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大宋提刑官》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视剧,百看不厌,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和感触。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小时候看,就觉得宋慈是个断案如神、清明廉政的刑狱高手。再次回看,宋慈,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事业上,能力超强、技术出众、清明廉洁,不屑于官场之道,疏于人情世故。有一个众人艳羡不已的当朝二品岳父,却从不在乎官职大小,只求能为百姓伸冤洗屈,力求活得坦荡。

但就是这样一个公私分明,廉洁正义的好官,却在当打之年主动请辞,解甲归田。在这一点上,宋慈是孤独的。为官多年,查凶审案无数,最后发现最懂自己的却是对手刁光斗。离开也就成了理所当然。宋慈的悲剧,是大环境所致,同时也是性格使然。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接下来,本文将从宋慈的政治生涯、爱情世界、学术成就三个方面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1. 宋慈的政治生涯

宋慈出身于官宦之家,家世显赫,祖先是宰相,父亲是提刑官,岳父是当朝尚书。

31岁科举中榜,同科好友赴任途中却离奇遇难。宋慈为求真相,毅然前往,最终查清案情,将凶手绳之以法。一战成名,被朝廷提拔为大理寺正六品主事。不久,又被任命为外省提点刑狱之职。凭借着近乎出神入化的刑狱审案能力,破获了一桩又一桩疑难案件,名声大噪。“神断宋提刑”名扬天下。这样的家庭条件,再加上他出色的工作能力,仕途通达,青云直上,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但宋慈毕竟是宋慈,他行事坦荡、光明磊落,从不为得一官半职不择手段,反而为了查清“史文俊私通敌国”一案,不惜将案件的真凶,自己的岳父薛庭松陷入囹圄。最终薛庭松被革职遣返,途中服毒自杀。

如果说,前五十一集,是宋慈审案推理、秉公执法的高光展现,那最后一集,最后一案,则是宋慈理想世界的坍塌与毁灭。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当宋慈从刁光斗那将缴获来的装满罪状的箱子,连夜直运宫内,并在殿前向天子陈述百官的恶劣行径时,殿外的官员如热锅上的蚂蚁,龙椅上的天子却听得睡着了。

当宋慈出来,百官上去求问,大殿后面却突起大火。皇帝出来,“内侍失察,引起大火,宋爱卿,你送来的那几口箱子,不巧毁于大火之中了,一转眼功夫,便烧成了灰烬了。”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那一刻,宋慈万念俱灰,这一把火不仅烧掉了他的梦想与抱负,他的政治信念也随之灰飞烟灭了。

鲁迅后来也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好不要去惊醒他”。那一刻,宋慈的梦彻底破碎。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辞去官职,回归故里后,宋慈在父亲的坟前说,“时至今日慈儿才明白,若要世道清明,除恶扬善,单凭我等仗义执法,查凶审案,是无济于事的。孩儿已疲惫不已,不堪重负了……。”随后便烧掉了他那本《洗冤集录》(民间抄录有副本,才将这部法医经典得以传世)。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剧中前期的一些离奇案件,大多出自地方小城,作案人员也是一些市井百姓。宋慈还是能够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替百姓惩恶扬善,洗清冤屈的。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当当权者也牵涉其中时,宋慈开始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力,但仍自信坚定。直到最后刁光斗的再次出现,才将他彻底击溃。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宋慈的孤独,不是身边没有说话之人,夫人贤惠聪颖,英姑善良纯真,赵捕头勇敢正义,这些人物的辅助,让宋慈不显得势单力薄。他是一种无敌般的孤独,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慨叹,是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的失落,是对自己效力尽忠的大宋王朝的彻底失望。他始终秉持最初的理想信念,一路坎坷,一路前行,最终不得不向现实的某一面低头。有时候想想,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状态吗?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宋慈有着道德楷模般,刚正不阿,理性秉直的性格,不屑于人情,又身处那样一个大环境下,最终以悲剧收场,也是意料之中。

