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暴露了更多親子衝突!現在,怎麼辦?

很多家長髮現,疫情期間暴露了更多的親子關係問題,教育孩子似乎有些力不從心。特別是當衝突發生時,很多家長不知如何去面對。

疫情期間,有一位劉先生看到兒子玩網遊,一氣之下,拔了網線,還打了兒子一巴掌。之後,孩子趁父親不注意,拿了一把水果刀回到房間並把門反鎖了。因為這件事,夫妻倆還驚動了民警來幫忙勸說。

在這起事件背後,暴露了哪些問題呢?對此,湖北之聲首席主持人簡然與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劉亮進行了探討,給出了以下建議。

你的說話方式直接影響溝通的結果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在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相處的時候,說話的方式比討論的內容更重要。

說話時的表情、語氣、語調、語速這些非言語信息,佔到我們要給對方傳遞的信息比例的70%以上。很多時候,我們更在意對方說話的態度。當對方感覺到你的態度誠懇、親切時,會因為你態度好和足夠有耐心,更容易接受意見,哪怕是批評的意見,也不會有激烈反應。

因此,父母和孩子溝通應保持足夠的耐心,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和溝通方式。需注意以下兩點:

1、父母說話時不要經常用急切、指責的語氣。

大多數孩子比較單純、率真,習慣接受簡單直接的信息,不習慣過多的社會化修飾。當父母用帶有指責的口吻或者比較急切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可能會造成兩種極端性表現:一、關門迴避,不與家長溝通,不再表達自己的意見。二、行為舉止極端,和父母一樣情緒激動,和父母“互掐”,最後導致衝突升級,甚至離家出走。

2、父母溝通時不要主觀判斷,切勿先入為主,不要輕易定義孩子。

專家支招:建立良好溝通,放下主觀判斷

1、如果看到孩子在打遊戲或者學習不專一,心裡著急的時候,家長給自己幾分鐘,做幾個深呼吸問問自己:孩子是真的作業沒做完嗎?還是我自己焦慮的成分更多?

2、當父母看到孩子作業沒做完,舉止調皮,行為不循常理時,應該先觀察、詢問孩子的狀態,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若是一味地先入為主,孩子會感覺被父母猜測和懷疑,而產生反感的情緒。

家長不要用“你就是……”、“你一定是……”、“你肯定是在……”。這會導致孩子覺得自己被先入為主地判斷了,導致孩子的感受是被父母管制、被侵入。

孩子會認為,自己非常委屈,明明不是這個意思,可父母卻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而自以為是。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被別人猜測,思想上被別人定義的感受是非常不愉快的。

家長在和孩子發生正面衝突時,應先了解具體情況,再做分析和判斷,同時要關心事件背後的起因和經過。除此之外,應更多的引導和關心孩子的內心狀態和所思所想。建立良好溝通,放下主觀判斷。切忌先入為主和隨便下結論,避免溝通不暢導致不必要的衝突。

最後,當家長和孩子發生衝突時,家長不要立即批評和教育,給自己幾分鐘時間,做一個呼吸調節,反思和孩子相處的過程,找到修復親子關係的辦法。

不寂寞·愛相守 | 一場疫情暴露了更多親子衝突!現在,怎麼辦?

劉亮: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不寂寞·愛相守 | 一場疫情暴露了更多親子衝突!現在,怎麼辦?

簡然:湖北廣播電視臺首席主持人、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

不寂寞·愛相守 | 一場疫情暴露了更多親子衝突!現在,怎麼辦?

主講:劉亮、簡然

撰稿:劉穎、吳陽

審核:高學良、簡然、劉開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