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大宋提刑官》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視劇,百看不厭,每次看都有新的收穫和感觸。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小時候看,就覺得宋慈是個斷案如神、清明廉政的刑獄高手。再次回看,宋慈,是一個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事業上,能力超強、技術出眾、清明廉潔,不屑於官場之道,疏於人情世故。有一個眾人豔羨不已的當朝二品岳父,卻從不在乎官職大小,只求能為百姓伸冤洗屈,力求活得坦蕩。

但就是這樣一個公私分明,廉潔正義的好官,卻在當打之年主動請辭,解甲歸田。在這一點上,宋慈是孤獨的。為官多年,查兇審案無數,最後發現最懂自己的卻是對手刁光鬥。離開也就成了理所當然。宋慈的悲劇,是大環境所致,同時也是性格使然。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接下來,本文將從宋慈的政治生涯、愛情世界、學術成就三個方面分析這一人物形象。

1. 宋慈的政治生涯

宋慈出身於官宦之家,家世顯赫,祖先是宰相,父親是提刑官,岳父是當朝尚書。

31歲科舉中榜,同科好友赴任途中卻離奇遇難。宋慈為求真相,毅然前往,最終查清案情,將兇手繩之以法。一戰成名,被朝廷提拔為大理寺正六品主事。不久,又被任命為外省提點刑獄之職。憑藉著近乎出神入化的刑獄審案能力,破獲了一樁又一樁疑難案件,名聲大噪。“神斷宋提刑”名揚天下。這樣的家庭條件,再加上他出色的工作能力,仕途通達,青雲直上,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但宋慈畢竟是宋慈,他行事坦蕩、光明磊落,從不為得一官半職不擇手段,反而為了查清“史文俊私通敵國”一案,不惜將案件的真兇,自己的岳父薛庭松陷入囹圄。最終薛庭松被革職遣返,途中服毒自殺。

如果說,前五十一集,是宋慈審案推理、秉公執法的高光展現,那最後一集,最後一案,則是宋慈理想世界的坍塌與毀滅。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當宋慈從刁光鬥那將繳獲來的裝滿罪狀的箱子,連夜直運宮內,並在殿前向天子陳述百官的惡劣行徑時,殿外的官員如熱鍋上的螞蟻,龍椅上的天子卻聽得睡著了。

當宋慈出來,百官上去求問,大殿後面卻突起大火。皇帝出來,“內侍失察,引起大火,宋愛卿,你送來的那幾口箱子,不巧毀於大火之中了,一轉眼功夫,便燒成了灰燼了。”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那一刻,宋慈萬念俱灰,這一把火不僅燒掉了他的夢想與抱負,他的政治信念也隨之灰飛煙滅了。

魯迅後來也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好不要去驚醒他”。那一刻,宋慈的夢徹底破碎。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辭去官職,迴歸故里後,宋慈在父親的墳前說,“時至今日慈兒才明白,若要世道清明,除惡揚善,單憑我等仗義執法,查兇審案,是無濟於事的。孩兒已疲憊不已,不堪重負了……。”隨後便燒掉了他那本《洗冤集錄》(民間抄錄有副本,才將這部法醫經典得以傳世)。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劇中前期的一些離奇案件,大多出自地方小城,作案人員也是一些市井百姓。宋慈還是能夠利用自己的權力和能力,替百姓懲惡揚善,洗清冤屈的。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噹噹權者也牽涉其中時,宋慈開始感到深深的孤獨和無力,但仍自信堅定。直到最後刁光斗的再次出現,才將他徹底擊潰。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宋慈的孤獨,不是身邊沒有說話之人,夫人賢惠聰穎,英姑善良純真,趙捕頭勇敢正義,這些人物的輔助,讓宋慈不顯得勢單力薄。他是一種無敵般的孤獨,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慨嘆,是空有一身抱負卻無處施展的失落,是對自己效力盡忠的大宋王朝的徹底失望。他始終秉持最初的理想信念,一路坎坷,一路前行,最終不得不向現實的某一面低頭。有時候想想,這不就是真實的人生狀態嗎?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宋慈有著道德楷模般,剛正不阿,理性秉直的性格,不屑於人情,又身處那樣一個大環境下,最終以悲劇收場,也是意料之中。

