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軾同遊北宋:“吾輩必濟”的信念和無畏

《東坡志林》算是蘇東坡從元豐到元符二十年間的一個小日記,裡面有遊記,有政治見解,有朋友往來,有地理方位,有被貶謫流離各處的見聞心境,還有夢幻鬼怪,信筆由韁,看到什麼記什麼,想到什麼寫什麼,不是大家熟知的詩詞,算是日常手記,也曾被稱作《東坡手澤》,有的是日記一樣有年月日的,有的信筆泛稱昨日、今日,不知道到底哪天的,算不得著作,每個都是短短數語,每個都很“蘇東坡“——別有意境性情。


蘇軾少年成名,才華冠蓋京城,後來捲入北宋政治門斗旋渦,又不肯低頭認慫,又不屈從官場朋黨規則,總說大實話,結果不管是激進的改革派還是復辟的保守黨兩面都不“討好”,一路從京城被貶到海南,但是蘇東坡的粉絲越來越多,從皇太后到海島原住黎民,遠在天涯海角寫了作品也要被京城粉絲傳閱,如果蘇東坡生在現代,一定是一個自媒體達人,暫不提那些傳頌千年的詩詞,就扔出個“東坡手澤”,一篇篇接地氣的小文,每篇十萬加是沒問題的。

遊一遊那個文采斐然,群星璀璨,風雅極致的北宋,隨著東坡先生的腳步是最好的選擇了。


與蘇軾同遊北宋:“吾輩必濟”的信念和無畏


《東坡志林》卷一 記遊

記過合浦


吾輩必濟——身在困厄中的信念和無畏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這年正月年僅24歲的宋哲宗趙熙去世,趙熙的弟弟18歲的趙佶登基,這位趙佶就是大名鼎鼎的文藝青年宋徽宗,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個“佶”的本意是健壯強壯的意思,可見父輩對趙佶的殷切期望,當然這是閒話。說回蘇東坡,這一年蘇東坡虛歲65歲,被貶到海南已經足足三年,趙佶即位後神宗的妻子向氏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元符三年二月大赦天下,而蘇東坡呆的地方——海南離朝廷實在太遠,3月才知道這一情況,五月朝廷下詔,將蘇東坡安置到廣西合浦也就是現在的廉州合浦縣。

蘇東坡奉旨內遷,從海康(今雷州)到合浦,由於連日大雨,橋樑損壞,“水無津涯”,當天又是六月的晦日——六月晦,古代朔、晦之日,沒有月光,民俗中認為會有精怪鬼魂群出作祟,所以要忌諱禁行。就是這樣的夜晚,天空中沒有月亮,四周海浪翻湧,蘇東坡乘著一葉扁舟“碇宿大海中”,望著四周“天水相接,星河滿天”,蘇東坡起坐四顧,禁不住嘆息著說“我何必冒這個風險嘛,在徐聞度海的時候好不容易順利度過,如今又陷入了這樣的險境當中”,詩人在感慨路程困厄的時候大概也聯想到自己的命運多舛的沉浮人生吧。看看旁觀的兒子——蘇過,正在酣睡,叫也叫不醒,又看看自己寫的書稿,擔心這些隨身帶著的書稿世間沒有其他的版本,不過樂天達觀的蘇東坡很快從擔憂中自我安慰,“老天爺沒有發威而毀滅這一切,浩然正氣猶存,我們一定會平安度過”。果然,蘇東坡平安到達合浦。


餘自海康適合浦,連日大雨,橋樑大壞,水無津涯。自興廉村淨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聞自此西皆漲水,無復橋船,或勸乘疍並海即白石。是日六月晦,無月,蝊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滿天,起坐四顧太息:“吾何數乘此險也!已濟徐聞,復厄於此乎?”稚子過在旁酣睡,呼不應。所撰《書》、《易》、《論語》皆以自隨,而世未有別本。撫之而嘆曰:“天未欲使從是也,吾輩必濟!”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記,時元符三年也。


