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势资本黄明明:仅仅将新基建视为疫情等外部压力的应对是短视的

3月19日,参加学院线上学堂又迎来了一位重磅嘉宾——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他以“新基建浪潮之下的科技产业化机遇”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分享。

2014年成立的明势资本是聚焦科技创业领域的一支早期基金,一直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企业服务、智能制造、智能硬件+IoT等领域,是理想汽车、小牛电动、赤子城、神策数据等知名企业的早期机构投资者。

黄明明在分享中谈到,数字化中国(Digitalization of China)将是中国未来10年、20年最大的机会。这对有志于在传统产业升级领域耕耘的创业者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空间。围绕这一关乎未来发展的趋势,参加学院也计划在2020年推出新的产业升级课程,助力本轮产业升级改造,敬请关注。


明势资本黄明明:仅仅将新基建视为疫情等外部压力的应对是短视的

嘉宾 | 黄明明,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

整理 | 参加君


01 什么是未来中国10年、20年最大的机会


疫情期间,国内多省推出了总投资近25万亿元的“新基建”计划,5G、AI、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都是明势在过去五年专注的领域。无论是“旧基建”还是“新基建”,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都是意义非常深远的。


俗称“铁公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 过去投资近5万亿的这一波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催生了我国现代物流行业,打通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使得今天的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完整、纵深最深的制造业产业链。即便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时,美国声称要把布置在中国的供应链搬回美国或者搬到东南亚,都是短期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造车为例,中国长三角地区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链。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就曾表示,选择一个汽车的生产基地,基本上要求一辆汽车几万个核心零部件80%~90%的生产者不能在方圆300公里以外的地方。特斯拉进入上海后就非常准确地选择了长三角的核心地带——上海临港,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个新的超级工厂便可以正常开工,且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合和集成已经可以走通。如果没有此前长三角地区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多年积累,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基建狂魔”名号的由来绝非偶然。正是中国在以“铁公基”为代表的旧基建上的投入,缔造了中国今天世界工厂以及全球进出口中心的地位。


有人说传统基建对GDP的拉动效应是1:1.5,但这算的只是表面的账。

若是将传统基建对中国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聚集效应,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建立以及对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的促进全都考虑在内,其拉动作用能达到1:5甚至是1:10。


明势资本黄明明:仅仅将新基建视为疫情等外部压力的应对是短视的

如果说旧基建打造工业化社会基础设施,新基建打造的则是数字化社会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个方向。


明势资本黄明明:仅仅将新基建视为疫情等外部压力的应对是短视的

明势认为,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数字化中国(Digitalization of China)将是中国未来10年、20年最大的机会,即通过自动化设备、机器人、IoT传感器、5G基础设施、 SaaS服务平台以及AI和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帮助各行各业实现产业的在线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改造。


新基建的重要性不亚于当年修公路、修铁路、修机场、修码头。未来10~20年,新基建对GDP的拉动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明势认为至少能达到1:10,它将为中国数字化社会的建设和升级打下重要的基础。


02 美国新基建:催生一批划时代企业


关于新基建,我们可以与美国进行一个类比。


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外部压力跟中国非常像。

当时美国经历了战后“baby boomer”(婴儿潮)一代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城市基建、公路网络等所谓的“旧基建”已经基本完成,人均GDP也达到了1万美元,同时美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衰退,多个行业面临裁员,民营企业纷纷要求放宽行业管制。


里根总统推出了信息化时代的新基建,启动了全球首条海底光缆、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等工程,在很多方面与中国的新基建以及供给侧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美国也不可能再次引领全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


当时,美国的新基建在零售、物流等多个领域都催生了一批后来堪称现象级的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


沃尔玛:披着零售外衣的科技公司


我们都知道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但它其实是一家数字化方面最优秀、最领先的零售科技公司,可以说它是一家披着零售外衣的科技公司。


