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錄

回憶錄|過年

1

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年的感覺越來越平淡、無味。然而,小時候過年的印象非常深刻,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1970年前後,全國人民仍然過著貧困、儉樸的生活。地處黃土高原的陝北農村,大人們貼身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腰裡扎著布腰帶,很少有人在棉衣外面再罩一件外套,一些老漢們會在外面再穿一件不掛面兒的老羊皮襖。

父親在西安國企工作,每月48塊的工資,為了全家人的日子,每天從宿舍到工廠,從工廠到集體食堂,再到宿舍,循環著三點一線。上班穿著打滿補丁的工作服,下班換上較新的工作服,除了伙食費幾乎不花錢。

家裡沒有男勞力,母親既要參加集體勞動,又要負責全家人的衣食住行。收到父親寄來的錢後,去集市買回棉花、扯幾尺黑條絨布,再稱幾兩麻。打算抽時間紡線織布,為孩子們各縫一身新衣裳,再給每人做一雙布鞋。

生產隊給母親每個月定26個工。農村人用的是農曆,每月30天,或29天。也就是說母親每個月只有3到4天去自留地營務莊稼,或去趕集買些東西。

那個年代,陝北地區的冬天和初春是沒有新鮮蔬菜吃的。深秋季節,人們把秋白菜砍回來,摘去黃葉、爛葉和樹枝等雜物,切掉根部。一棵一棵放入開水鍋煮一下菜幫子,洗淨後再一棵一棵放入缸裡,撒上大鹽,壓上厚厚的圓菜石,兩天後會釋放出一些水分。普通人家平均每人醃一缸,才能過冬。

回憶錄|過年

要做晚飯了,母親從缸裡撈出幾棵酸白菜,切碎,用羊油熗辣椒炒酸菜,味道特別香,炒好出鍋。再取幾個洋芋切成小塊煮熟,舀半碗用高粱兌一點黃豆磨的黑麵,撒點涼水拌成一些碎麵疙瘩,倒進鍋裡一塊煮,在剩下一點面的碗裡倒些水,攪和成稀麵糊倒入鍋中,最後倒入炒好的酸菜,攪拌均勻就可以吃了。這就是傳說中的刷湯熬白菜,一個冬天晚飯幾乎天天如此。

雖然飯食不好,天天干活不少。利用早晚、飯前飯後的時間,母親把棉花撕開,捲成花捻,紡成綿線,買回的棉花都紡好後,還要漿線入鍋蒸一下,預基線,備魚線,一切準備好後就要上機了。母親在擁擠的腳地上支起織布機,把卷好的基線搭在織布機上,把一條條的線頭一上一下通過檔杆間隔分開,再穿過篦排,固定好,再把魚線裝入梭子。這樣就萬事具備,可以開織了。母親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織布,幾天後,一匹老布就織好了。

母親把織好的布料分為兩塊,用從貨郎那裡買來的顏料分別把布料染成深藍色和棗紅色,用深藍色的布料為我們兄弟姐妹,以及大姐的孩子,也就是我們的外甥,每人裁剪一條新棉褲的面料,用棗紅色的布料為姐妹各裁剪一件綿襖的面料,所有的裡襯都是用舊衣服改做。把填充舊棉衣的棉花再撕開,重新填充新棉衣,利用休息時間為孩子們縫衣裳。每天晚上大家都圍繞著母親睡在暖和的土炕上,看著母親在煤油燈下把買回的麻撕開,在自己腿上搓成細麻繩。聽著母親用細麻繩納鞋底的聲音入睡,感覺很安全、溫馨。早上母親把我們從睡夢中叫醒,督促我們按時上學。看見母親仍然在身邊納鞋底,我們知道母親起得更早。

穿上新條絨布鞋、新綿褲和母親用哥哥穿舊的藍卡布基上衣為我改做面料的綿襖,臉上掛著滿足與自豪的喜悅,感覺快要過年了。

回憶錄|過年

2

農曆11月的月盡日,家家戶戶都要為孩子們穿紅圪繸。其實就是用一條條的線把紅棗和喂牲口的草料(煮半熟的黃豆和穀子秸稈節),以及五色布繸子串起來。把一串串的紅圪繸綴在小孩子衣服的肩上,並叮囑孩子們要堅持到臘八才可以吃上面的紅棗。到了臘八那一天,不僅孩子們可以吃紅圪繸上的紅棗了,而且每家都要吃燜飯。所謂的燜飯,就是用黃米加上幾種豆子,天不亮就熬開,然後改微火慢慢的煨著,天亮後沒看見燒火,鍋裡的飯卻燜熟了。幹稠的燜飯舀入碗裡,中間凹一個小窩,放入調製好的麵醬,就著吃。吃完燜飯感覺要準備過年了。