其实,剧中的宋皇像极了我们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既然实现不了绝对的公平正义,不如维持现有的状态,保持的各方力量的平衡,而打破这种平衡又是很多人承受不起的。但时代的发展,是需要越来越多像宋慈这样的英雄人物的,需要他这样刮骨疗毒、刨根问底的作风,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宋慈的悲剧是对古代中国人情、文化、制度的一次深入剖析,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无论盛世乱世,有多少冤魂冤案。就像剧中吴淼水说的那样,“就凭你宋慈一人,就想澄清玉宇?”在古代社会那种专制体制下,很多事情不为民众所知,暗箱操作居多。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单靠审案缉凶,洗冤除暴,想澄清这浑浊的世道是不可能的。而对官场之道木讷的宋慈来说,政治改良又不是他所擅长的事情。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作为朝廷官员来说,宋慈并不具备扭转乾坤,改良朝纲,整顿吏治的能力,这方面,他不擅长也不喜欢。但作为执掌刑狱的提刑官来说,沉溺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将审案检验的技术,研究到极致,成为一方巨擘。这一点,又是非常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


2.宋慈的爱情世界

宋慈的妻子玉贞,出身名门,她的父亲的当朝尚书,官居一品,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但结婚那天,父亲的离世,让宋慈变得十分敏感。内心高傲的他,极其反感别人说他攀高枝,有个权位极高的岳父。一心想要夫君仕途高升的玉贞在碰了壁后,一直刻意回避这些敏感话题。处处替宋慈着想,从不使性子,耍大小姐脾气。在自己父亲面前也始终维护着宋慈的尊严。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玉贞的形象是中国传统观念上,贤良淑德的最好体现,在我看来,放到如今的社会同样也是。聪明贤惠、有礼有节,人情练达。丈夫常年在外办案,与自己聚少离多,家中还有婆母需要侍奉,自己还能满腔热情,任劳任怨。但作为丈夫的宋慈来讲,对妻子的要求未免有些刻薄。宋慈这种执拗的性格在现代社会,是不会讨女孩子喜欢的,花言巧语不会讲,还易发脾气、使性子。

英姑的出现,多少让玉贞还是心生醋意的,英姑追随大人办案多年,比她和宋慈在一起待的时间还长,且宋慈对英姑甚是喜欢,英姑对宋慈也是非常崇拜。但她对英姑的一番嘱咐,让我对玉贞再次肃然起敬,

“我当初收留你不为别的,官人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人,婆家有年事已高的婆母需要侍奉,我不可能撇下老人,在他身边有你这个细心周到的人,我很放心。”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一个女子正值青春年华,不能追随自己的丈夫,行走四海。不能陪伴自己的父亲,绕膝堂前。为了自己的丈夫的志向,承受寂寞,照料婆母。这种单方面的倾心付出,让我对玉贞的爱情感到虐心。

“史文俊一案”,自己的丈夫被打入大牢,又牵扯自己的父亲。但玉贞懂自己的丈夫,始终毫无保留的相信他。她完全可以劝宋慈依从自己父亲的办法,但她爱宋慈,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知道他刚正不阿,知道他不会徇私枉法。于是,她乞求公主,让宋慈有了一次面圣的机会。但也是因为这样,她就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面临惩罚。那一刻,玉贞的内心的复杂的,她承受着人世间最大的人伦悲剧。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玉贞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父亲被关入大牢,没有一点埋怨。父亲功过相抵,免官归乡时,她陪伴父亲去尽一个女儿的孝心。她好像从来没有替自己考虑过,如此深明大义。那一瞬间,让我觉得她比宋慈更伟大,更令人敬重,世间大爱莫过于此。有时候,你可能没注意到她的美丽,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她的心意。

成为英姑那样的人不易,成为玉贞这样的人更难,英姑刚开始是对宋慈是感激之情,替父洗冤。后来也有些爱慕,但当她见到夫人之后,她明白,宋慈爱的只有夫人一人。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克制,还是让人钦佩的。

