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語言技術(上)——高考作文語言的言形衝擊力張華

一、整齊美

事物的形式美和人的生理心理是同構的。當人們面對整齊有序、勻稱和諧的事物時,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舒適感和愉悅感,審美情感也就因此而生髮。製造漢語整齊美的語言技術很多,就高考作文而言,筆者以為,對稱是最值得掌握的技術之一。

1.語言技術之一:對稱技術

我國曆代作家特別喜歡使用對稱性表達,特別是古代詩歌中的對偶句比比皆是。而在高考中,對稱也是優秀考生熱衷於表現文采的拿手好戲。比如在考場優秀作文《愛似高山流水》中,作者寫道:

山水產生了文明,山水延續了生命。父愛母愛啟迪我們智慧,陶冶我們的心靈。水的靈秀給人以聰慧,山的沉穩給人以敦厚。山水養育一方水土,父母哺育我們兒女。關愛山水,我們要保護環境。報答比山還高、比水還深的父愛、母愛,我們該怎麼做呢?

著名語文教育家章熊先生曾說:“對稱句式如果運用得當,意味著學生的語感能力已發展到一定水平,並且掌握了一定的語言變化的技巧。”這位考生可謂深得漢語對稱表達的精髓。

什麼是對稱技術?從高考作文出發,我們可以給出這樣一個界定:對稱技術就是通過字數對等手段使語句在形式上產生相對平衡與整齊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控制方式。對稱表達的突出特點是追求字數上的對等,不只是那種謹嚴的對偶或對仗。

第一,牢固樹立“對稱”觀念

觀念決定行為,製造對稱語言的前提是擁有強烈的對稱觀念。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麗辭》中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明為用,事不孤立。”這就是萬物與萬理絕不孤立存在的,都處於聯繫之中。因此,對稱表達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第二,對稱技術的關鍵是“述點切分”

對稱表達總是涉及兩個以上方面或一個方面的兩個以上組成部分。這個“方面”和“部分”,我們稱之為“述點”。單一述點是不能形成對稱表達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養成述點切分的意識和習慣。

就高考作文來說,對於任何一個述點,我們都可以採用以下兩種切分視角:

一是相近切分。述點內容往往可以“由A到A”找到許多相近述點,比如“讀書,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就欣賞到大漠孤煙”,針對“欣賞到大漠孤煙”,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相近述點,比如由“欣賞”聯想到相近的“領略、感受”等,由“大漠孤煙”聯想到相近的“長河落日、小橋流水”等,這樣我們就可以組成對稱句:讀書,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就欣賞到大漠孤煙,領略到長河落日,感受到小橋流水。

二是相反切分。述點內容還可以“由A到B”找到許多相反述點,以此來組成對稱句。比如由“橫眉”聯想到“俯首”,由“冷對”聯想到“甘為”,由“千夫指”聯想到“孺子牛”,於是就組成了魯迅的經典對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此外,運用對稱技術要注意兩條:一是對稱表達一般有兩種形式,即句間對稱和句內對稱,我們不要侷限於一種形式。二是對稱表達要控制好“數量”,對稱是一種語言形式,恰當點綴文中,自然增彩添色;滿紙對稱,則有堆砌雕琢的嫌疑,反而給評卷者不好的印象。

二、連貫美

連貫的本質是一種秩序呈現,追求連貫,其實就是對秩序感的一種實現衝動。在語言表達活動中,連貫表現為人們對言意邏輯的追求和言形秩序的創造。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交流,人們都希望對方的話語能夠前後脈絡貫通,力避前言不搭後語的無序出現,這就是言語活動中所要遵守的“連貫”原則。如何打造出高考作文語言連貫衝擊力呢?最有效最實用的就是“蟬聯技術”。

2.語言技術之二:蟬聯技術

蟬聯也稱為頂真,是漢語表達極具特色的一種語言形式。語言的蟬聯呈現,往往語理嚴密,語勢強勁,語態自然,語序清晰,整體上給人一種很有視覺衝擊力的連貫感。這種連貫感最終落實在語言的內容層面上,但首先是表現在語言的形式層面上的。因此,蟬聯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形式裝置。

所謂的蟬聯技術,就是指通過語句前後相連手段使語句在形式上產生連貫感的一種語言控制方式。作為一種呈現和強化語言連貫感的重要手段,我們應如何掌握這一具有視覺衝擊力的語言技術呢?