積攢了一年的爛麻繩頭、穿得不能再穿的舊布鞋,以及平時理髮時收集的頭髮等,都裝在一個筐子裡,拿到生產隊的供銷合作社(簡稱供銷社)去賣。供銷社主要經營食鹽、鹼塊、煤油、窗戶紙、水果糖和菸酒等日常用品,年前還會有紅紙、年畫和鞭炮等年貨,當然也代做一些廢品回收。賣掉廢品的錢可以買幾張樣板戲劇照的年畫、寫對聯的紅紙和鞭炮,感覺就要過年了。

回憶錄|過年

3

冬至前夕,圈養了一年的羊就要被宰了。每年都是爺爺負責殺羊,他磨快了刀,擺好桌子,再準備一個盆子和過濾用的幾個脫過粒的高粱穗,就去解開羊韁,摁在桌子上。

自從去年冬天老母羊下崽以來,這隻小羊羔在家裡天天陪伴著我們,我常常找一些爛菜葉、洋芋皮、蘿蔔頭等來餵養小羊羔。除了每天老母羊從羊群回來哺乳,感覺小羊羔就是我們的小夥伴,整天在眼前蹦蹦跳跳。直到春天來了,我們每天放學後都要上山挖些野菜、青草來餵羊,一年來從未間斷。不是喂草就是飲水,一天天看著羊長大。今天要殺羊了,可憐的羊並不知道要發生什麼,我真捨不得。爺爺看到我的表情就說,羊就是為過年吃肉養的,豬、羊都是沒有靈魂的,就是我們人類的食物,沒必要過於悲憫。

每次殺羊哥哥是熱心的小幫手,端著血盆,拿著高粱穗,防止羊毛落入羊血。爺爺殺好羊,剝了羊皮晾曬好,等待機會與羊麻腸一起帶到集市上賣。剔好羊骨,把羊肉分塊捲起,晚上放在院子裡的石床上,扣上花篩。第二天早上搬起一個個凍羊肉卷,放入鬥盆,蓋上石蓋,就算是入了“冰箱”。

春夏之交的時候,母親取出自家雞下的20個蛋,放在筐子裡的麥稈上,家裡的老草雞就抱出來19個毛茸茸的小雞來,還有一個是水蛋。親戚、鄰居捉走了14只,剩下的養大後是兩隻公雞,三隻草雞。殺完羊後又讓爺爺幫忙殺了一隻老公雞和兩隻小公雞,並且剁成雞塊,放入一個盆裡,同樣凍起來。

冬至講究熬冬,用開水將羊頭、羊蹄退毛,然後和羊骨放在一起,入花椒、辣椒、紅蔥和食鹽,煮開後轉微火慢慢燉,熬好後,全家人一起啃著吃,啃過熬冬的羊骨頭,感覺年近了。

回憶錄|過年

4

母親計劃做些豆腐,精選了一些黃豆,在石磨上拉成豆糝子,用簸箕簸掉豆皮,然後浸泡在老盆裡。晚上母親說個謎語讓大家猜,“上石崖下石崖,白鬍子老漢凸出來”。大家猜不著,母親說,明天早上就知道了。推豆腐磨,不知道是磨道轉圈的緣故還是奇特的味道作祟,使人頭暈目眩,甚至噁心嘔吐,唯獨母親頭不暈,所以母親親自推磨,其他人只是尋長遞短地配合著。看著兩塊磨石中間流出的白色豆糊,才想起頭天晚上母親說的謎語。

母親把石磨上收集的冰冷豆漿摻兌熱水,裝在布袋裡反覆用力擠揉,豆漿全部擠入盆後袋子裡就剩下豆腐渣了,本來可以餵豬,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哪裡捨得餵豬啊。

母親把從集市上打來的滷冰,用斧錘敲碎,放進小碗,置入小鍋的熱水上預熱溶化備用。

擠揉好的豆漿盛入鍋裡燒開,不停地攪動,以免糊鍋。母親取來化好的滷水用小勺舀起,小心翼翼地邊攪邊滴灑在豆漿中,豆漿遇到滷水,立即發生化學反應,凝結成絮狀的豆腐乳。母親早已預備好篩子在盆口上,篩子裡面鋪好籠布。母親把鍋裡的豆腐乳舀進鋪好籠布的篩子,提起籠布的四角擠壓出水分,把豆腐塊扣在大盤子裡,新鮮的豆腐就算出鍋了。母親把熱豆腐取來一些,打成小塊,大家蘸著蒜汁,品嚐著熱豆腐,既綿軟又有嚼頭,帶著獨特的豆香味,雖沒有肉的油膩,卻有著更大的誘惑力。吃著熱豆腐蘸蒜,心裡存下了永遠難忘的記憶!這種熱豆腐,在別的時間別的地方是吃不到的。

