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榜:英雄不問來路

懸榜:英雄不問來路

懸榜,求的是應急之策、破局之才。

1980年,江西無線電廠發生了一次懸榜事件:張榜從群眾中為新成立的民品設計所物色所長。有媒體報道稱這是“一項不平常的決定”,反對的不少,就連最後有人榜揭了,揭榜人還被卡在資歷跟身份等條件上面。

悬榜:英雄不问来路

江西無線電廠。

還是當時廠長力排眾議,這次懸榜才得到落地。為此,“職工們奔走相告,都說廠裡解放思想,講話算數!”

懸、揭之間,雙方超越了舊有的系統,搭建了條才、智非常規脫穎而出的捷徑,在無形中訂立的契約下參與合作,按照現實邏輯運行下去,有獎有罰。

懸榜,博弈破局

如果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古代懸榜的最大特點,進入現代,懸榜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

江西無線電廠時期的懸榜,多是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多為國企領域的承包或者人才選拔。上世紀90年代後,政府懸榜轉向招商引資、大項目建設等經濟發展上,時至今日一些地方在“啃”這方面“硬骨頭”時,也會採用這種方式。

黑龍江省勃利縣2015年懸榜找破局“互聯網應用示範村”的人。當時,勃利縣剛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要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互聯網應用示範村”,但沒人會運營這種項目。榜懸出去後,被一名26歲的小夥子揭了。這個小夥子單槍匹馬來到村裡,從註冊公司、召集人員到對整個項目的全盤瞭解並做出短、長期的發展規劃,只用了20多天時間。

現在懸榜則多在社會治理、科技發展領域。2016年,貴陽市南明區城管局面向全球懸榜50萬元,以求解決城市垃圾暴露、佔道經營、城市“牛皮癬”、窨井蓋缺失等四大城市治理難點的應急之策。2011年,紹興縣向全國懸榜300萬元,求解印染汙泥的“二次汙染”難題——印染業是當地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當時佔全國印染行業30%的份額。

隨著黨政機關人事制度的規範與完善,懸榜逐步有“懸人”“懸智”的區別。

“懸智”面向全社會,重在解決難題,多是科技類的,比如科技領域的“揭榜掛帥”,從 2016年自上而下在全國推開以來,已經成為各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要方式,可謂“辦法不問出處”。

“懸人”則多面向體制內,較少有體制外的人參與。也有例外的情況,不少地級市黨報都有過懸榜招賢,在未納入機構編制管理的新聞工作者中招副總編輯。這類似一些地方政府機關內的政府僱員,雖沒有打破身份限制,卻也儘量做到“英雄不問來路”。

“這增加了我們工作的難度。”一名組織系統的幹部告訴記者,“懸人”意味著要打破一些現有的制度,新建一套選人、識人的標準,打破多少、怎麼建不僅是技術問題。不過他也坦承,“懸人”能增加幹部來源渠道,讓他們在更大範圍內挖掘人才,對激活幹部隊伍的狀態非常有用。

不過說到底,兩種懸榜都是一種非常措施。它本身就意味著一個原有系統失靈,解決不了面臨的難題。

榜是否能懸出來,古代封建體制下,君權至上,只要權威足夠就行,現代則需要與原有系統博弈,需要破局的勇氣,需要思想解放的氛圍。西部一縣級幹部給記者講了件幾年前當地“懸”招商辦主任的事,頗具典型意義。

那時候,當地開發區剛成立要大力招商,人員素質要求與坐辦公室完全不一樣。縣長想在全縣乃至全市懸榜招人,常委會上爭議很大,有說不符合人事制度的,有建議低調點好,說什麼的都有。“最後還是縣委書記請示市委書記,才拍板定下來。”

“榜”怎麼“懸”爭議也很大。“人事本來就敏感,這種方式沒得制度背書,出了問題誰都不願意負責,都很謹慎,事情定下來後又討論了一個多月。”上述縣級幹部稱,一次常委會上,組織部的人彙報方案,還被一名常委拍桌子罵了一通。

最後縣委書記綜合大家意見,提出懸榜內容不設太多條條框框,免得有夾帶私貨的嫌疑,越簡單越好,就是任務、獎懲。獎就是職位,取消掉經濟獎勵,但保障方面條件給夠;至於懲,定了個“軍令狀”以一年考核期為限,完不成招商任務的,回原單位任非領導職務。

上述縣級幹部稱,沒有出現電視裡演的那種掛在門口的榜單,當時一名縣委常委提出不發文,只形成常委會會議紀要,書記在一次全縣大會上公佈,大家都同意了。“反正只要事情做成了,就行了噻。”

悬榜:英雄不问来路

貴陽市南明區城管局在全球懸榜50萬元,以求解決城市垃圾暴露、佔道經營、城市“牛皮癬”、窨井蓋缺失等問題。

揭榜,過關斬將

作為特殊的招募方式,啟用懸榜往往有特殊的歷史背景。

古代懸榜求才多是困於信息閉塞,政府行政效力低下,需要民間力量作為補充。江湖郎中妙手回春、無名高手力挽狂瀾,也滿足了大眾對“高手在民間”的想象與最高致敬。

揭榜者莫不是意氣風發,都有兩把刷子,不過他們並不是傳奇演義中那樣的無名者。畢竟,需要懸榜的都是難題,揭榜之後牽涉授權,誰會將難題的全部解決權交給一個完全不瞭解的人呢。

