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時,長子已經34歲,皇位爲何會落在6歲福臨的手裡?

焉子樂


清初,滿清皇帝並沒有完全集權,還存在議政王大臣制度,類似原始部落的長老會議,對皇權是非常強大的制約。且滿清也沒有接受中國宗法制度的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具體到皇太極的身後事,由於皇太極是突發急病猝死,生前並未指定接班人,病重時也來不及指定,於是,出現了諸子爭位的情況。當時,有能力和資格爭奪皇位的有異母弟多爾袞、長子豪格。

八旗之中除多爾袞,多鐸兄弟所將白旗支持他之外,兩黃旗之重要帶兵將領,代善(兩 紅旗)都明確支持豪格,鑲藍旗濟爾哈朗內心實則支持擁立皇子。力量對比不利於多爾袞。如若多爾袞強自為君,勢必爆發滿洲貴族內部大廝殺。八旗必然元氣大傷,十幾年來拼死廝殺爭取到 的即將進軍中原的有利局面便會徹底喪失,代價太大了。

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情勢中,滿清貴族集團必須拿出令宮廷內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個方案,特別是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經過多日反覆磋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這期間,多爾袞爭取了中間派、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皇子不一定是豪格,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當時還剩七個,多爾袞於是提議立年僅6歲的福臨繼位,他與濟爾哈朗左右輔政。為了避免內部的流血衝突,各方同意了他這個提議。

經過十多天的較量,最高會議做出最後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宮廷多數高官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

就這樣,豪格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至於為什麼選擇福臨,多爾袞想掌握實權自然選的皇帝年齡越小越好,福臨是皇太極第九子,當時只有六歲,十子早夭,十一子穆博果爾當時只有2歲,太小。

愛新覺羅福臨6歲繼位,作為清朝第三位皇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在歷代開國皇帝中是僅此一例的。之後康熙8歲繼位、同治6歲、光緒4歲和宣統3歲,在清入關後的十帝中竟佔了五位。清朝皇位與皇權,總是出現分離的狀態。稚童繼位,必有攝政。太后垂簾,親王攝政,以攝政始,以攝政終。


毛劍傑


圍繞皇權的爭奪通常是最殘酷的,因為這預示著利益的重新分配。

我們來看看,皇太極死時,八旗的隸屬關係是不是怎樣的

正、鑲兩黃旗直屬於皇太極,除此之外,皇太極還將自己兄長莽古爾泰死後的正藍旗交給了自己的長子豪格;兩白旗由努爾哈赤皇后阿巴亥所生的三兄弟,也就是武英郡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統領。兩紅旗則是由努爾哈赤的原配夫人佟佳氏所生的禮親王代善統領,代善是在皇太極時代的儲王中最為年長的。最後,剩下的鑲藍旗由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

皇太極一死,就出現了權力真空,誰來繼承大統?

當時,一部分人支持皇太極長子豪格,一部分人支持多爾袞,這就分成了兩派。

支持豪格的正黃旗和鑲黃旗,還有自己的正藍,而代善兩紅旗實際也是支持豪格的,而支持多爾袞的是正白旗和鑲白旗,還有鑲藍旗,這就產生了分歧了。

通常這樣產生分歧的時候也很好解決,就是找個沒有實力、沒有根基、年幼的皇子,這樣原有的權力格局能保留,同時,皇帝無法行使的皇權也由他們享有。

歷史上一再出現這種年幼皇帝,傻子皇帝、弱勢皇帝就是這個原因。

比如王莽新朝之後出現的劉盆子和更始帝劉玄,都是這樣的傀儡,項梁、劉邦等人推舉的義帝楚懷王也是這樣,李治能做太子,也是因為弱勢。

這種弱勢、年幼的皇帝出現,是權力平衡的結果,他們需要那種無法行使皇權的皇帝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