吃了別有風味的熱豆腐,感覺馬上就要過年了。

回憶錄|過年

5

陝北人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蒸黃饃饃,所謂的黃饃饃就是用黃米麵蒸的。黃米就是陝北的特產糜子脫殼後的小米,分普通黃米和大軟米(黏米)兩種,黃饃饃需要軟硬黃米按比例作原料。

家中人多米少,母親又去集市買些黃米回來,淘洗三遍,浸泡一個晚上再瀝乾,上碾子輾軋成米麵。母親另外泡了點硬黃米,另外輾軋,用絹羅(細羅)羅下,是製作黃酒的原料。下午,母親把酵子放入米麵在老盆內和起,放在熱炕頭,捂上被子發酵。用一個較小的盆發酵黃酒。把豆腐渣發在另一個盆裡。

晚飯後母親就開始準備黃饃饃餡兒了,拿來幾個秋天收藏的大南瓜,洗淨切開,撿出瓜子洗淨晾曬。切碎南瓜入鍋,加入一些自家晾乾的紅棗,再放一些自產的江豆,煮熟盛入皮盆備用。

半夜,母親起來揭開發面的老盆看到面已發起。取來從供銷社買來的鹼塊,放入碗中,倒些開水溶化。把化開的鹼水倒入發起的面盆,揉勻,這道工序叫搭鹼。搭好鹼後要試蒸一個很小的饃饃,檢驗一下鹼量大小是否合適。品嚐試鹼饃饃覺得搭鹼得當,軟硬適中。便取出一部分麵糰放在大案板上揉和,分好劑子,擀開,包餡,揉圓,裝入籠屜,入鍋蒸熟。

睡夢中,突然發現窯裡燈火通明、熱氣騰騰,仰頭看見鍋臺上擺滿了剛出鍋的黃饃饃。母親看見孩子們醒了,給每人遞來一個。咬開熱騰騰的黃饃饃,滿口蓬鬆黏軟的米香味,再咬一口,餡兒酥沙香甜立刻沁入心田。不由得加快咀嚼速度,連咬幾口,香甜可口,回味無窮。

一大早,金黃色的黃饃饃擺滿了幾個用高粱秸稈納成的大鍋蓋,放在院子裡的石床上,一會兒便凍成了鐵球一樣的冰饃饃。收起來放入老盆,蓋好。年前、年後,隨吃隨取,保鮮又方便。

母親又揉幾個稍大一些不包餡的黃饃饃,每個上面還嵌了一顆棗。蒸好後要留在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才吃。據說吃了這個黃饃饃就沒有蒼蠅來,故名曰:咬蠅子饃饃。

母親用發好的豆腐渣把餘下的餡兒包完,蒸出的是白花花的包餡饃饃,入鍋和出鍋的時候都要小心翼翼,因為豆腐渣毫無黏性,蒸好後同樣凍起來存放。拿來做黃酒的黃米麵蒸成發糕,趁熱放入事先用麥芽培制的黃酒麴再次放在炕頭髮酵,等完全發酵好後把盆放在院子裡凍起來,隨時可以取一些放入開水鍋,稀釋為黃酒,酸甜可口。

老盆裡還剩一些發好的米麵,這些不用搭鹼,直接取適量雙手拍成圓片,中間掏個孔,放入油鍋炸成一個個金黃小圓圈,我們稱為油圐圙,後來也有人叫油饃饃。剛炸出鍋吃,外脆內軟,帶著酸甜。冷凍後再熥著吃,是另一種口感,另一種風味。

家裡蒸好了黃饃饃,便感覺聞到年味了。

回憶錄|過年

6

蒸完黃饃饃就該打掃窯、糊窗戶了。因為蒸了幾鍋饃饃,窯裡罩了好多蒸汽,窗戶紙都被浸泡了。

一年一度的打掃窯就像搬家一樣,窯裡面能搬的東西都搬出去,要掃窯頂、掃炕底,角角落落都打掃乾淨。能擦洗的都擦洗,門箱豎櫃的栓關、鎖子、馬勺、燈樹等銅器,都要用煤油拌穀糠擦拭得明亮發光。炕蓆、羊毛氈都要拿到室外,用鞭杆敲打掉塵土,再用笤帚裡外掃淨,才能再鋪炕上。用刀片、鏟子鏟淨窗欞、窗框,掃掉塵土。重新糊上窗戶紙,然後把棉花團綁在細長杆頭上,蘸上清油塗抹在新糊的窗戶紙上,太陽光射在窗戶上,窯裡倍加明亮。打掃完窯之後,把新買回的年畫貼到窯掌和側牆上,頓時舊貌換新顏,感覺溫馨、舒服,要過新年了。

回憶錄|過年

7

轉眼間到了臘月廿三,民間傳說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了。為了讓灶馬爺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並帶回新年好運,各家各戶都要精心準備一番。除了要再次徹底打掃衛生以外,家家戶戶都要吃雜麵。