江西無線電廠懸榜事件中,揭榜成功的葉蓀泉原本就是該廠的青年技術員,也算知根知底,才不僅跨越了資歷淺、不是黨員等障礙,還被授權自己挑選副手和管理幹部。

不過也有例外。上世紀八十年代,常州織襪總廠懸榜,誰能管好食堂誰就來揭榜。沒想到第二天來揭榜的居然是一名曾經勞動教養過兩年的人。在當時廠長支持下,此人揭榜成功,兩年下來,在他管理下食堂已成為廠裡有口皆碑的文明部門。後來,這個橋段還被寫進上海滬劇院一個戲劇中。

懸榜需要勇氣,揭榜也不是如影視劇裡那般簡單地走到皇榜告示前輕輕摘下。英雄不問來路,辦法不問出處,但也需要上道保險——層層過關。一路過關斬將的揭榜之路,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彎道超車。比如2011年溫州的幹部任用的“張榜招選”制——誰能“攻山頭、炸碉堡”,就給誰“坐位”。

這一新的幹部選拔制別具一格,不同於公開選拔制的“以崗位職務選幹部”,而是公開張榜,“以工程項目選幹部”。

溫州市委組織部張榜3個工程:市郊繞城高速西南線前期、市區西部一處大地塊動遷和五宗集體土地徵收、“商貿城”綜合市場改造。市委同時告示:有誰能啃下這些硬骨頭,就委以副縣級職務,讓其擔任市交通局副局長、市工務局副局長、市現代服務業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而揭榜者不僅要寫“揭榜方案”,面對專家組進行答辯,還需要在當地市委常委會上按1:2比例票決後進行帶職試崗。1—2年工程完工後,組織業績考評,最後才正式任職。

從眾多揭榜者來看,即便面向全社會的懸榜,揭榜者中默默無聞的草根也極少,多是行業內的精英。

掛帥:參與契約

懸榜翻譯成現代學術術語,大致是行政承諾、行政懸賞。作為一種非強制的行政行為,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政府遇到有自身無法解決的難事時,通過懸賞來鼓勵現有力量、民間力量幫忙解決問題,強調多主體的參與。

這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成為打破壁壘、鼓勵參與、激活資源的一種方式,在懸榜、揭榜之後,通過“掛帥”在社會形成一股合力。不僅需要主政者有破局的勇氣,還需要整個行政系統觀念的轉變,比如破除“政府萬能觀念”。

一科技公司高管談到,該公司去年揭了一個科技攻關項目的榜。本以為可以按照研究規律自己做事,“沒想到相關主管部門三天兩頭要材料、來調研,生怕我們不做事。從他們的角度看,這可以理解,畢竟幾百萬投進來了。但政府主管領導調研中時不時提出這要求,指明那方向,忽視專業意見,完全打亂了研究節奏,不勝其擾。”

他建議,懸榜、揭榜更像是雙方簽訂的一份契約,既然是契約就應該按照市場規則來做,尋求相對人的協商與合作,提升相對人的積極性,利用相對人掌握的資源來幫助政府解決問題。

2002年,重慶大渡口區政府通過當地媒體向社會懸榜,公開招募討債隊伍,幫助政府追討債務,並允諾追回欠債者,按追回債務總額的15%—25%進行獎勵。雖然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但它的運作過程就具有契約與參與精神。

大渡口區政府在懸榜中公佈了54家單位和個人、8000多萬元的債務作為招標追債項目。規定對前來應徵參與討債的單位和個人,要先如實填寫單位和個人的基本情況,並詳細寫出討債的實施方案、步驟、方法。這些步驟、方法的實行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單位個人與政府有關部門還要籤協議,一切按照協議辦,只有當討債人安全受到威脅時政府才出面。

因為涉及政府債務,這個懸榜輿論引起爭議是必然的,後來欠債人主動認賬,懸榜一事不了了之。顯然,並非所有的懸榜都會有揭榜,或者揭榜後都能把問題解決,也可能爛尾。

溫州2013年先後遭遇一系列環境汙染事件後,懸榜召集能人賢士來治理大氣汙染。第一名揭榜的治汙高人是做餐飲的,而榜單上的很多汙染難題,都是技術難題,據當地企業稱,“在國內同行業,目前還沒有看到誰能解決。”

湖北省大冶市還曾因重金“懸榜”遭過質疑。據當地2008年印發的《大冶市招商引資和外貿出口獎勵辦法》規定,誰能邀請世界500強企業董事長、總裁或總經理到大冶市考察,每人次由當地財政獎勵1.2萬元;如成功引進項目,最高可以獎勵50萬元。對這項招商引資規定的爭議在於:拿財政資金獎勵招商引資,實質上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政府的懶政和隨意性。

懸榜需要謹慎,尤其可能存在公權力的濫用,後果往往不可想象。

當然,這不是要因噎廢食,試都不試下用懸榜解決問題。作為一種鼓勵社會參與、挖掘人才的方式,懸榜和容錯糾錯等舉措一樣,都是傳遞鼓勵幹事創業的信號、攪動幹部幹事創業精氣神的方式。揭榜考慮的是能力,懸榜考驗的則是擔當。中共中央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明確提出充分調動和激發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廣大幹部在新時代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重要舉措。鼓勵謹慎地多用懸榜等方式,尤為必要。

悬榜:英雄不问来路

視覺 / 了了

審核 / 李天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