其實,劇中的宋皇像極了我們現實中的大多數人,既然實現不了絕對的公平正義,不如維持現有的狀態,保持的各方力量的平衡,而打破這種平衡又是很多人承受不起的。但時代的發展,是需要越來越多像宋慈這樣的英雄人物的,需要他這樣刮骨療毒、刨根問底的作風,這才是我們民族的脊樑。

宋慈的悲劇是對古代中國人情、文化、制度的一次深入剖析,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無論盛世亂世,有多少冤魂冤案。就像劇中吳淼水說的那樣,“就憑你宋慈一人,就想澄清玉宇?”在古代社會那種專制體制下,很多事情不為民眾所知,暗箱操作居多。身處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單靠審案緝兇,洗冤除暴,想澄清這渾濁的世道是不可能的。而對官場之道木訥的宋慈來說,政治改良又不是他所擅長的事情。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作為朝廷官員來說,宋慈並不具備扭轉乾坤,改良朝綱,整頓吏治的能力,這方面,他不擅長也不喜歡。但作為執掌刑獄的提刑官來說,沉溺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將審案檢驗的技術,研究到極致,成為一方巨擘。這一點,又是非常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的。


2.宋慈的愛情世界

宋慈的妻子玉貞,出身名門,她的父親的當朝尚書,官居一品,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

但結婚那天,父親的離世,讓宋慈變得十分敏感。內心高傲的他,極其反感別人說他攀高枝,有個權位極高的岳父。一心想要夫君仕途高升的玉貞在碰了壁後,一直刻意迴避這些敏感話題。處處替宋慈著想,從不使性子,耍大小姐脾氣。在自己父親面前也始終維護著宋慈的尊嚴。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玉貞的形象是中國傳統觀念上,賢良淑德的最好體現,在我看來,放到如今的社會同樣也是。聰明賢惠、有禮有節,人情練達。丈夫常年在外辦案,與自己聚少離多,家中還有婆母需要侍奉,自己還能滿腔熱情,任勞任怨。但作為丈夫的宋慈來講,對妻子的要求未免有些刻薄。宋慈這種執拗的性格在現代社會,是不會討女孩子喜歡的,花言巧語不會講,還易發脾氣、使性子。

英姑的出現,多少讓玉貞還是心生醋意的,英姑追隨大人辦案多年,比她和宋慈在一起待的時間還長,且宋慈對英姑甚是喜歡,英姑對宋慈也是非常崇拜。但她對英姑的一番囑咐,讓我對玉貞再次肅然起敬,

“我當初收留你不為別的,官人是一個風裡來雨裡去的人,婆家有年事已高的婆母需要侍奉,我不可能撇下老人,在他身邊有你這個細心周到的人,我很放心。”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一個女子正值青春年華,不能追隨自己的丈夫,行走四海。不能陪伴自己的父親,繞膝堂前。為了自己的丈夫的志向,承受寂寞,照料婆母。這種單方面的傾心付出,讓我對玉貞的愛情感到虐心。

“史文俊一案”,自己的丈夫被打入大牢,又牽扯自己的父親。但玉貞懂自己的丈夫,始終毫無保留的相信他。她完全可以勸宋慈依從自己父親的辦法,但她愛宋慈,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什麼樣的人,知道他剛正不阿,知道他不會徇私枉法。於是,她乞求公主,讓宋慈有了一次面聖的機會。但也是因為這樣,她就要讓自己的親生父親面臨懲罰。那一刻,玉貞的內心的複雜的,她承受著人世間最大的人倫悲劇。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玉貞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父親被關入大牢,沒有一點埋怨。父親功過相抵,免官歸鄉時,她陪伴父親去盡一個女兒的孝心。她好像從來沒有替自己考慮過,如此深明大義。那一瞬間,讓我覺得她比宋慈更偉大,更令人敬重,世間大愛莫過於此。有時候,你可能沒注意到她的美麗,卻無時無刻不感受著她的心意。

成為英姑那樣的人不易,成為玉貞這樣的人更難,英姑剛開始是對宋慈是感激之情,替父洗冤。後來也有些愛慕,但當她見到夫人之後,她明白,宋慈愛的只有夫人一人。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剋制,還是讓人欽佩的。

高曉松說“好的愛情是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這一點上,玉貞是近乎完美、無可挑剔的,宋慈坦蕩正義,玉貞活得通透,在他們的世界裡,也許陪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心意相通,讓對方成為更好的人,成全對方的詩和遠方。


