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沒想到,千年歷史難題被我國搞定,中國多出1000萬畝良田

糧食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首要問題,不管是群雄相爭,還是百姓生計,都需要糧食,所以我國自古以來都是糧食大國,但是我國的糧食產量多數時候都是供不應求。古代科技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沒有現代化工具,更沒有雜交水稻之說,所以糧食產量相對較少,在此之上,還有天災人禍影響糧食產量,所以史書記載中才會有不少的鬧饑荒,成千上萬的百姓餓死。

聯合國沒想到,千年歷史難題被我國搞定,中國多出1000萬畝良田

即便這樣,中國有一處平原地區,千年來竟從來沒有種植過糧食,這是為何?此處正是環渤海地區的平原,近千年來,這個地方都沒有種植過糧食,因為這裡就是人們常說的鹽鹼地,根本不適合種植糧食,至於為何這裡會成為鹽鹼地,有兩個原因。

聯合國沒想到,千年歷史難題被我國搞定,中國多出1000萬畝良田

其一是因地下水減少,上世紀初,北部多幹旱,因沒有南水北調的工程,所以北部大部分城市只能開採地下水。地下水對於周圍的環境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控制土壤的鹽鹼性,常年的開採,使得北方的大部分城市下的地下水被倒灌,成了海水,長此久往,就使得這些土壤變成了鹽鹼地。其二還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根據相關考察,西漢末期,環渤海地區一年內爆發了三次八級大地震,因為處於沿海,就引發了海嘯。海嘯侵入陸地,使得華北平原的多數低窪地區成了溼地,常年的海水浸泡,使得這裡的產鹽量驟增,因此從此這裡的糧食就顆粒無收。

聯合國沒想到,千年歷史難題被我國搞定,中國多出1000萬畝良田

六年前科研人員對這片土地進行科學改造,準備變鹽鹼地為良田,在六年時間裡,科研人員嘗試了多種方法,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方案。科學家使用海冰融化帶走鹽分的方法,使得華北平原能夠再一次栽種稻穀,如今多年來顆粒無收的鹽鹼地,終於變成了1000萬畝良田,這個千年難題,終於被我國的科學家成功解決了。在第十三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上,我國受邀參加了演講,並講述了改造的過程,這一次,中國的所作所為,讓聯合國都坐不住了,中國人的聰明和科研實力,再一次獲得了國際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