與蘇軾同遊北宋:“吾輩必濟”的信念和無畏

《記過合浦》寥寥幾筆,寫景、寫境、寫心、寫情,寫出蘇東坡這個凡人,對冒險夜行大海中的擔憂,甚至晦日的傳說加重了擔憂的情緒;寫出了蘇東坡這個詩人,身處險境,仍不忘賞觀大自然星河滿天的美好壯闊;寫出了蘇東坡這個文人,身處險境唯一擔心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否保留;寫出了蘇東坡這個達人,危困至此的樂觀通達。

“吾輩必濟”有點像想我們想在常常喊得口號“**必勝”,身在困厄中總是需要些這樣的信念和無畏,其實寫出這四個字的蘇東坡已是暮年,切確的說一年之後他便去世了,後人看東坡的人生跌宕精彩,而身處其中的東坡所經歷的困厄曲折不足與常人道,常人經歷過得痛苦是困難,東坡用自己的信念和無畏把這種困厄演繹出了豪邁和精彩。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勝平生。

從海南迴到大陸,蘇東坡以一首《六月二十四日夜渡海》描寫度過瓊州海峽後的心情。

參橫斗轉欲之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章。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勝平生。

試問有幾人回首一生坎坷,特別是經歷了喪子喪妻之痛,將貶謫海南的經歷寫出“茲遊奇絕勝平生”的氣度,東坡的心境就如這句——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前面的“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曠達之後,話鋒一轉,自嘲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經歷聽聞軒轅奏樂的感悟,寥寥數字寫出了曲折的事,複雜的情。這裡有兩個用典,一個是“魯叟乘桴“,這句要看《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這是孔子調侃自嘲的一句話;第二個典故是“軒轅奏樂”,這個典來自《莊子·天運》:“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那“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便是他的經歷和體會吧。


與蘇軾同遊北宋:“吾輩必濟”的信念和無畏


蘇東坡從儋州渡海到徐聞,還寫過一首七言絕句,不是他的名篇,但是一句“芒鞋不踏名利場”寫出了骨氣,這就是東坡住在興廉村淨行院時寫的《夜宿淨行院》

芒鞋不踏名利場,一葉虛舟寄渺茫。

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淒涼。


與蘇軾同遊北宋:“吾輩必濟”的信念和無畏

19歲,蘇軾還是眉清目朗的蘇子瞻,才華橫溢,青春少年,和父親兄長一起過離川入京,做過船走過水路,23歲的蘇軾第二次與父親兄長進京走水路過三峽,在船上整整行了二十六天,此後蘇軾的人生與水結下不解之緣,那一路曾在江中與父兄唱和百餘首詩篇,

他有《出峽》一篇,開頭說:“入峽喜巉巖,出峽愛平曠。吾心淡無累,遇境即安暢。”活脫脫青年人的歡快開朗,幾乎寫下了蘇軾一生的人生基調。而如今六十五歲的東坡硬朗朗一句“芒鞋不踏名利場”,扁舟散發而來,齊得失,等榮辱,看透翻雲覆雨的朝政,屢經人情冷暖親疏變幻。可喜的是,樂觀的底色沒變,對人生的喜和愛沒變,正如此才能寫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勝平生”的句子。



今天看到公告湖北解封,武漢4月8日解封,疫情期間一直追的方方日記和俞敏洪日記都在今天宣告完結,兩位老師的日記我每天都看。方方身處疫區是親歷者,亦是鬥士,俞敏洪老師則是企業家的穩重,亦有成熟的平和。兩位老師都是這個時代可敬的記錄者。

蘇東坡也是位熱愛記錄的老師,蘇東坡被國人所喜愛敬重,除了才華,更多的還是文人風骨。為蒼生請命,但行正道,莫問歸程,方有吾輩必濟的信念。

蘇軾系列以《東坡志林》為開篇,隨著他的記錄,讓我們一起穿越過時代,找回赤子之心。

與蘇軾同遊北宋:“吾輩必濟”的信念和無畏


靖格格,一心想穿越回北宋的蘇軾鐵粉,沉迷於那個時代的詩詞歌賦,書畫陶瓷,生活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