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照“妖”| 苏州一企业多出20多名“空气”员工带来的启示


疫情照“妖”| 苏州一企业多出20多名“空气”员工带来的启示

企业主管接受采访的新闻截图

疫情是一面照妖镜,这句话真不假。因为这场疫情,把世间百态都给展现出来了,有逃犯主动投案自首的,有哄抬物价“趁疫打劫”的等,不同的人性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检视出了一些企业或其他组织存在多年的管理诟病。苏州昆山的一家企业就是这样的让人不可思议和哭笑不得,因为复工要做员工信息核实,却发现有20多名联系不上的“空气”员工。究竟为何?

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这家企业在复工复产的时候需要落实员工的信息,却震惊发现有20多名员工联系不上。公司很担心这些员工的安危,于是求助昆山警方。警方联系这些人时,发现他们的手机都显示为停机状态。于是,民警和这些员工的当地警方进行核实,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这20多名员工竟然从来就没有到这家企业工作过,但从2017年开始,这些“空气员工”就陆续编入了企业的员工花名册。经调查发现,原来是人事的一名员工和生产车间组长合伙造假。一人负责假招人,一人负责假登记。二人已经冒领了100多万。新闻报道中的警方表示,负责人事资料的徐某,平时为人老实,但日常开销却很大,与她的工资收入明显不符。而生产车间的王组长,后警方在其宿舍内查获了10多张“空气员工”的工资卡。目前徐某和王某已经被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疫情照“妖”| 苏州一企业多出20多名“空气”员工带来的启示

警方接受采访的新闻截图

震惊之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这家公司的管理水平差到了何种地步?正是因为管理形同虚设,毫无章程,才有了这两名员工的“狼狈为奸”和有机可趁。要不是因为这场疫情,需要核实员工信息,这两人的合伙事业还不知道要做到什么时候。

疫情照“妖”| 苏州一企业多出20多名“空气”员工带来的启示

图为被警方搜缴出来的“空气员工”工资卡

管理一家企业的根本,而管理最重要的是要靠制度来执行,它是企业的硬性文化。通过这则案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这家企业的制度很有可能就是记流水账似的几条规定而已,舍不得在制度上进行投入,也没有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其次,这家企业在信息科技上的投入肯定不够,如今,为了防止考勤作假的科技手段多种多样,无论用哪一种都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空气”员工的现象。

我曾经在上一篇文章《见微知著|企业是否有必要对员工开展行为习惯教育?》举过海尔的例子。海尔最早的名字叫青岛电冰箱厂,当时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塌糊涂,张瑞敏入主海尔后制定的第一条制度竟然包含了“不准随地大小便”,可见海尔当时的管理有多糟糕。1985年,海尔就开始着手内部管理,为此编制了10万字的《质量保证手册》,制定了121项管理标准,49项工作标准,1008个技术标准。海尔从制度治理入手,才有如今的成就。

作为一家企业,管理无小事。只有首先把制度定好,管理抓好,企业才能以小博大,才能长治久安。

疫情照“妖”| 苏州一企业多出20多名“空气”员工带来的启示

文末顺便把1984年海尔制定的13条管理规定附上,以飨读者。(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