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九十论》——肾虚阳脱证(八)

朱保义抚辰,庚戌春,权监务。予一日就务谒之,见拥炉忍痛,若不禁状。予问所苦,小肠气痛,求予诊之。予曰:“六脉虚浮而紧,非但小肠气,恐别生他疾。”越数日再往,卧病已五日矣。

入其室。见一市医孙尚者供药。予诊之曰:“此阴毒证,肾虚阳脱,脉无根蒂,独见于皮肤。黄帝所谓悬绝,仲景所谓瞥如羹上肥也。早晚喘急,未几而息已高矣。”孙生尚与术附汤,灸脐下。予曰:“虽卢扁之妙无及矣!”是夕死。故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伤寒九十论》——肾虚阳脱证(八)


论曰:伤寒不拘阴证阳证,阴毒阳毒,要之真气强壮者易治。真气不守,受邪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阳证宜下,真气弱则下之便脱;阴证宜温,真阴弱,温之则客热便生。故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可治也,主本无力也。经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阴胜则身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止。男子二八精气溢,八八止。妇人月事以时下,故七欲损也。男子精欲满不欲竭,故八欲益也。如此则男妇身常无病,无病精气常固。虽有寒邪,易于调治,故曰二者可调。是知伤寒真气壮者易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