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描绘“春耕”的火花 文


【语音版】描绘“春耕”的火花  文/李润

 上世纪30年代的“耕牛”火花


 眼下正是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时节,国产火花也曾为春耕留下许多特写画面。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牛、马、骡、驴等役用牲畜曾一度是活跃于春耕田野的“主力军”,送肥、耕地都离不开它们。这些大牲口的身影在早期火花上频繁出现。上世纪30年代,启昌火柴厂出品的“耕牛”火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村春耕图:在数棵绿油油的树木点缀下,几户农家散落分布于山脚前的农田里,一位头戴斗笠的农夫正扶犁驱牛耕田,近处则是一头硕大的水牛目视前方。上世纪50年代,地方国营宜宾市火柴厂出品的“耕牛”火花,着重描绘了一名衣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农夫,他右手扶犁,左手拿着牛鞭驱赶牛儿加油翻耕农田;国荣火柴厂出品于同期的“大地牌”火花与前者类似,画面上朝霞满天,数座民居合成背景,前景是一名头戴斗笠的农夫,他一手扶犁一手驱牛,正辛勤翻耕农田。福州火柴厂出品于1954年的“耕读”火花,表现了一位头戴斗笠的老农在春耕间隙,跷着二郎腿坐在田边青松下的石头上,胳膊肘斜放于石桌,面带微笑,抽着旱烟陪伴孙儿读书的场景。再看老农身后的篓子,以及桌上的碗筷,说明这位老农是在吃完孙子给送的饭后,利用劳动间隙陪伴孙子学习。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用机械被应用到春耕生产中,随之迎来了“农耕不用牛”的时代。上世纪50年代末,揭阳第二联营社出品的“新农村”火花上,驾驶员开着拖拉机在辽阔的田野上翻耕,坐在拖拉机后面的另一位驾驶员则时刻准备起降犁具。四川省地方合营合川县光明火柴厂出品于同期的“新西南”火花,描绘着一名男子驾驶拖拉机平整翻耕过的农田,挂于拖拉机后面的磨排上还站着两名女子,她们这么做是为了增加磨排的重量,进而使机耕完的田地更为平整好种,这种工作只要操作得当就不会有危险。火花上也不乏插秧的画面,如徐州火柴厂出品于1966年的4枚一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火花,其中一枚就定格了两名上山下乡青年插秧的情景。

  春耕备耕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在物力上的大力支持援助。苏北火柴厂于1965年出品了一套“支援农业”火花,内容包括“电力灌溉”“加工农具”“向指定地点运送支援的化肥”“大夫给农民看病”“邮递员给农民传递《农业科学》杂志”“取得农业大丰收”,全套共6枚,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