高晓松说“好的爱情是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这一点上,玉贞是近乎完美、无可挑剔的,宋慈坦荡正义,玉贞活得通透,在他们的世界里,也许陪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心意相通,让对方成为更好的人,成全对方的诗和远方。


3.宋慈的学术成就

宋慈在剧中所用的检验手法和刑狱理念,最终都收录于他所著的《洗冤集录》中,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医学著作。书中提到了许多认识和方法,直到今天依然适用。这部书不仅展现了高深的法医学技术,且蕴含着深邃的法律思想,既有实战技术做现实根基,又有正义理念做保障。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如这本书开头写到的“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强调了现场勘探和检验的重要性。“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许多案情的失误,大都是源于鉴定时的差错,之所以出错,是因为经历的少,研究的浅。

不空谈精神,不乱加猜测,注重真凭实据,只有拥有精湛的技术,正义才有可能实现。《洗冤集录》告诉后人,空有一腔热血,没有技术,是无法实现程序正义的。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洗冤集录》分为5卷,共53项。它包括了法医学的主要内容,如验伤、验尸、验骨以及各种死伤的鉴别,同时还涉及了广泛的生理、解剖、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急救等方面的医学知识。比欧洲同类的著作早了三百多年,

具体的检验方法,如辨认死者是自杀还是他杀。对于烧死尸体的,是被火烧死还是死后焚尸。对于溺死尸体,是生前入水,还是死后抛于水中。都会从死者的肌肉组织、骨骼脉络、生理现象去判断。其中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死亡方式的检验要点,如窒息而死,牛马踏死、杖刑而死等等,几乎涵盖了古代的所有死亡方式,这些内容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此外,对于古代的检验官员来说,检验需要落实到尸体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尸体难闻,很多官员往往避之不及,书中为此还着重强调了检验官员必须事必躬亲,无论案发何处,无论男尸女尸,官员也必须严格执行检验流程,认真落实检验责任。

因此,宋慈又展现出了一种实事求是与不拘教条的精神和勇气,《洗冤集录》的另一个意义便在于为规范制约官吏断案,为勘查与断案设定了具体程序与明确规范,对于今天的法医工作者来讲仍具指导价值。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司法需要独立性,需严防外界干预。国外的法庭设立有陪审员制度,且法庭的陪审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宋慈其实早有先例,首先,检验官需严格遵守避嫌制度,“诸检复之类应差官者,差无亲嫌干碍之人。”为了保持检验者的中立性,宋慈还制定了规程,“凡检验,承牒之后不可接见在近官员、秀才、术人、僧道,以防奸欺及招词诉。”就是担心检验者的心智收到外界的影响,有人蓄意干预司法活动。官员、秀才、江湖术士,这些人在社会上往往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宋慈要求与之远离,以保证检验的客观公正,尽量避免检验者收受贿赂、贪赃枉法。宋慈还规定“凡检官,遇夜宿处,须问其家是与不是凶身血属亲戚,方可安歇,以别嫌疑。”这些具体的措施,对于近代司法体系的建立,具有启蒙意义。

中国古代重视诗书教化,对于格物致知的技术向来轻视,《论语》就有“君子不器”一说,喜欢刑狱审案的宋慈,在其他官员看来,就像剧中的史文俊说的那样,“喜欢死人烂骨头,跟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打交道”,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为士大夫耻之的。

但这更体现了宋慈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他的一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改造提供了一种借鉴


《大宋提刑官》,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不喜欢失望罢了


宋慈与民间传说的包拯、狄仁杰不同,前者是践行实践精神的先行者,而后两者则是政绩突出、享有盛誉的政治家,包拯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狄仁杰政治才能杰出,深谙官场之道,技术在他们那里从来都不是首要选项和必要选项。与包拯和狄仁杰相比,他的名气实在太小,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也少。

宋慈,在历史上是伟大的,是稀缺的,更是孤独的。《大宋提刑官》的最后,宋慈在父亲墓前,面对着苍凉的群山,纷飞的白练,一番陈词,让我想起了顾炎武的一句诗“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