1983年,沃尔玛已经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条形码来扫描销售终端数据的企业。通过手持设备把陈列商品的销售信息数据化,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数据采集,把前端的销售数据、销售终端的数据、库存数据以及供应商的生产线数据进行数据链的打通。这跟30年后的今天,阿里讲的新零售、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异曲同工,只不过今天的技术手段更加先进,但其本质是一样的。1987年,沃尔玛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非官方利用卫星进行数据交换和采集的公司。


正是由于一系列技术革新颇有成效,沃尔玛的销售额持续高速增长,从1980年的9亿美元左右提升到了1989年的超200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美乃至全球第一大零售公司。


明势资本黄明明:仅仅将新基建视为疫情等外部压力的应对是短视的

如果一家零售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是通过补贴打出来的,那并不是真正的竞争力。如果是通过在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投入,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效率的最优化,提供给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别人很难超越的壁垒。


FedEx: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


再如,物流行业也是中国的VC和PE重仓布局的一个行业,我们可以来看FedEx,它其实也是一家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


FedEx是全球最早采用COSMOS(客户服务线上作业系统,Customer Operation Service Master On-line System)、GOC(全球运营控制,Global Operations Control)以及DADS(数字辅助调度系统,Digital Assisted Dispatch System)的公司,从下单到交付完全用数字化系统进行跟踪和监督,优化效率,进行可视化管理。


FedEx在科技领域的投入成果斐然,20年内收入增长了42倍,从1980年的4亿美元提高至1999年的168亿美元,远超竞争对手。


03 新基建绝不仅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对


如果仅仅将新基建视为疫情等外部压力之下的应对,其实是一种比较短视的观点,这种观点没有看到国家的战略布局。其实,这次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推出与新冠肺炎的爆发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而是酝酿了很久的国家政策,疫情顶多是加速了计划的推出。我们可以从宏观经济的层面来做些分析。


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同经济发展有着正向相关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跟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年轻人口的红利,使我们不管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消费端,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过去三十年高歌猛进、打下家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2018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2%,我们预计2025、2026年前后中国人口将会出现负增长。

这个阶段有点像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快速进入老龄化,同时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出生人口又在快速下降的情况,这必然会造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2007~2018年,中国年人均收入在以12%的速度提高。整体而言,今天中国蓝领工人的工资依然是美国的⅓~½,可往上走的话,中高端人才的薪资水平已经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比如,国内中高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已经接近美国,国内系统架构师、数据仓库架构师等最高端人才的薪酬甚至已经超过美国。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非常严峻的变化趋势。


目前,中国的GDP增速已经从两位数降到了7%,2019年的GDP增速是6.5%。相比GDP的下滑,消费端的销售额增长率的下滑更厉害。中国智能手机在去年第一次出现了总销售量下降5%;汽车在去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比前年同期下降了12%~13%,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数字,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在消费端的增长上遇到了非常大的瓶颈。


另一方面,从互联网的渗透率来看,今天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用户,但渗透率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上,颇具发展潜力。


追求数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国家鼓励高工业附加值的项目,同时更多的人口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附加值更高的第三产业转移,这会导致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加。与此同时,我们面临劳动力数量的持续下降。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需要通过数字化中国的建设去填平。


举例来说,明势资本去年投资了软件机器人RPA项目——云扩科技,通过软件机器人去替代白领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在律师、会计、财务、人力资源等很多领域都可以得到广泛应用。预计未来5~10年,白领50%~60%的简单重复性工作都会被RPA机器人所代替。

明势资本黄明明:仅仅将新基建视为疫情等外部压力的应对是短视的

中国人口结构性变化趋势加大了新基建、数字化中国和新技术应用的杠杆效应。疫情趋缓后,企业应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劳动力人口相对充沛时,积极前瞻地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未来,随着AI、企业服务等广泛应用,势必会减少经济体对人员数量的依赖,进而缓冲因劳动力人口下降带来的人力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