一切办法得到钢琴,最后和兄弟们一起做出一架钢的琴,即钢材质的琴。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打造钢琴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钢”与“琴”较量,最后达成和解的故事。这里的“和解”指的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和解,现实与理想的和解,自己与自己的和解。除去外界浮华,和解的本质是自己与自己的和解。“钢”与“琴”即指代以上这些不同的东西。

“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较量与和解

这部电影里,陈桂林下岗后,和秦海璐饰演的淑娴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昔日的同事和好兄弟们在下岗后,有的卖猪肉,有的配锁,有的无所事事。

在那个时代里,“下岗”影响到了一代人的生活。

电影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东西是两个大烟囱。这两个烟囱是陈桂林之前工作过的铸钢厂里的标志性建筑。

电影的开头,这两个大烟囱就出现了,烟囱冒着滚滚的浓烟。

为了发展,这两个烟囱面临的是被炸掉的结局。铸钢厂里的老职工通过联名写信等方式,想阻止烟囱被炸。

退休的工程师汪工在大家面前说:“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他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被名字“耽误”的好片,从三个层次看较量与和解

老职工们亲眼看着烟囱被炸除

在他说的时候,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表情严肃,平日的嬉皮笑脸都消失了。对于曾在铸钢厂工作的职工来说,他们暂时被新时代抛弃,这两个烟囱是他们最后的挣扎,也是他们最后的慰藉。

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较量,最后的结局都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和解。烟囱还是被炸掉了,工厂的老员工们亲眼看着烟囱被炸掉。

这是一场告别,是人们对旧时代的告别,也是人们忐忑地迈入新时代的开始。

其实,这两个烟囱也代表了他们自己,时代的进程让他们成为下岗人员。面对新时代的到来,旧时代的一切都将留在过去,包括旧的自己,过去的生活再美好,也要大步往前走,继续以坚韧顽强的工人精神前进。

我们无法阻止时代的发展,我们就静静地看着“旧”与“新”的较量与和解,适时地告别,适时地开始。

“现实”与“理想”的较量与和解

这部电影里,陈桂林将自己的“音乐梦”寄托在女儿小元身上,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钢琴家。

但现实是,陈桂林带着女儿偷偷地在学校练琴的时候,被学校的老师发现,失去在学校练琴的机会,发小抗美也因此丢了工作。

陈桂林到处借钱,但是在下岗潮中,大家的经济状况都不好。接着喜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喝完酒后,开着装猪的车,一路欢声歌唱,直接去偷钢琴,结果就是被人发现了,全都被带到了警察局。

《钢的琴》:被名字“耽误”的好片,从三个层次看较量与和解

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醉酒后,准备去偷钢琴

这看似喜剧性的一幕,醉酒后去偷钢琴,其实也表现出下岗的人们的无奈生活。

现实和理想总是大相径庭。

陈桂林之前为女儿做了一个硬纸板钢琴,但他的女儿并不理解,为了和前妻争女儿的抚养权,他决定做一个钢琴。

其实,陈桂林做钢琴,不只是为了女儿,他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淑娴和他的兄弟们愿意和他一起做,也是为了和现实抗争,在低落的下岗潮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之前都是铸钢厂的职工,因为下岗,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桂林和淑娴接一些喜丧活动以维持生活,胖头在麻将桌上耍赖,被几个女人追着讨钱,季哥干着掘地三尺找废铁的活,然后卖给收购站或小型钢厂。

面对现实的生活,他们暂时屈服过,但那都是暂时的。他们又回到了废弃的工厂,回到了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重新开始接触他们很久未碰的钢材,他们又回到了敢想敢做敢拼的工人时光。

在制作钢琴的过程中,季哥因为被举报销赃,陈桂林和淑娴、抗美因情感纠葛而闹翻,面对现实的不如意,陈桂林一度决定放弃钢琴。他也决定让小元跟着妈妈生活。

电影放到这里的时候,陈桂林彻底撕开伪装的表面,不再以小元为借口。

电影的最后,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以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态度,继续打造钢琴。这个时候的他们,虽然清楚现实的残酷,但他们依然努力找回了生活的热情和激情。

