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在天上——讀阿城《溜索》

命在天上


命在天上——讀阿城《溜索》


備課《溜索》,翻開一看,居然作者是阿城,馬上興致來了。記憶裡就湧上他的“三王”:《棋王》《樹王》和《孩子王》,看了又看,極為喜歡他小說裡呈現的陌生、個性分明而又極為親切的人物形象,喜歡他絕不拖泥帶水的文字。

《溜索》寫了什麼呢?其實就是經歷的一件事,即一個領隊帶領馱隊和“我”一起溜索過怒江。

我們或許也有過某種驚險後怕的經歷,比如爬懸崖,比如過索橋,比如第一次出海等。然而,我們是怎麼向別人轉述這種經歷的呢?讀了此文,我又一次深切體會到,有文化和沒文化,會不會講故事,同樣的經歷,絕對是不同的人生。即使有錢有閒,身在絕美奇絕的大自然裡,也說不出覺不出什麼叫“經歷”。

如何表現出這件事情的非同尋常?如何刻畫一個普通的領隊,讓他在讀者面前站立起來?如何寫驚心動魄的溜索呢?讀著,那種險奇之境、驚恐之心,如臨其境。

明明是第一人稱寫法,全文卻沒有一個“我”字,阿城好像隱去了,而讀者我們就變成阿城的影子,隨著他一起看,一起聽,一起驚險經歷。阿城的本事就在這裡。

“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

一開篇就與眾不同。“我”已經出來,可就是憋著不寫出來,寫大鷹扎進那側的聲音裡,寫馬覺遲疑,寫牛慢下來,寫漢子們對著牛猛發一聲喊,連珠脆罵,拳打腳踢。那牛通靈性,早已預感到危險在即,可又怕主人的打罵,只好繼續往前走,於是“那鈴鐺們慌慌響起來”。阿城就是這樣,不僅用環境來渲染氣氛,也讓環境來推動情節,實在是高!

“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

這一比喻,多少形象,那馬幫此時行進速度緩慢,隊伍又很密集。這個視角應該用無人機拍,

“山不高,口極狹,僅容得一個半牛過去。”讀到這裡,是不是想到了《桃花源記》中“初極狹,才通人”,阿城就是這樣用最少的文字,準確表達,同時又給人以文學聯想。

“瘦小漢子邁著一雙細腿,走到索前,從索頭扯出一個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躍,腿已入套。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地一下小過去……”

什麼是“小”過去?我們何時想到會這樣用這個常見的形容詞“小”,一個“小”字,詞類活用, 此處卻運用近大而遠小,“小”字摹畫出溜索漢子從這一端迅捷地滑到峽谷對面的過程,生動傳神,這端溜到那端的情狀,如在眼前。如果是我,會用“溜”“滑”“飛”……怎麼也想不到這個“小”字啊。阿城的用詞實在高妙!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首領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此句主語同樣是省略的,可知道是“我”,或者是“我們”。關鍵是這裡在寫首領,首領吼出的這句,是他說的最多字的一句,他總共說了三句話,第一句三個字,最後一句一個字。只對我吼了這句,最長,9個字。而且是吼出來的。為什麼?那是對“我”的關照和叮囑。阿城筆下有一干有本事、有個性、有溫度、有情懷的小人物。比如棋王,樹王,孩子王的主人公,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是普通的小人物,可又不普通。

白描寫人。是阿城寫人的功底。 例如描寫馬幫首領 的外貌:眼睛細成一道縫,滿臉冷光,腮上繃出筋來,拐著腿。刻畫了首領內斂、穩重、堅毅的性格。

阿城的語言,如金秋的太湖蟹,值得細細品味。


命在天上——讀阿城《溜索》

Low angle view


命在天上——讀阿城《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