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德上】2020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B卷)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的公務員考試公告遲遲未出,相信很多備考的小夥伴都想知道省考會考哪些內容,考德上小編今天分享了一些2019年安徽省考申論真題(B卷),小夥伴門可以做個參考學習下。

2019年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B卷)

  一、給定資料


  材料一

  豐收的季節,陝北高原到處是紅彤彤的蘋果。63歲的趙家村村民老趙看著果實,滿眼的喜悅。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四十年來他用勞動創造了財富,改變了自己家的生活狀況,也見證了他們村乃至黃土高原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常前胸貼後背,每天除了想吃還是想吃,餓得不行呀。”回憶起那時的生活,打開話匣子的老趙苦笑著。

  苦菜、燒圪卷、麻湯飯、酸菜現在作為特色飯菜招待遠方客人,可在老趙眼中,這些都是有時代印記的飯菜,“那時就是吃糠葉飯,偶爾吃個玉米窩頭都幸福得不行。”老趙說。

  那個年代人們主要是為吃穿發愁,孩子們盼望著正月到來有肉有餃子吃,條件好點的才能穿上新衣服,最難熬的要數青黃不接的三、四月份了,常常吃不上飯。“記得當時村裡有一戶人家,買回來的豬肉還沒做熟就被孩子們吃得差不多了,日子過得太辛酸了。”老趙感慨。

  1978年,“包產到戶”的消息傳遍了黃土高原的鄉間田野,大家都期待的分田到戶,讓老趙看到了希望。“把地分到戶以後,村民幹勁十足啊!天不亮全家勞動力都上山勞動,直到晚上天黑透才回家。山地上全部種的是小麥、高粱、穀子等糧食作物,平地上家家戶戶都種白菜、蘿蔔等時令蔬菜,不到第三個年頭,交過公糧後,自家的糧倉再也沒有空過。”老趙說,從那時起,孩提時代憧憬的頓頓吃白麵,成為了家常便飯。“早上吃白麵饅頭,下午吃白麵麵條,招待親戚客人再也不用問鄰居家借糧了,肉也不再是過年的奢侈品。”老趙回想著過往,脫口而出。

  經過幾年艱苦奮鬥,老趙家裡吃的穿的都解決了,口袋裡也有些餘錢,他就開始著手解決住的問題。在村裡,蓋新房的不止老趙一家,在解決溫飽問題後,村民開始興建住所,改善居住環境。如今,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這“三轉一響”早已是陳年往事,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成了普及品,網絡、汽車和智能設備也走進農戶家中,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黃土地上的農民也在感受著不一樣的社會氣息。老趙不斷從報紙書刊上獲得社會變革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也一步一步改變著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認識。

  在政府的宣傳引導下,老趙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開始放棄種植小麥轉而種植蘋果,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種麥子你吃啥呀?”“咱祖祖輩輩都是種地的好把式,種蘋果能行嗎?”當初許多村民勸他放棄,然而“一根筋”的他並不為所動,堅持走自己的路,如今,長得鬱鬱蔥蔥的果樹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你看看我這蘋果,個大皮薄有甜度,看著就有胃口。”老趙笑著說。

  “種蘋果也是辛苦,但是錢袋子鼓起來了呀!”老趙說。現在10畝蘋果每年可收入八九萬元,嚐到甜頭的他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還添置了許多果園農業機械。他指著遠處的山峁說,那邊有他新建的10畝果園,等新園掛果,他的收入可以再翻一番,即使將來老得幹不動了,20畝果園流轉給他人坐收流轉金,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站在老趙家門口,大門左右角上的兩隻潔白的陶瓷鴿子造型栩栩如生,棗紅色瓷磚上寫著“吉祥如意步步高,一帆風順年年好”。走進院內,硬化過的院落再也不怕雨天泥濘不堪,水龍頭一擰白花花的自來水流個不停,乾淨整潔的玻璃替代了過去糊窗用的麻紙,院子一旁新建的果庫即將投入使用,整個院內散發著勃勃生機。站在村口往村裡看,一排排窯洞跟城裡的小區一樣,整整齊齊。

  “真是沒想到我現在也能過上這樣的日子”,翻著老照片的老趙感慨道,“想跟老夥伴嘮幾句,手機拿起來就打,想看看新鮮事,微信上多著吶。想到縣裡買東西,村口一天有好幾輛班車。村裡還建了一個圖書室,擺上了科學種養殖的有關書籍。晚上,大夥自發集合在村民廣場,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也有了休閒的好去處。這兩年,大家還結成團,到北京、內蒙轉了轉,可開心啦。”

