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前段时间,马云给美国捐赠了100万只口罩。结果大家发现,美国不仅从未表达感激,这些捐赠还在社交媒体上招来了一片骂声。

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之前,我们还无偿援助了泰国11万只口罩、2000套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结果泰国一边狮子大开口要我们提供更多的药品和医疗物资,另一边却被曝出向美国出口了数百万只口罩。

中国古语有云:升米恩,斗米仇。

那么,什么才是不廉价的善良呢?

善良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真正的善良,绝不是童话故事,更不是天真无邪。不是不管要给予善意的对象怎么样,不顾自己的条件怎么样,就要无条件地当“好好先生”。

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马哲早就告诉过我们,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现实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客观实际,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德不孤,必有邻”,强调要“与人为善”,但绝不意味着就是要当滥好人,更不是去做不分是非、不辩善恶的东郭先生。

针对善良个人理解的原则:

第一, 行善很重要,但让自己变强更重要。电影《方世玉》里那个天天强调“以德糊人”的雷老虎的很惨,要想在那样的世道里生存,需要的是李连杰那样的绝顶武功。

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强权即真理,而真理,在大炮的口径之内。其实善良也一样。你的实力越强,所给予的善良就显得越珍贵,就像所谓的“鳄鱼眼泪”。

曾经看到过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强者更容易受人尊重。

当你超过有些人一点点的时候,他们会嫉妒你;当你超过他们很多的时候,他们才会崇拜你。将其称之为“远崇近妒”原理。

崇拜真正的强者,这可能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基因。

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大?周星驰的电影《功夫》最后,给出了答案:我可以轻易捏死你,但我选择放过你。

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第二,不用锦上添花,但也不要落井下石。

《红楼梦》前期里贾府做寿,刘姥姥哪怕是变卖家产去送一个贵重的礼物,对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贾家人而言,也不会放在心上。而当贾家破落的时候,刘姥姥仗义出手,接济一下也会让人铭记一世。

记住:人在巅峰时,对很多记忆都是浅层的,好坏也只是昙花一现,尤其是那些兴奋之下的酒后承诺,很可能酒醒后就忘了;但对低谷时遭受的一切,都会记忆深刻。

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现在疫情的大考来了,谁都没法作弊。而中国作为第一个参加考试,现在已经快顺利交卷的国家,将会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更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取得的防控效果,是在举全国之力,付出了史无前例的代价下获得的。不仅来之不易,更无法承担再来一次“保卫湖北、保卫武汉”了。

第三,遵循博弈论原理

其实,关于到底该如何做好人,孔子很早前就提出过8字原则: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当你判断和对方的合作只有一次时,保持谨慎、不首先当好人,是最佳策略。切勿交浅言深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先保护好自己。

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对于和自己存在无数次合作可能的对象,最好的策略就是先做出行动,然后看对方的反应。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先行好事,表露自己倾向于友好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不要首先当坏人。你采取“作恶”的行动,可能震慑坏人,避免被伤害,但同时,你也吓跑了那些中立的人或者善意的人。

但如果你表达了善意,而对方伤害了你,那么一定要予以反击。但只限一次。之后,看对方如何如果继续伤害,就继续反击。直到对方也采取合作策略(或者彻底翻脸)。这才是“一报还一报”的真正含义。

前几年有一句挺流行的话,叫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这句话其实还是很文艺。我觉得更准确的话应该是,你的善良必须有原则、有条件。

这么多年了,电视剧《亮剑》为什么还是经久不衰?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李云龙?

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就因为电视剧里的李云龙敢爱敢恨,既有胆量、也有策略、更有脾气。

归结成一句话,要把自己的原则、底线亮出来,坏人不做,但滥好人也不当。

查理·芒格说: 我的剑,只给能挥舞它的人。

善良也一样,我们的善意,只给那些值得的人和事。


为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