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在每次上台要表演小品时,有句经典的开场白,耳目能祥 “我想死你们了"。一次次赢得了观众的欢呼声和互动声。

还有著名演员黄渤,在多次的节目中与嘉宾和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以风趣幽默,尽现高情商,特别会说话而被众人——称赞佩服。被许多自媒体大力推荐,在这里就不举例了。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作为普通人,有时侯在生活上、工作中、人际交往中、以及家庭中不一定哪句话脱口而出,造成的局面有的是尴尬的,有的是反感,有的是不解,严重的影响到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有些事情失败了,会自圆其说,谁叫“咱”不会说话呢!谁叫"某某某”的情商高!为此开脱。其实人不是天生就会特别会说话,是可以学习的,大部分人还是"不想学“,不是"不会说"。

说话不只是一种“感觉",还是一门"技术"。都会羡慕特别会说话的人。俗话说得好,“会说话能当钱使"。

古往今来,大多成功的人,都是高智商,并且非常的会说话。例如日本顶级的沟通专家佐佐木圭一,毕业于日本顶尖国际型大学上智大学的研究生院。

天生本是一个笨嘴拙舌的人,自从明白了“语言是有谱可循的“。后来通过自己的能力,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怎样把握说话的场合和时机?如何领略说话精髓?悟透说话之道,怎样才能在众人之间脱颖而出呢?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今天给大家推荐佐佐木圭一出版的《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本书。本书是世界知名企业员工指定的培训教材,可以少走些弯路,以最短的时间掌握说话的技巧。

这本书的精华是:把“NO”的回答变成“Yes"七个突破口和完美掌握的八大与人说话技巧。

作者佐佐木圭一,成为首位获得美国广告大奖"金铅笔奖“的日本人。曾主持日本电视台的《全世界最想上的课》朝日电视台的《拜托了!排名》……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这本书编写的这么简单,逻辑结构一目了然,前半部分有许多干货,后半部分列出的例子是日本本土的,不太熟悉,连贯不起来,阅读时没有深入,勉强看完。

感触挺多,看完一本书总要写上一些东西,留给自己思考和沉淀。下面对《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本书分享些我的看法。

一,同样的内容,使用高明的措辞,把握提高几倍

想让自己成功,首先把梦想定为一小步吧。比如"说话",看似在生活中特别容易和简单。办事、工作、生活、社交、沟通、都离不开"会说话"。

例如书中的语句对比

A “合上马桶盖”

B "听说不合上马桶盖会失去财运啊!”

A,为了避免打搅其他客人,可否请你们让孩子坐在座位上?

B 刚做好的菜,很烫,如果端出来的时候被撞傻了,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烫伤,可否请你们让孩子回到座位上

A 对不起,只剩鱼了(飞机上鱼多牛肉少的情况下)

B 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

A、B语言上的表达方式,给人的听觉效果明显不同,B语句更容易被人接受,A听起来有点漠然。这三个语句的对比,采用了与人沟通的七大突破口,其中的三项分别是“投其所好”、儆其所恶”、"选择的自由”法。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首先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投其所好”告诉对方,让对方乐于接受。第二个语句"儆其所恶”让对方知晓会有危险存在,为自己的安全积极的做些防护。第三句“选择的自由"证明了说话的精髓,飞机上的餐品鱼剩的比较多,牛肉少量的,所以把鱼形容的很有价值,也特别的有食欲。尽量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利益,最终双方却很愉快。

与人沟通上首先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揣摩对方的心理;再者考虑符合对方利益的措辞

记得湖南电视台曾经办过一期选秀节目《闪亮新主播》,印象特别深,冠军到了最后的角逐。节目PK时有一场连线电视机前观众的考验,参赛选手张朋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恰巧是杜海涛的粉丝,她问张朋:“你是觉得你帅还是杜海涛帅?”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首先得考虑对方是杜海涛的粉丝。张朋回答“杜海涛很可爱,他在台上的表演会让人觉得他是最帅的” 。最终,杜海涛获得了冠军,张朋获得了季军。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其实,张朋占了许多优势,只是运气不好,打进电话的反而是杜海涛的粉丝,由于考验是口才项,所以他输了。

节目过后,有人问汪涵要是他该怎么问答,汪涵说:“海涛帅,我更有气质呀”。这句话也算是符合对方利益又能表达自己也不差。

二,关健场合,让自已思考十秒钟,表现的不失礼节还要优秀。

生活中,无论场面大小,都会面临接不上话茬的局面,对方的话有时呈现出刁难、离间、尖锐、故意,怎么才能回答的合适?要想令人满意的确是门技术。接下来的例子也许在媒体上有所耳闻。