雜麵是陝北地區的特殊美食,取些豌豆用石磨拉成豌豆糝子,簸掉皮,再取一定比例的小麥,淘洗後瀝乾,和豌豆糝子一起上石磨推磨。豌豆屬於雜類粗糧,缺乏粘合性,所以和麵的時候需要放入適量沙蒿面。雜麵要和得很硬,需要反覆揉和、醒面,醒好後,要在寬敞的鍋臺石上用力擀開,把面擀得像紙張一樣薄的時候,就要將卷著面的擀麵杖一前一後把面退出來,摺疊在案板上。切面刀工特別講究,不僅切細,更要切勻。切好的雜麵有的如同火柴棍,有的又像韭菜葉。

雜麵有兩種吃法,幹拌、酸湯,配以羊肉臊子。羊肉切小塊燉好備用,洋芋丁、蘿蔔丁、黃花段、黑木耳小片,燉好後加入羊肉。酸湯是開水裡入料老陳醋、少許鹽、辣椒油、蔥花、香菜、香油等。另備佐料還有芝麻末、莋檬花油、油潑辣椒、醬油、香醋、蔥花、香菜、醃韭菜、柿子醬等,還備一碟小菜。

煮雜麵也有講究,因為擀得薄,切得細,水要寬,面要少,一開鍋,就要撈。撈出少許雜麵,瀝乾麵湯,澆上酸湯。用筷子挑動一下湯中的麵條,清湯利水、晶瑩剔透。嘗一口,酸辣可口,清爽浸肺。幹拌同樣撈出少許雜麵,適量加入所需佐料,澆上臊子,調拌均勻。吃一口,鬆軟噴香的麵條帶著筋道,可口的細面透著豌豆獨特的豆香,餘味不盡。

吃完雜麵就要送灶馬爺了。母親從奶奶那裡找來剪紙樣子,用各色紙沓在一起,剪出各色各樣的灶馬繸繸,貼在鍋臺的灶頭前。點著香,插在香爐裡,燒了一張黃表紙。用筷子取出些蜂蜜,或其他糖漿,抹在灶頭上。意思是,給灶君喂一口糖,讓灶馬爺在玉帝面前多多甜言蜜語,祈求來年更多的福氣。母親非常虔誠跪在灶火前,嘴裡唸唸有詞的在禱告,大致意思是,一年來在做飯和刷洗鍋碗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磕碰,發出些響聲,或大聲喧譁,驚擾到了神靈,是對神靈的不尊。諸如此類不敬行為還請灶馬爺原諒不記過,以後全家人一定會輕拿慢放,文明禮貌。此時,院子裡響起鞭炮聲,幾個孩子學著母親的樣子跟在後面磕頭,隨後又跟著母親拿著其餘點著的香燭,到家門上插香、燒紙、磕頭,又到土神懷前插香、燒紙、磕頭,最後來到大門道,同樣插香、燒紙、磕頭。到此,灶馬爺就算送走了。其實這是一個儀式,這個儀式代表著過年的開始,所以叫“小年”。

回憶錄|過年

8

嚴冬季節的陝北最缺乏新鮮蔬菜,母親取些秋天收的綠豆用溫水泡在碗裡,要生豆芽了。每天早晚用小鍋的熱水摻兌涼水澆灌,兩天後綠豆發出小牙,盛綠豆的碗就要換成盆,每次澆水之後就用高粱秸稈納的蓋子蓋好倒過來瀝乾水,放在炕上再捂上被子保溫。每天早晚各澆一次水,瀝乾,再簸動一番。母親說,豆芽吃飽喝足之後還要舒展一下,這樣才長得更快更直。等豆芽長到足夠長的時候,母親倒出豆芽,用簸箕簸掉綠豆皮,就可以存放在水盆裡,每天換一次水,再放入一些冰塊保鮮。家中有了豆芽母親就能更好地調劑伙食了。

回憶錄|過年

9

家中還養了一頭豬,預約好今天殺豬。村裡有個五老漢會殺豬,按輩分我們叫五老爺。早飯後,五老漢提著他殺豬專用工具進了大門,母親早已燒了一大鍋開水。

五老漢在院子裡擺好桌子,坐在旁邊抽了一鍋旱菸,站起來擼起袖子,徑直向豬圈走去,挪開圈口的石板,一把抓住豬耳朵,一貓腰就把碩大的豬拽到了院子,豬被突如其來的控制和拉扯,驚得拼命尖叫。聽到豬驚叫的聲音,孩子們緊張地攥著拳頭,踮著腳尖,既害怕又好奇,伸著脖子,瞪著眼睛,緊咬牙關,要看個究竟。

只見五老漢左手一伸捏住了豬嘴,右手一把抓住豬的前腿,用力一摁,將豬摁倒在地,哥哥上前抓住了豬的後腿,兩人用力把豬抬到桌子上。五老漢右膝一曲,單腿跪在豬的前腿部位,死死地壓住豬的兩條前腿,騰出右手,操起殺豬刀。