第一,廣泛閱讀,強化蟬聯意識。

從古至今,運用蟬聯技術的文章非常多,考生應當有意識地蒐集整理,定期強化閱讀,形成閱讀感受,積極進行語言蟬聯分析,最終讓蟬聯意識形成我們語言表達的一種自覺意識。

第二,把握形式,領會蟬聯意趣。

蟬聯是一種形式特徵非常明顯的語言技術,我們可以概括為“AB→BC式”“AB→AB式”兩種。運用蟬聯技術的關鍵就在於懂得“回看”前文,在回看的過程中,積極發現可供蟬聯的述點。

第三,模擬訓練,積累蟬聯經驗。

語言學習離不開模仿。蟬聯這種簡要的技術形式,給學習者提供了很好的模仿條件。蟬聯技術的應用範圍很廣,用於說理,條理清楚,邏輯性強;用於敘述描寫,前後連貫,層次清晰;用於抒情,可以情感強烈,迴環詠歎。每一種表達方式的蟬聯技術運用,學生都可以找到相關範例,並積極進行模仿訓練。

實踐表明,寫作者只要蟬聯意識強烈,蟬聯認識到位,蟬聯經驗豐富,創造蟬聯語句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衝擊力:高考作文的語言技術(下)

——高考作文語言的言意衝擊力

張華

5.語言技術之五:化古技術

形成典雅表達效果,除了換詞技術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化古技術來實現。所謂“化古技術”,就是指化用古代表達句式使語句在內容上產生典雅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控制方式。這一技術的基本原理就在於,人們的審美上具有“崇古情結”,古老的事物隔著歲月的煙塵,因為遠離當下,往往能散發出悠遠醇厚的古韻。

高考作文中,如果能恰當地化用一些古代表達句式,也會使語言產生典雅的表達效果。比如高考優秀作文《生於此岸,心無岸》中的這段文字:

洪荒宇宙之中,歲月長河之上,我們就降生在這一時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誕生在屬於我們的時代。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有林立高樓,燈紅酒綠;我們停靠的這個海岸,有冷漠喧囂,名利衝突……

因為運用了“……之……”的文言句式以及四字句式,整個文段看過去,語言自然有了一種典雅氣質。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才能運用好化古技術呢?

只有些歷經白話文衝擊之後,依然能自由出入白話文之中的古代表達句式,才是今天依然可以化用的。對於高考作文來說,筆者以為,有三種較為經典的古代表達句式值得玩味、借鑑和運用:

①四字句式:比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②之字句式:“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聲,目遇之而成色”“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等。

③而字句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等。

由於文言語感的強弱不同,每個人化用古代表達句式的水平是不一樣的。運用好古技術,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誦讀古代經典名篇來提升文言語感,另一方面可以藉助“湊句”的方式來加以訓練。所謂“湊句”就是在反覆調試中,通過增刪詞語或調整語序,使我們的句子變成四字句、之字句或而字句。只要我們的訓練達到一定程度,我們的語言表達自然就會形成化古式表達,我們所追求的典雅效果也就能夠形成。

(五)哲理味

在人類精神的5A景區裡,“深刻”是一個很誘人的知名景點。“深刻”成了人類的欣賞對象,最終凝結成人類的審美對象——深刻美。這種深刻美表現在語言表達中,筆者稱之為“哲理味”。

什麼樣的語言是深刻的呢?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其開頭名氣很大,常被人津津樂道: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壞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新紀元,那是懷疑的新紀元,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將擁有一切,我們將一無所有,我們直接上天堂,我們直接下地獄。

這段文字雖然有一定的文采,但真正征服人心的,恐怕是其在矛盾與悖論的表達中蘊含的某種哲理味道。這樣的語言我們就認為是深刻的。又比如以下語句:

①老子: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②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③《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④蘇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⑤蘇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⑥列夫·托爾斯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⑦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⑧羅丹: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⑨賈平凹: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