3.宋慈的學術成就

宋慈在劇中所用的檢驗手法和刑獄理念,最終都收錄於他所著的《洗冤集錄》中,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洗冤集錄》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系統的法醫學著作。書中提到了許多認識和方法,直到今天依然適用。這部書不僅展現了高深的法醫學技術,且蘊含著深邃的法律思想,既有實戰技術做現實根基,又有正義理念做保障。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如這本書開頭寫到的“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強調了現場勘探和檢驗的重要性。“獄情之失,多起於發端之差;定驗之誤,皆原於歷試之淺”,許多案情的失誤,大都是源於鑑定時的差錯,之所以出錯,是因為經歷的少,研究的淺。

不空談精神,不亂加猜測,注重真憑實據,只有擁有精湛的技術,正義才有可能實現。《洗冤集錄》告訴後人,空有一腔熱血,沒有技術,是無法實現程序正義的。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洗冤集錄》分為5卷,共53項。它包括了法醫學的主要內容,如驗傷、驗屍、驗骨以及各種死傷的鑑別,同時還涉及了廣泛的生理、解剖、病因、病理、診斷、治療、藥物、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急救等方面的醫學知識。比歐洲同類的著作早了三百多年,

具體的檢驗方法,如辨認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對於燒死屍體的,是被火燒死還是死後焚屍。對於溺死屍體,是生前入水,還是死後拋於水中。都會從死者的肌肉組織、骨骼脈絡、生理現象去判斷。其中還包括各種不同的死亡方式的檢驗要點,如窒息而死,牛馬踏死、杖刑而死等等,幾乎涵蓋了古代的所有死亡方式,這些內容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

此外,對於古代的檢驗官員來說,檢驗需要落實到屍體的每一個細節,因為屍體難聞,很多官員往往避之不及,書中為此還著重強調了檢驗官員必須事必躬親,無論案發何處,無論男屍女屍,官員也必須嚴格執行檢驗流程,認真落實檢驗責任。

因此,宋慈又展現出了一種實事求是與不拘教條的精神和勇氣,《洗冤集錄》的另一個意義便在於為規範制約官吏斷案,為勘查與斷案設定了具體程序與明確規範,對於今天的法醫工作者來講仍具指導價值。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司法需要獨立性,需嚴防外界干預。國外的法庭設立有陪審員制度,且法庭的陪審員是經過嚴格挑選的。宋慈其實早有先例,首先,檢驗官需嚴格遵守避嫌制度,“諸檢覆之類應差官者,差無親嫌干礙之人。”為了保持檢驗者的中立性,宋慈還制定了規程,“凡檢驗,承牒之後不可接見在近官員、秀才、術人、僧道,以防奸欺及招詞訴。”就是擔心檢驗者的心智收到外界的影響,有人蓄意干預司法活動。官員、秀才、江湖術士,這些人在社會上往往有著特殊的影響力,宋慈要求與之遠離,以保證檢驗的客觀公正,儘量避免檢驗者收受賄賂、貪贓枉法。宋慈還規定“凡檢官,遇夜宿處,須問其家是與不是凶身血屬親戚,方可安歇,以別嫌疑。”這些具體的措施,對於近代司法體系的建立,具有啟蒙意義。

中國古代重視詩書教化,對於格物致知的技術向來輕視,《論語》就有“君子不器”一說,喜歡刑獄審案的宋慈,在其他官員看來,就像劇中的史文俊說的那樣,“喜歡死人爛骨頭,跟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打交道”,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為士大夫恥之的。

但這更體現了宋慈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他的一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改造提供了一種借鑑


《大宋提刑官》,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不喜歡失望罷了


宋慈與民間傳說的包拯、狄仁傑不同,前者是踐行實踐精神的先行者,而後兩者則是政績突出、享有盛譽的政治家,包拯大義凜然、一身正氣,狄仁傑政治才能傑出,深諳官場之道,技術在他們那裡從來都不是首要選項和必要選項。與包拯和狄仁傑相比,他的名氣實在太小,歷史記載和民間流傳也少。

宋慈,在歷史上是偉大的,是稀缺的,更是孤獨的。《大宋提刑官》的最後,宋慈在父親墓前,面對著蒼涼的群山,紛飛的白練,一番陳詞,讓我想起了顧炎武的一句詩“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