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一码通”

健康码在各大城市的上线意味着政府的服务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借力信息化手段筑牢疫情“防控网”市政府服务一大进步。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健康数据未实现充分互联互通,“一城一码”的现象给不少复工人员带来困扰。如何打通现有数据资源、克服“数据孤岛”现象,如何写好“大数据战疫”的下半篇文章,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首先我们得充分肯定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优势,快捷的数字化办公让繁重的工作减负,但现实中也存在数据不能共享所带来的不便。破解“一城一码”难题首先需要从规则制度上说,应完善健康码互认的前置条件,减少基层干部为依赖高科技手段而产生懈怠心态。健康码是通行证,但他不能代替所有,基层干部在工作的时候应该灵活变通,不能讲健康码作为唯一标准,对于需要及时开具证明的情况,应该及时开具,并且充分认可给予工作上的支持。

遵循资源共享原则。健康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促成资源共享,面对多平台,多企业,多城市不同的健康码,政府应该开发更为全面的二维码,与企业相衔接,打通健康码互相利用的渠道,从技术层面解决健康码异地互信问题,实现健康码的“全国一盘棋”。

最后,政府在服务管理是应该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隔离病毒,莫隔人心,切勿因为二维码不同而区别对待。加大管理宣传力度,在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和返工人员时应该保持尊重,积极提供健康认证的渠道,避免歧视与偏见。加快健康证明互认,让更多务工人员尽快返岗,有活干、有钱赚,这不仅是劳动者的福祉所在,更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所需、民心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