豬的嘴巴雖然被緊緊捏住無法張大,仍然死命地尖叫著,兩隻眼睛掙扎的眼睛珠子都快蹦出來了。再看五老漢,左手死死地捏住豬嘴,右手舉著刀子,兩隻眼睛睜得跟豬眼睛一樣大,瞅準了豬脖子上的頸動脈,一刀刺下,豬血像高壓水槍一樣,順著刀尖噴向過濾的高粱穗上,流到盆裡。隨著血流量的減少,豬叫聲也越來越小,越來越弱,最後悄無聲息地渾身癱軟在桌子上。

遠遠站著的孩子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緊張的眼睛一時緩不過神來,緊攥的拳頭緩緩鬆開,汗津津的。

接下來是五老漢的又一道工序了,退豬毛。把一口空閒大鍋支在殺豬桌旁邊,倒入滾燙的開水,五老漢又摻兌了兩馬勺涼水,幾個人把死豬挪到大鍋裡。幾分鐘後,五老漢拿起退毛刮子,三下五除二就退淨了豬毛。割下豬頭,倒掛起來,要開膛破肚了。取出心肝肺,掏出豬肚和豬大腸。孩子們拿著豬尿泡,邊揉邊吹,一會兒吹成一個大氣球,搶著玩。卸掉四條豬腿和豬尾,把整豬分為左右兩扇。因為沒有充足豬食餵養,更沒有糧食讓豬長膘,膘最厚的地方也不足三指厚。據說前溝二娃家的豬喂得肥,足有四指膘。不管怎麼說也按槽頭、前胛、肋條、坐臀分開,又把豬頭一劈兩半。五老漢的工作基本完成,母親已經做好了豬血撈飯,五老漢吃完飯,收拾好工具,拿起豬尾巴,又選了一條豬腿,一併放入框子,提著回家了。

回憶錄|過年

10

母親把不同部位的肉根據食用計劃和人情門戶再分成若干塊,凍起來,存放在用石板套裝在院子裡的肉倉裡。把豬肚、大腸反覆清洗乾淨,豬肚煮到八成熟,同樣凍起來保存備用。

母親取些蕎麥糝子和大軟米泡在水中,要為我們做豬灌腸。第二天一大早,母親把泡好的大軟米和蕎麥糝子拌入好多佐料,連米帶水灌入一節節的豬大腸,紮好兩頭,入鍋煮熟。取出煮得鼓脹脹的灌腸,一圈一圈切成圓塊,蘸著母親預備好的汁子,滿嘴黏軟、油滑,獨特的香味,令人神往難忘。

11

母親拿出從集市上買回來的紅紙,讓孩子們請爺爺幫忙寫對聯。爺爺取出硯碗,讓孩子們研墨,把紅紙按照對聯要求裁剪好,取出新買回的老黃曆,上面附有與時俱進的新春聯。墨研好了,爺爺拿起毛筆,蘸了一下,又淡了一下。然後掃視了一下孩子們問道,你們誰願意練一手好字,將來為大家寫對聯?大家面面相覷,突然哥哥舉起手來說,我願意。爺爺樂呵呵的說,好樣的!來,坐在這裡,握好筆,今天就是好機會。於是,後來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哥哥的字寫得最好看。

母親拿出買回的各色剪窗花紙,請奶奶隨手剪了幾個樣子,帶領大家剪出大小不同,各式各樣的窗花。孩子們各自拿著自己的作品讓母親點評,母親自豪地挑選了幾個好看的拿去跟奶奶分享,奶奶高興地說,咱們家有心靈手巧的,以後一定能成就大事業。

回憶錄|過年

12

馬上就要到年底了,父親請了一年12天的探親假回家過年。父親的回來,孩子們又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全家團圓要一起過年了,緊張的是父親比較嚴肅,整年在外工作,沒有機會回來,畢竟不夠熟悉,大家心裡只有敬畏感,所以都敬而遠之。

母親要蒸些白麵饃饃和麵食花花。由於家裡麥面太少,母親又摻了一些白玉米麵,並說,這些饃饃和花花都是待客和送禮的,必須蒸好。父親跟母親作搭手,孩子們由於害怕父親,個個躲得遠遠的。父親說,饃要蒸好,面要揉到。所以搭好鹼後反覆揉麵,試鹼成功後再次揉麵,蒸出的饃饃,雪白晶亮。陝北人講究白饃饃要迸裂開來,一個個白花花的饃饃都迸裂成四五牙,活像一個個的笑臉,非常喜慶。