《钢的琴》:被名字“耽误”的好片,从三个层次看较量与和解

电影《钢的琴》剧照

现实如“钢”,坚硬且冰冷,理想如“琴”,美妙且诱人。他们做的“钢的琴”就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也是现实和理想的和解。这里的“和解”不是指屈服于现实,也不是指忘记现实,纯粹追求理想,它是指,迎难而上,在现实中寻求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与和解

外界一切的较量与和解,归根结底,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与和解,终究得回到“人”这个本体身上。

电影里的陈桂林,为了将女儿留在身边,想尽一切办法得到钢琴,最后在打造“钢的琴”的过程中,与自己达成和解。

他一直折腾,无非就是和自己较劲。他的前妻跟卖假药的大款在一起,而他靠那支喜丧乐队维持生计,他给不了女儿想要的生活,他的前妻却可以。他打造“钢的琴”,也是为了赌一口气。

他的兄弟们愿意和他一起折腾,同样也是因为不服气于现在的生活。

淑娴对陈桂林说:“今天这钢琴你就是做成了,小元你也留不住。”淑娴一直很清楚,陈桂林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和自己的较量,其实陈桂林也清楚,小元跟着她的妈妈是最好的。

为了小元是表面,实际上,陈桂林是在和落魄的自己较劲,是在和一地鸡毛的生活较劲。

较劲是能带来暂时的激情,但激情易逝,和解才是真谛。

在打造钢琴的过程中,陈桂林最终撕毁伪装的面具,不再赌气,纯粹因为对女儿的爱和期盼而打造钢琴,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音乐梦。

《钢的琴》:被名字“耽误”的好片,从三个层次看较量与和解

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

不仅是陈桂林,淑娴也一直在和自己较劲。

她对陈桂林说过这样一番话:“对,我多现实啊,你去偷琴我给你把风,你去买琴我给你垫钱,你整一帮人来给你做钢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这个破厂子里头陪你瞎耽误功夫,还得给你们做饭吃,我太现实了我。”

这是淑娴和陈桂林闹矛盾的时候,淑娴对陈桂林的指控。其实,淑娴是爱陈桂林的,所以她愿意陪着陈桂林折腾。但是,淑娴知道,陈桂林并没有做好娶她的准备。

电影的开始,淑娴说她和陈桂林是各取所需,行动上,她却全心全意地支持陈桂林,为陈桂林牺牲很多。这就是她和自己较劲的表现。

不仅如此,因为陈桂林的忽视,淑娴差一点选择离开。

废弃的工厂里,陈桂林独自一人弹着手风琴。这个时候,淑娴来了,陈桂林对她说:“我现在可以娶你了。”淑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靠着陈桂林。

淑娴最后还是和自己达成了和解,她不再别扭,不再失望,她就是爱着陈桂林,就是要和陈桂林在一起。

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和自己的较量中,最终达成和解。

电影里的胖头曾说:“从打厂里出来我就没打算再回去。”但他还是去了那个废弃的工厂,和大家一起打造钢琴。

还有一个人物,他叫快手,在铸钢厂没有衰落的时候,他就离开工厂了。他之前做过小偷,后来帮别人配锁。刚开始,他看起来很不好惹,随时随地就要和胖头打架。在打造钢琴的过程中,快手真正融入到陈桂林的兄弟帮中,有困难就一起扛,有人欺负胖头的女儿,就一起帮他讨公道。

《钢的琴》:被名字“耽误”的好片,从三个层次看较量与和解

他们打造的钢的琴

自己和自己的较量是一个过程,最终的指向始终都是和解。正是因为自己和自己的和解,外界一切的和解,都极其自然地发生。

只有和解,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结语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无法笑出声来,也没有比较悲伤的时刻,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所谓的黑色幽默,是这部电影的一大助力。

每个观众的眼里,都有不一样的《钢的琴》。

虽然它上映的时候,票房不太理想,但对我来说,它意义非凡。

它让我知道,我们要学会和自己和解,这样我们才能和外界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