  “改革開放富百姓,黨的政策暖人心;發展是條致富路,奔向小康永不停。”這是老趙經常唸叨的一首打油詩,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黨的政策引領下群眾脫貧致富的心聲。

  材料二

  豐收時節,沉甸甸的稻穀被陽光塗上一層金黃,喜悅寫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人臉上。40年前,在這個小村莊,18個鮮紅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啟了那場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40年來,小崗村從摁下手印“大包乾”到土地確權頒證領上“紅本本”,再到“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不僅讓小崗村的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鉅變,也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圍繞土地做文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業,不斷增加農民獲得感,始終是小崗村改革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土地確權頒證和土地三權分置後,小崗村村民老嚴把自家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流轉給一家企業,自己則在家裡開起了農家樂,全家年收入大幅增長。“村裡的一系列改革,真正改到我們心裡去了,不管怎麼改,老百姓的利益不受損失,改革促進了增產增收,得實惠的還是我們老百姓。”老嚴說。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戶人的命運變化映照著整個國家的滄桑鉅變。

  老洪曾是D縣花溪鎮的一名鄉醫,從醫46年的他見證了我國醫療保障事業的進步軌跡,也感受著居民養老、醫療需求的增長態勢。過去,他看病依靠的是“老三樣”:體溫表,聽診器、血壓計,現在又增加了彩超儀、CT機、X光機。

  隨著年齡增長,老洪自己也成了醫院的常客。儘管經常往醫院跑,老洪卻很沉得住氣,醫改帶來的花錢少、報銷快、技術優良、服務貼心,讓他從內心深處對去醫院看病沒那麼恐懼。就醫條件的變化讓他感慨萬千,“以前老百姓最怕生病,住上一次院,一年全白乾”。日益完善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讓老百姓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實惠。2018年9月,老洪因冠心病發作,第三次住進D縣人民醫院。一週後,老洪病情穩定辦理出院,家庭醫生小杜開著私家車來接老人。“咱一個老農民有了自己的專職醫生”是老洪逢人便炫耀的事。杜醫生每週都會主動上門為老洪測量血壓、指導用藥,為老洪建立健康檔案,對慢性病進行長期監測,結合實際提供細緻精準的醫療服務。

  今年春節,N縣下沙村老何一家熱熱鬧鬧地過了喬遷新居後的第一個團圓節。“以前,全家7口人住在老房裡,基礎設施不齊全,生活非常不方便,親戚朋友來了都很尷尬。現在家裡寬敞了,親戚朋友過節你來我往,熱鬧得很呢。”老何說。其實老何家裡早就想換大房子,但苦於經濟壓力無法實現,現在政府棚改政策好,通過棚改貨幣化安置方式,老何告別了生活數十年的老房子,住進了新小區,圓了他的新居夢。在N縣,像老何這樣因棚戶區改造工程獲益的家庭共有1177戶。

  40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層次由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40年來經濟的發展,在點滴的民生改善中,找到了生動而深刻的註腳。從醫療到住房,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幸福花開的故事生動地寫進了人民心間。

  材料三

  蜿蜒盤旋的山路、生機盎然的苗木,時值初冬的F縣羅壩村苗木種植基地,漫山的紅楓、桂花和玉蘭苗木讓人心曠神怡。

  有著20年苗木種植經驗的老周,從自家5畝責任田起家,如今已經是鄰里皆知的苗木種植大戶。在他的示範帶領下,周邊村民紛紛投身到荒山種樹的大潮中,全鎮上萬畝荒廢的山丘地重新披上了綠衣裳。老周說:“當初是為了謀生養家,但種著種著,山綠了,環境好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接踵而至。”

  F縣地貌以丘陵為主,傳統農作物種植業很難有起色,年景好的時候也只能是解決溫飽。

  窮則思變,改革開放以來,F縣開始規模種植綠化苗木,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全縣苗木產業種植已逾33萬畝。

  老周說,從全國來看,F縣是數得上的老苗木產區,不僅品種多,而且規格全,有一整套苗木培育、種植、銷售的隊伍。僅他所在的羅壩村,苗木產業最興盛的那些年,苗木經紀人就多達200人。當時的客戶群不僅覆蓋全國各地,有的苗木還走出國門,賣到意大利和韓國。在這之前,老周怎麼也想不到,看上去並不起眼的苗木,市場竟有這麼好,“大夥兒站在山包邊就把買賣給做了。”