母親又捏了一些麵食花花,有牡丹、有石榴,有兔子,有豬頭,有燕子、有金魚,等等。蒸出鍋來,雪白靚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母親調好紅色和綠色顏料,用火柴棍蘸紅色給每個白饃饃朵上兩個紅點點,再用紅綠雙色交叉朵在各樣花花上。孩子們眼望著各式各樣紅紅綠綠的花花,嘴裡吞嚥著口水。母親說,這些都是見人的,你們看看就可以了。我們心裡都很明白,知趣地飽飽眼福便走開了。

13

就要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在泡糕了。母親按照人數和年後來客情況,用升子量好今年種的九穀米,軟硬搭配,淘洗後浸泡一個晚上再瀝乾,上碾子輾軋,孩子們歡天喜地地拉的拉,推的推,掃的掃,羅的羅,不一會兒糕面就軋好了。父親燒火,母親俯在鍋沿往籠屜上均勻的鋪撒糕面。

孩子們都不願逗留在父親面前,一人一把掃帚歡天喜地地在外邊打掃衛生,把院子、大門道,以及大門坡下面的道路都打掃得乾乾淨淨,一起創造著過年清潔的環境和氛圍。

母親揭開鍋蓋看見糕已蒸透,拿起鍋鏟子蘸上涼水,把蒸好的糕斬開個十字,分為四塊,對角取出兩塊,放在洗過三遍的石板鍋臺上,父親和母親各揉一塊,這個過程叫採糕。採糕是個技術活,滾燙的黏糕遇到什麼粘什麼。必須用最短的時間用力把滾燙的黏糕揉和在一起,使之成為堅韌的一體,光滑平展,具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冷卻後便於切片。採糕越熱越容易採,但是會燙手。蘸涼水可避免燙手,但水分多了會降低堅韌度,而且會失去糕原有的香味。

孩子們打掃完衛生,挑滿了水缸,看見鍋臺上整齊擺放著四大塊長方形金黃色的甜糕。母親給每人切一塊,採好的糕不再那麼粘手了。大家洗過手,各拿起一塊軟軟的熱乎乎的甜糕吃著,頓時,新九穀米濃濃的香氣浸入每個人的五臟六腑,這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味道,從小在孩子們的心田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回憶錄|過年

14

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捏糕角,捏炸炸了。母親煮了些紅棗,去核,剁成棗泥,作為糕角餡兒。把晾涼的甜糕切成條狀,搓成圓柱形,均勻切開,就是分好的劑子,用小擀杖擀開,包進棗泥,捏成三角,擺放在秸稈盤裡,這些是棗糕角。母親炒熟了些芝麻拌了些砂糖,感覺太少,又炒了一些玉米麵摻和在一起,作為糖餡兒。用擀成圓形的糕片包上糖餡兒,對摺成半圓,再把兩個角拽在一塊捏在一起,成為一個胖肚圓圈,活像一把鎖子,所以叫鎖形糕角,以區別棗糕角。

兩種糕角都包好後就開始捏炸炸了。母親先把甜糕擀成長方形薄片,對摺成雙層,從一頭依次切5到7刀,每刀都沒有切到邊上,雙層邊沿都留一點連在一起,最後一刀徹底切開,成為一塊。每塊糕片展開就像一個百葉窗,都有5條,或7條兩邊相連的糕條。母親用不同數量的糕條捏成不同的花草形狀,小巧玲瓏,各具其態。大家紛紛動手,爭先仿造,母親一一點評,指導改進。

15

大年三十,一大早父母親就張羅炸油糕、糕角和炸炸了。孩子們開始貼對聯和窗花,每孔窯貼兩副對聯,大窗對稱的兩根豎窗欞上貼一副,下邊的門框和門楣上貼一副。大窗中間貼一個大紅菱形窗花,兩邊扇形部分中的正方形窗欞上對稱的貼兩張綠色窗花。大窗下邊門兩旁的小窗上,根據窗戶造型,在不同的窗格貼上不同圖形、小巧玲瓏、顏色各異的剪紙小窗花。

在窯與窯之間的中腿前,從窯簷下穿廊垂下來的繩子頭拴一個鐵鉤子,掛上燈籠,燈籠是四方體的木框結構,裡邊放著煤油燈,四面都糊著白紙,紙上也貼著各式各樣的紅色剪紙。大門道的門外也掛起相似的燈籠。

站在院子觀看,每孔窯的窗戶上五顏六色的窗花和大紅對聯,映襯著乾淨整齊的院子,碾磨都按青龍白虎寫上大吉大利的祝福紅貼,再加上燈籠的點綴,我們的家立馬披上了節日的盛裝,顯得格外喜慶、熱烈、紅火。