在"微博之夜”上,恰巧陈可辛、陈思诚、徐峥三位很有名的导演同台,被主持人邀请为他们导演的贺岁片《夺冠》、《唐人街探案3》、《囧妈》做宣传,条件是除了不能宣传自己的,为其它两部做宣传。

还不能重复前一位说的话,两位主持要求够苛刻的。当时尼克买提提醒到“很微妙了,得好好把握啊"。的确让人难以回答,那么大的场面,还要面对全国观众,还不能得罪人,还得被观众认可。

第一个回答占优势,陈可辛导演说“都看吧,春节看一部片多没趣。在看《囧妈》和《唐人街探案3》的片花时,拍的很棒,希望大家都看"。语言普普通通,倒也合大家的味口。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接下来陈思诚说"不用看我的,我高风亮节,看陈可辛导演的头发都白了,徐峥导演的头发操心的都没了,我还年轻,等着看《唐人街探案4》吧。"

此话一出,观众一片哗然,听着让人不舒服,什么叫你高风亮节?观众还不买帐呢。何况徐峥导演的脸立马沉了下来,场面尴尬气氛极度紧张。徐峥导演毕竟控制着的不悦,而不失礼的转了话题。

最后才说:"我可以不看《囧妈》,看其它两部,也可以看别的影片,看完之后再看《囧妈》。要不都不要看了。“

陈思诚的这几句话,曾被观众骂上了热搜,火爆了一段时间,算了留了话炳。

其实读过这本书后,在与人沟通的八大技巧中,回答时可以用作者提出的"反差法"、"数字法"、“高潮法"、"合体法“。让回答充满机智、幽默、顾及全面。

那就代入试下感觉,假定陈思诚这样回答:这三部电影的题材、风格、体现的,和表达的都不一样;好比《夺冠》简单的说励志类,《囧妈》亲情类,而我的是喜剧类,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点是“反差法”)。全国十三亿人口,喜欢看电影的可以分三个方阵,挑选自己喜欢的(数字差)。

“高潮法"前面得有铺垫,得这样答:“春节假期,多长时间没陪家人了,陪家人先看《囧妈》,后看《夺冠》,再看《唐人街探案3》,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因为和家人温馨过后,来场励志精神,为明年打气加油。最后来场轻松搞笑的,活跃了气氛,迎合时机,过年吗最好每个人都高高兴兴。"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什么叫合体法?利用时代的流行语和将要表达的语言合体在一块。运用下特别有意思。比如这样答:“李艾提出这样的要求,让我回答,我太难了,看《夺冠》和《囧妈》证明观众家都有猪啊!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样的情况下我真成了"柠檬精“,最后衷心希望观众朋友们在电影院的卖票处都"OMG,买它”!!这才是我回答的"硬核”。

特别是“合体法“徐峥导演也可以用,这样的话,将是另一番光景。虽然编排的有点浅显,比原话还是好了那么一点点。

每个人在关键时答话,一定思考十秒钟,捡有力、合适、圆满、高水平的回话,不然会留郁闷和懊恼。

三,说话的基础技巧不能丢,但还要学习更全面的加以提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书最基础的要领还要学习掌握,充分应用到生活中。虽然这本书在这个绚丽多彩,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看起来知识面有点匮乏,和我国的国情,社会现象有的差距,但学点总比不学强。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要想提升更高层的说话之道,符合这个时代发展的,更全面,更具体的沟通技巧也有很多。曾经浏览过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出版的书;还有张笑恒出版的,有关著名主持人孟非的说话之道,也非常值得欣赏和学习。

再说这两位大咖的语言功底和应变能力也算是顶级的。从他们主持的节目中已领略过说话之道的优势。并获得了观众的喜欢和赞美。

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看到别人成功,除了羡慕还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许多东西,不是你缺,不是你不“会",而是不想"学”。

写到这里,总结下《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 同样的内容用高明的措辞效果会提升几倍;在关键场合发言时,一定要考虑十秒钟,让自己发挥的得体不留遗憾;最基础的说话技巧也要掌握,要与时俱进,学习更全面更广泛的说话之道。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会说话"的技巧,真的能改变人生,当你感觉学习时比较枯燥,记不住时,就当作自己学习一道道美味而可口的饭菜吧!

把本书中与人交谈的七个突破口和与人沟通的八大技巧,做为生活中的"调料"常备在脑海,在需要时发挥它的价值。

不是不会“说”,是不想“学”,说话之道真的重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