  到2013年,全國各地苗木種植紛紛興起,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逐漸凸顯。此外,隨著城市化建設要求越來越高,市場需求已經不再是過去簡單的綠化和美化,彩化和藝化苗木正成為主流。伴隨而來的則是苗木行情整體下滑,價格下跌導致苗農收入大幅度減少。老周深有體會,“像從前那樣的傳統方式,很難再有市場。”

  在F縣苗木種植的幾十年發展道路中,不少苗農走過彎路、吃過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難題就是,市場需要什麼,苗農就一窩蜂種植同一個品種,最後導致產品過剩。苗木賣不出去不說,還佔用大量土地,最終只能被苗農忍痛當柴燒砍掉。

  F縣苗木產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相比較過去小而全、品種多的狀況,苗木種植的專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才是當下的發展方向。”縣林業局李局長說。

  “沒有市場賣不出去的苗子,只有不符合市場需求的苗子。”李局長的話一針見血。在他看來,換個思維來理解,市場下滑期就是苗木產業結構的一個調整期,也是提升標準的過渡期。雖然行情不比從前,但標準化種植的苗木市場仍然存在,樹冠統一的苗木還是供不應求。“要跟市場接上軌,不僅品種要好,樹形要好,檔次也要提高,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苗木才有出路。”

  要轉型,怎麼轉?難題擺在了作為傳統苗木大縣的F縣面前。“用過去的生態成果來發展旅遊產業,形成‘綠色銀行’,進一步增加苗木附加值。”在縣委金書記看來,這不失為一條打破僵局的路子。2015年,F縣以規劃引領鄉村振興,突出產業支撐,走出了一條一產、三產融合的發展路徑。

  產業興才能鄉村興,經濟強才能人氣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新發展理念,產業興旺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生活富裕的保障,也是匯聚人財物力支撐鄉村振興的原動力。”金書記的一席話,道出了苗木產業轉型的必要性。

  登上位於F縣蒼山林海的觀景臺,放眼望去,五彩斑斕的苗木盡收眼底,這裡是國家生態公園,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6萬多畝的苗木基地輻射周邊5個村,目前擁有各類精品苗木100餘種。全縣7個鄉鎮,通過這幾年發展林苗兩用林,不僅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

  “環境美了,生態好了,遊客來了,人氣越來越旺。”看到蒼山林海的變化,縣外宣辦王主任感慨道。這兩年,F縣舉辦的觀花節、採摘節、旅遊節,一天就來好幾千人,通過一產帶動搞活三產,讓當地百姓實實在在受惠。

  從民間自發種植到引進企業入駐運營,如今的F縣通過加大林業招商力度,引進了省內外30多家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理念,影響並改進了F縣原有的苗木生產結構,標準生產、規模佈局的工廠化育苗新模式正在逐漸形成,產品涵蓋觀賞綠化苗、經果林苗、用材苗、花卉、盆景和草坪地被等六大類400多個品種,年銷售7億多株,交易額40多億元。

  如今,苗農們嚐到了轉型發展的甜頭。市場份額沒少,賺到的錢更多。最為關鍵的是,通過產業結構及時調整,激發了苗農的種植熱情,促進了苗木產業的發展。去年,老周所在的羅壩村人均收入就高達26400元。

  材料四

  2018年4月22日,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青島市民劉女士領取到了國家人社部簽出的首張電子社保卡。在接下來的短短几個月裡,電子社保卡迅速普及,麗水、福州、新餘、九江、廣州、南寧、海口等多地群眾陸續申領到電子社保卡。

  成都市民王女士得知這一消息後,馬上掏出手機進行申領。“把社保卡‘放進’手機,只需幾十秒,簡單的很!比如,從支付寶裡點擊‘城市服務’,選擇所在城市,通過‘刷臉’認證就行了。以後辦理相關社保業務,忘帶社保卡,用手機掃碼也能辦。”據瞭解,為讓群眾“少跑腿,好辦事”,電子社保卡申領渠道豐富多元,不僅包含各地人社部門官方APP,各地政務服務APP、還有社保卡髮卡銀行APP、支付寶、微信、平安一賬通、雲閃付等社會渠道APP,持卡人可自願選擇申領渠道。