油糕、糕角和炸炸都已炸好了,父親端著一大盤炸炸晾在院子。母親燴了一鍋羊肉粉湯,招呼大家吃飯了,大家一邊吃著油糕和糕角,喝著粉湯,一邊在聽母親說,吃了油糕,明年你們會考得更高;吃了糕角,我們的生活也會節節高。這真是最幸福的一天,這麼好的飯,沒有客人,不像平時吃點好的要等客人吃完才進去,總擔心最後剩不下吃不到。今天沒有任何限制和拘束,可以盡情的吃,而且母親還在鼓勵大家多吃。兩種糕角都很油很甜,油到嘴上,甜到心裡。

按照鄉俗,中午還應有一頓麵食,鑑於當時的景況,就省略了。

回憶錄|過年

父母親在準備年夜飯了,本來年夜飯可以是豐盛的,但是再三考慮年後還要待客,能見人的東西實在太少,最後決定還是從簡過年。母親炒了一大盆豬肉翹板粉,入了自家釀製的醬油,紅紅的特別香。豬頭煮熟後撕下肉,一半留著正月待客,另一半涼拌了一大盤。母親用父親帶回的大米按照黃米撈飯的做法,撈了一大盆白花花的大米飯,又滾了一大盆黃酒。

孩子們挑水裝滿了家裡的水缸,又把院子裡裡外外打掃乾淨,村子裡鞭炮聲此起彼伏,說明不少家庭已經開飯了。父親說,咱家的飯也好了,可以放一串鞭炮開飯了。於是哥哥點著了早已準備好的鞭炮。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端著平時不用的細瓷碗,握著新添的紅筷子,吃著好多人從未見過、特別香甜的白米飯,就著香噴噴、紅紅的肥肉片炒粉條,滿嘴油滑深沉的肉香,喝上一口酸甜可口的黃酒,再來一塊肥瘦兼具的豬頭肉,既有蒜的微辣刺激,又有自家釀泠的酸靈靈的陳醋清香,令人貪得且滿足。雖然菜品花樣簡單,但孩子們並不覺得簡單,反而一家人陶醉在團圓、親切、美滿的氣氛中和香甜、可口、滿足的感覺上。吃飽喝足後,父母負責刷洗鍋盆碗筷,孩子們也有任務要去完成。

我們幾個會同鄰居家的孩子,每家提一個筐子,拿一個斧錘,去河灘打些冰塊回來,再搗碎些炭塊。一個拿冰,一個拿炭,要在院子的每孔窯的門口和大門道,以及每孔窯的煙囪裡,各處散一塊冰,一塊炭。從未有人講解投擲冰塊和炭塊的意思,但我自己心裡盤算,冰塊代表著寒冷,炭塊代表著火熱,互相牽制,不會有極端現象發生,預示著家庭生活溫暖有保障。

點著燈籠,爺爺說,等天上佈滿了星,才開始點香燒紙,連點三爐香。

爺爺站在院子觀察,看到星全了,便說,可以放炮了。哥哥又點燃一串鞭炮,爺爺提著燈,點著一把香,孩子們拿著裁好的黃表紙跟在後面。爺爺說,今天要把灶君迎回來,所以要從大門口開始點香。每到一處,爺爺都要拿起一炷香,虔誠的拜一拜,然後恭恭敬敬插入香爐,隨後燒紙,孩子們跪在地上磕頭。從外到裡一直到奶奶住的窯裡。奶奶在餐桌上擺滿了小碟子,每個碟子裡盛放著各種各樣的美味菜餚和麵食花花,以及醉棗、瓜子、花生、糖果和斟滿的酒杯等貢品,這些東西都是奶奶特意為神靈獻的。爺爺把提著的燈放在旁邊,雙手拿著三炷香,拜了三拜,插入香爐。奶奶把平時燒火用的坐墊拉過來,跪在上面連磕了三個頭,孩子們也跟在後面磕頭。

磕完頭奶奶並未起身,繼續跪著開始低聲禱告。奶奶把所能想起的、無論相互有無聯繫的一切神靈的名都呼喚了一遍,請求神靈享用珍饈美饌;向神靈表態保證,帶領全家老少做安分守己的臣民,過勤儉持家的生活,守誠實守信的本分;祈求神靈保佑全家人口四季健康平安,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保佑來年好收成,保佑萬事順利如意!孩子們站在旁邊,望著一桌令人垂涎的貢品,聽著奶奶虔誠的禱告,感受著莊嚴肅穆的神聖氣氛,心靈上接受著誠實、向善、勤勞、愛家的教育。

除夕夜,除了外面的燈籠,家裡也要徹夜點燈。雖然煤油燈很暗,但是在當時看來,家裡家外都格外明亮。那個年代除夕夜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更沒有春晚,但是覺得點著燈很開心,而且還可以做很多事情。

