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後的十八天,滿清經歷了哪些震盪?多爾袞為何不稱帝?

黑妹李麗霞


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沒有留下關於繼承人的任何手詔,因此為爭奪帝位而激化的八旗矛盾立刻顯現出來。

當時的兩黃旗大臣,為此曾專門聚集於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的府邸,共約擁立豪格為君;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聞訊後,也表示支持。

而以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兄弟掌握的兩白旗,也幾乎同時共議以多爾袞為君。

這樣,控制兩紅旗的代善家族的動向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可是,在皇太極時期屢受打擊的代善,早已無政治野心了,他待價而沽,對帝王繼承人問題並不輕易表態。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八旗宗室聚集於崇政殿,正式推立新君。會前,索尼、圖賴、鰲拜等兩黃旗大臣,利用皇室護衛軍的便利,竟團團包圍了崇政殿,索尼公然揚言:“先皇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在這樣的氛圍下,當阿濟格與多鐸以功勳卓著為由,搶先提出推選多爾袞時,他眼見代善、濟爾哈朗等不發一辭,索尼等在殿外又劍拔弩張的樣子,只好謙遜推辭。之後,多鐸又毛遂自薦,同樣被多爾袞否決;反倒以年長為由,請代善登基,代善當然以老邁相辭,但他說論能力和資歷,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最佳,既然睿親王推辭,那就請肅親王登基。

這時被將軍的豪格犯了他一生中最為後悔的錯誤,他當時脫口而出:“我福小德薄,何能當此大任”,說罷,竟然告辭離去。代善見狀,也隨即告辭而去。這時,索尼、圖賴等,已在廊下鼓譟,叫囂“先帝對我等有天高地厚之恩,今日若不能推舉先帝骨血為君,我等寧死從先帝於地下”。(或許豪格期待的,就是眾王派人去尋他回來)。

這時,崇政殿上鴉雀無聲,值此千鈞一髮之機,多爾袞顯示出了自己的政治謀略和臨機決斷之力,既然自己登上帝王已不現實,公然攤牌引發的內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那就退而求其次,只要能阻擋宿敵豪格繼位,也同樣是勝利。於是,他坦然提出,既然已經推選的幾位,都自謙退出,那就選擇先帝寵愛的幼子福臨,在其年幼期間,由自己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由於福臨是先帝皇太極的骨肉,大家都沒有理由反對,一場政治危機化為無形,而多爾袞同樣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史海悠遊閭春暉


感謝題主提問,LanyaLanya 試著回答一下,不妥之處敬請題主及諸位讀者批評賜教!

回答清楚這個問題,LanyaLanya 需要先做一下鋪墊。

愛新覺羅·皇太極,史稱清太宗,後金汗國第二任大汗,也是滿清開國皇帝、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個兒子,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即1592年11月,死於清崇德八年八月即1643年9月,活了52歲。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個兒子,皇太極的十四弟,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十月即1612年11月,死於清順治七年十二月即1650年12月,活了38歲。


崇德七年即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皇太極生俘了明朝抗清大獎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部隊喪失殆盡,東北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定鼎中原已是必然。次年八月,就在清軍將要入關、奪取明王朝全國政權的前夜,皇太極卻因心腦血管疾病突然死於時為滿清首都的盛京(今瀋陽)後宮。

皇太極死得突然,沒有留下任何臨終遺言,最要命的是其生前沒有明確繼位人。按當時有關制度,這樣的情況下就得要用“八王議政”的方式來推舉出合適人選,繼皇帝位。這下熱鬧了,滿清王朝統治集團各方勢力紛紛亮相,圍繞帝位繼承問題明裡暗裡展開了撕殺博弈。

當時,有資歷,有聲望,有能力競爭皇帝大位的共有三種勢力。

其一,是時年34歲的皇太極長子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有11個兒子,但其餘的還小),其支持者主要有皇太極生前統率的正黃、鑲黃旗和豪格本人統率的正藍旗以及索尼、鰲拜等宗室大臣。

其二,是時年31歲的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其支持者主要有他親自統率的正白旗、鑲白旗,以及他的哥哥英親王愛新覺羅·阿濟格,弟弟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等宗室大臣。

其三,是跟隨清太祖打天下立下卓著功勳的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二兒子。不過這禮親王代善年老體弱,已經沒有了繼位的念想和爭權的衝動,只是作壁上觀,坐收漁利。

所以,皇位爭奪戰其實就是在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叔侄之間進行。

回到正題,LanyaLanya 簡述一下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稱帝,而稱帝的卻是六歲小兒福臨。

多爾袞之所以在皇太極突然駕崩、自己又富有資格、聲望、實力的情況下沒有稱帝,主要原因還是出於對江山社禝前途的長遠考慮,以及對當時嚴峻鬥爭形勢的正確判斷。

多爾袞很清楚,肅親王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繼承大統名正言順且實力強大,而自己作為皇太極的兄弟來個兄終弟及也合乎情理,況且自己的實力也不弱,只是要硬拼的話,後果肯定不堪設想,最好的結果也難免兩敗俱傷。這樣一來,傷害最深的是大清國,益處最大的是明王朝,不說是入關定鼎中原,奪取全國政權無望,起碼也要晚個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追隨太祖,太宗出生入死幾十年,不就是為了打天下嗎?這贏得天下才是終極目標,而獲得皇位只是權勢地位。權勢地位固然重要,也很誘人,但再重要,再誘人也沒有奪取天下更重要,更誘人。

所以,當兩大勢力僵持不下,各方都犯難的時候,清朝開國元勳、八大和碩貝勒之一的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提出,由皇太極尚未成年的幼子愛新覺羅·福臨承繼皇帝位,同時由自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的時候,多爾袞權衡利弊之後最終表示同意。多爾袞想,這個折中方案比較切實可行,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都能夠大體上接受,同時還對自己有至少三大好處:

第一,若自己強行登極,優勢不是很明顯,肯定會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併,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於國家不利;損兵折將,於自己更不利。第二,真要是豪格上位,自己既不甘心,也極易招致日後豪格的打擊報復。第三,讓福臨來做皇帝,既打擊了豪格,自己又能攝政,還避免了宗室的內訌。

綜合考慮下來,自己不稱帝而讓福臨當皇帝,對自己還是比較划算的,況且還有和他多爾袞關係比較曖昧的“皇嫂”莊妃,也就是皇太極的老婆、順治的親媽也是這個意思。所以,當鄭親王濟爾哈朗端出這個接班皇太極的折中方案時,他多爾袞真的再沒有不同意的理由了。

不過,這一切是不是莊妃,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後來的孝莊太后給多爾袞挖的一個坑呢?這個還真不好說。如果孝莊是一個一般的女人的話,那麼就用不著懷疑了,但實際上孝莊卻不是一個一般的女人,所以這挖坑就成了大概率事件了,也很符合她一貫的行事風格!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實際上多爾袞才是大贏家,最後他一步步剷除了死敵,政敵,大權獨攬,皇帝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史料記載,順治竟然跑到崇禎墳前痛哭(´;︵;`),可見當時他面臨的壓力有多大,多爾袞死後,順治把多爾袞劈棺戮屍,挫骨揚灰,可見積壓的怨氣有多大。多爾袞沒有子嗣,年紀輕輕就翹辮子才是他沒能登上皇位的原因,如果多給他幾年時間,說不定歷史就是另一個樣子。


靜夜思160519196


實力不夠,多爾袞掌握兩旗,代善家三旗,兩黃不支持他,作攝政王不引發內部矛盾,又能掌控全局,是高明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