  工作人員介紹,電子社保卡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手機端顯示電子社保卡二維碼,用於信息系統識別人員身份、繳費結算、辦理業務;二是手機端顯示的與實體卡一致的電子社保卡信息,用於人工核對並辦理業務。

  目前,全國統一的電子社保卡已經在26個省份、230個城市發放。隨著一個又一個城市被“點亮”,“電子社保卡地圖”上星光熠熠,“一部智能機走天下”的夢想照進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在加緊推進。著眼群眾需求,回應社會關切,不斷簡化優化辦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是移動互聯網‘助力’人社服務的縮影。”工作人員說,“我們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充分滿足群眾訴求,建立了全國社保卡服務平臺,迎來了電子社保卡,開啟了‘人社移動服務’新時代。”

  電子社保卡以實體社保卡為基礎,與實體社保卡“一一對應”,是社保卡線上應用的有效憑證。部分先行地區通過多項民生服務精準發力,讓這張“無形卡”發揮出“大能量”。

  南寧市將電子社保卡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持卡人僅需提供電子社保卡二維碼即可出入公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實現“一碼通城”。寧夏自治區、西寧區、潮州市等地區結合電子社保卡開展醫保移動支付相關業務,持卡人在藥店展示電子社保卡二維碼,便可購買藥品,用卡體驗大幅提升。青島市推出“電子時間銀行”這一創新應用,為志願者提供長期可靠的記錄管理和通存通兌功能,踐行了社保“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的承諾。此外,還有更多城市通過電子社保卡開通了就醫服務功能,就醫時出示手機端電子社保卡,看病後不用排隊就可直接線上繳費支付。

  電子社保卡全面推進應用的同時,各地人社部門不斷加強基礎支撐平臺建設、“互聯網+人社”服務矩陣建設、社保卡金融功能應用、對外協同服務平臺建設等。電子社保卡應用將在實體社保卡應用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其身份認證、繳費結算、業務辦理的重要作用。

  展望未來,查詢社保權益記錄、辦理待遇資格認證、辦理參保繳費等功能也會相繼上線,電子社保卡還將逐步嵌入到各地政務服務、智慧城市、金融服務等應用場景。

  今年年初,福州市民曾女士因為流行性感冒來到藥店,從走進藥店,到付款完畢,只用不到十分鐘。“以前忘帶社保卡又急著買藥就多花不少錢,現在,動動指尖,省時省心。”她告訴記者,領取電子社保卡以來,自己買藥都是靠“掃碼”,每次結算都很順利,“在我的推薦下,電子社保卡已成為身邊親戚同事們的‘標配’。”

  有關工作人員表示,電子社保卡以實體社保卡安全體系為基礎,結合電子認證、人工智能等互聯網安全技術手段,構建了網絡與持卡人之間的有效連接,從而確保“實人、實名、實卡”。用電子社保卡在手機端查詢信息、辦理業務時,藉助在線認證、密碼驗證、人臉識別、風險控制等多種認證方式,能夠確保“是我辦事”“是我查詢”,不用擔心被冒用、盜刷和信息洩露。

  2018年底,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超過12億人,覆蓋全國88%的人口。下一步,隨著電子社保卡的推廣普及,社保卡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應用服務體系將全面建立,置身社保卡多元化服務生態圈中,持卡群眾將獲得更為廣泛、細緻、貼心的服務,盡享信息時代的“速度與溫情”。


  二、作答要求

  問題一

  根據給定資料1,概括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村發生的變化。(15分)

  要求:

  (1)分成幾個方面,分條陳述;

  (2)全面準確

  (3)不超過200字。

  問題二

  給定資料2中提到“40年經濟的發展,在點滴的民生改善中找到了生動而深刻的註腳。”請跟進給定資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0分)

  要求:

  (1)緊扣材料,全面準確;

  (2)分析透徹,條理清晰;

  (3)不超過300字。

  問題三

  給定資料3提到了F縣在2013年發展苗木產業時遇到的困難,請談談F縣是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的。(25分)

  要求:

  (1)針對性強,內容全面;

  (2)條理清晰,簡明扼要;

  (3)不超過400字。

  問題四

  假設你是某市人社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進社區向群眾推廣電子社保卡。請結合給定資料,草擬一份介紹電子社保卡的宣傳稿。(40分)

  要求:

  (1)緊扣材料,內容完整;

  (2)格式規範,條理清晰;

  (3)700-800字。


【考德上】2020安徽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B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