憑閱讀直覺,我們大部分人都應該可以感受其中的“深刻性”,這也是深刻的語言。

什麼是深刻?筆者通過拆詞的方式予以解讀,所謂“深”就是有啟發人的超常道理,這是內容上的勝利;所謂“刻”就是有能讓人記住的超常印象,這是形式上的勝利。語言深刻所追求的就是經由形式上的勝利抵達內容上的勝利。

深刻的語言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雙城記》的開頭語句,就是使用一種矛盾技術凸顯其深刻性;克羅齊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則是藉助一種極言技術來傳遞其深刻性。在此,筆者闡釋一種“否肯技術”。

6.語言技術之六:否肯技術。

深刻是一種認識深度的外化效果,人類的認識通常是以命題來呈現的,而命題常常表現為一種判斷。在判斷的表達中,否定判斷和肯定判斷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兩種判斷方式。單一的否定判斷或單一的肯定判斷,也能表達深刻的思想,但如果將否定與肯定並置在一起,則既有破除常態常規的認識,又有建立新見新知的觀點,這樣就能使語句在對比的基礎上形成某種判斷張力,從而有利於形成深刻的表達效果。可見,否肯技術就是通過否定與肯定的判斷使語句在內容上產生深刻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控制方式。

宋代文學家蘇洵的名篇《六國論》的開頭是這樣的:“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個開篇之句,正是蘇洵獲得的一個獨特判斷。這個判斷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是“非兵不利,戰不善”,這是否定的;第二層是“弊在賂秦”這是肯定的。蘇洵否定的是大眾的普遍的常規看法,肯定的是自己獨特的新穎認識,後者的肯定判斷以前者的否定判斷為基礎,這就使得語句在短暫的表述空間內,又破又立,形成比照,從而給人以一種深刻之感。羅丹的名言“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使用的也是這種否肯技術。否肯技術是古今中外寫作者特別喜歡運用的一種語言技術。那怎樣才能掌握好這種具有言意衝擊力的語言技術呢?

第一,深刻從批判中來,語言要有“否定判斷”。

馬克斯的座右銘是“懷疑一切”,中國古人也說“要於無疑處生疑”,它們彰顯的都是建立在懷疑立場上的批判精神。思想要深入,表達要深刻,離不開懷疑和批判。因此,批判的形式落實到語言形式層面,就是要有“否定判斷”。

第二,深刻從建設中來,語言要有“肯定判斷”。

批判固然可以導向深刻,但批判的目的在於建設。積極的超常的建設,本身也是一種深刻表現。如果說“否定判斷”是反向揭示深刻,那麼“肯定判斷”就是正向尋求深刻。

第三,深刻從對比中來,語言要有“否肯並置”。

比較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認識的深度往往來自於比較。否肯技術之所以能產生深刻感,秘密就在於形成了鮮明的比較。

否肯技術的經典句式是“不是……而是……”,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有三點:一是判斷的內容主要是一種認識、觀點、態度或情境,而不是事實層面上的選擇對象。二是否肯技術的句式在“不是……而是……”的基礎上,可以有很多變化樣式,比如“不該……該、不可以……可以、不在於……在於、並非……而是”等,我們可以靈活變通。三是否肯技術的語序既可以是先否後肯,也可以是先肯後否;既可以是一否多肯,也可以是多否一肯;在特殊的情況下,還可以隱否顯肯或者顯否隱肯。總之,在具體的語言表達中,可以視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筆者主要聚焦整齊、連貫、詩意、典雅和深刻的表達效果,論述了六種語言技術。顯然,高考作文的語言表達效果還有其它方面,比如錯落、新奇、鮮活等,相應地也還有其他語言技術。就某種程度而言,這些語言技術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我們關於作文語言的一些固定認識。為打造高考語言衝擊力提供了重要路徑,輔以科學合理的訓練,學生最終必將提高學生的高考作文語言衝擊力。語言的衝擊力會在表層和深層最終決定一篇高考作文的檔次和水準。

本文轉自《語文月刊》

高考作文的語言技術(上)——高考作文語言的言形衝擊力張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