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的情節“硬傷”與《小丑》的“鏡子”效應

聯賽停擺、無球可說的窘境中,念及“自古文體不分家”的至理名言,腦海中“影評”二字一閃而過、欲罷不能。恰好,前一段宅在家中、閒來無事時將名聲在外的《小丑》與《寄生蟲》盡收眼底,自覺可以跟各位看官侃上一侃。必須言明的是,說球咱還有點底氣,對國外大片“指手畫腳、品頭論足”尚屬首次且絕非專業範疇,緣於此,“影評”定不敢當,權當是“外行看熱鬧”的觀後感吧。

對《寄生蟲》裡光怪陸離的爾虞我詐有些無感,影片前半部分完全可以改成《一家都行騙》這一“爆米花電影範”十足的片名。直到“被整出局”的前任女管家在雨夜殺了個回馬槍,牽出了蝸居地下室的“相好”,並無意中拆穿騙子一家的真實身份,才逐漸跟“寄生”二字扯上關係。

可此橋段卻有一處顯而易見的情節“硬傷”——趁富豪主人舉家出遊之機,正在“大house”裡逍遙快活的騙子一家,為何要冒著身份暴露的巨大風險,放因“肺結核”離任的女管家進屋呢?一旦事情敗露,輕則財路斷送,重則身陷囹圄。如此重大的利害關係,難道僅僅因為曾經“陷對方於不義”的側影之心就拋諸腦後嗎?這般情節設置,自然讓人對接下來的“味道引發的血案”產生不了多少共鳴。

反倒是新科奧斯卡影帝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看似只是一部介紹蝙蝠俠“死對頭”心路歷程的電影,卻在男主近乎“魔怔”了的演技炸裂與娓娓道來中,給出了“每個人心中也許都住著一個小丑”的深刻反思,令任何人都不敢輕視小人物打拼路上“求關注”的巨大能量。

即便身染“一緊張便會大笑”的怪疾,卻仍堅持著做馬戲團小丑、將歡樂帶給世人的宗旨,只可惜最終事與願違,變成哥譚市的噩夢。小丑的“惡”就像一面鏡子,假如你正“身處逆境”,便能從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怨天尤人”的可憐模樣。再推此即彼,提醒觀影者引以為戒:切莫成為下一個小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