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魂精神不可滅,且看阿城的《棋王》

尋根文學,產生於1985年前後。

文壇湧動“文化尋根”思潮,作家們致力於“超越社會政治層面,突入歷史深處而對中國民間生存和民族性格進行文化學和人類學的思考”,其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韓少功《爸爸爸》。

棋魂精神不可滅,且看阿城的《棋王》


這一篇,我想說說《棋王》。講述的是文革時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說以“我”為視角進行講述,我是在火車上認識的王一生,作為一同被下放的知青。但兩人在不同的地方。

以四處找人拼棋的王一生為主線貫穿全文。結尾是他同時與9人對決,並且最終贏得了很大成績的對決。故事寫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他和他的朋友們都回去歇息了,並且“我”又出來進行一個魔幻的總結。

這個故事看起來很玄乎,就是一找人下棋,下棋很厲害的人,這到底要表達什麼呢?然後又扯到尋根文學。

那尋根文學,他尋的就是民族與文化之根,在這裡尋的是什麼根嗎?尋的是那種堅持的根嗎?我想解釋這個問題比較難。

這個也不是代表統治階級服務,而是可以從儒釋道文化產生的內容說起,也就是說這個尋根文學的不足之處之一。就是並沒有系統梳理傳統文化。

如果說要把他到底描寫的是怎麼解釋清楚,就要扯到很遠之間的文化,很遠之前的歷史,而且文人的研究也是不盡相同的,就是說各抒己見罷。

棋魂精神不可滅,且看阿城的《棋王》


讀《棋王》你並不能感受到很深的與這個時代相關聯的一些東西,因為它不屬於這個時代,它屬於當時特定的時代。

所以我們現在無法真正體會到當時的那種,作為一個期望的內心堅持。以及他尋棋拼棋的這種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精神鬥爭的過程。

棋魂精神不可滅,且看阿城的《棋王》


就是說代表的是一種社會面貌,而這種精神恰恰是我們當代人所無法感受到的,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是完全不同的時代​。

因此,如果想要找尋當代的某種棋的精神。棋魂精神不可滅,且看阿城的《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