回憶錄|過年

父母親已經把擦碎的蘿蔔煮在鍋裡了。此刻父親在剁羊肉,母親在和麵,等下要包餃子,孩子們看完奶奶擺供敬神之後都回來要參與包餃子。秋天我們把芫荽收回,摘洗乾淨,編成長長的辮子,掛在空窯陰乾,現在拿出來切碎。還有自己家種的紅皮蔥,也要取些來剝皮切碎,這些都是母親等下調拌餃子餡的佐料。母親把買回的大鹽倒在石鍋臺上,用瓷碗把鹽輾軋碎,又把剁碎的羊肉、煮好的蘿蔔和所有佐料都拌好後,麵糰也醒好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包餃子了。

母親把麵糰分成四塊,取出一塊揉搓成長條圓柱狀,右手握刀,左手搓面,向前搓,切一刀,向後搓,切一刀,就均勻地把劑子分成兩行,撒上乾麵粉,用手掌把一個個的劑子壓扁。父親拿起扁圓形的劑子,雙手從邊緣處交替捏套,很快一個小碟形的餃子皮就套成了,而且邊上薄,中間稍厚,利於包餡。孩子們紛紛拿起劑子開始效仿,經過母親的糾錯、點撥和指導,套出的餃子皮個個合格。母親左手拿著餃子皮,右手拿起用牛肋骨磨成的專用包餃子匙,牛骨匙挖餡,靈巧、便捷,又不粘連,而且取量適合,還能壓實、抹光。母親用手指輕輕把餃子皮的邊沿捏合在一起,構成半圓,再用雙手的拇、食兩指同時從兩邊用力併攏捂合,一個小巧玲瓏、肚胖邊薄、帶著褶皺的餃子就包好了,擺放在秸稈方盤裡,真好看。大家又爭先恐後的模仿,雖然難度較大,但沒有人氣餒。

父親說,餃子餡可以用羊肉,也可以用豬肉。但羊肉必須和胡蘿蔔一起吃,這樣營養搭配合理,而且還能被充分吸收。聽到後大家都覺得父親在西安工作,見識廣,今天又長知識了。母親取來事先洗好的幾枚硬幣,說要分別包在餃子裡,誰能在大年初一吃到包錢的餃子,會預示一年的順利、富裕和進步,就要看每個人的運氣了。很快整整齊齊幾盤餃子擺在鍋臺上,大家完成了任務,滿懷明天早上吃到包錢餃子的希望入睡了。

回憶錄|過年

16

睡夢中聽見院子的鞭炮聲,一看天亮了,這時爺爺又開始點香了,大家趕快起床。母親提醒各位都關注一下自己的枕頭底下,每人高興地發現一塊錢的壓歲錢,這是父母在孩子們睡了以後給大家塞的。驚喜之後,母親讓大家穿好新衣服,第一時間去給爺爺奶奶拜年。孩子們紛紛跑到隔壁的奶奶家,爭先恐後地向爺爺和奶奶拜年問強健。奶奶早已把敬神的貢品收拾了,只留下一些麵食花花,每人一個。

爺爺吹滅了燈籠,孩子們把院子裡的鞭炮皮打掃得乾乾淨淨,又搗了一些蒜。大人們常說,剝蔥搗蒜,也算一功啊。

餃子出鍋了,全家人又圍坐在炕上,中間擺著兩大盤餃子,大家端著精緻薄妙的金邊細瓷碗,開始吃餃子了。煮熟的餃子個個漲得大大的,雪白亮麗,晶瑩剔透。餃子皮光滑細膩,筋道有嚼頭,餃子餡水靈靈,香噴噴。

那個貧窮的年代,一年才能吃上一頓白麵餃子,一些家庭過年也只能吃上黑麵餃子,還有一些家庭連黑麵餃子都吃不上,大年初一早上只吃錢錢飯。錢錢是用石碾子把泡過水的黃豆輾軋成榆錢形狀,加小米一塊熬成的稀飯,叫錢錢飯。大家都說,大年初一吃了錢錢飯,一年四季都有錢使喚。母親說,為了有錢使喚,我們今天晚上也要吃錢錢飯。其實我們心裡很明白,家裡沒有那麼多好吃的,頓頓年茶飯。

正吃著餃子,突然父親說,哦,我吃出錢了。邊說邊從嘴裡取出一枚硬幣,母親說,還真靈啊,全家人一年使喚的錢都是你掙來的,這錢也應該由你吃出來。哥哥也喊著說,我也吃出了錢,大家又一陣喜悅加羨慕。眼看只剩一枚硬幣了,大家吃的速度似乎加快了。突然母親悄悄把一個餃子從自己碗裡迅速夾到我的碗裡,我仔細一看,從夾爛的縫隙裡分明看到了硬幣。我喜出望外地喊道,哎呀,我也吃出錢了。一邊說一邊感激地看著母親,母親說,你真有福氣。大家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回憶錄|過年

17

父母親決定在大年初二宴請長輩們,以表敬老之情。初一吃完餃子後父親逐門逐戶去給他的長輩拜年,順便請他們初二來家裡吃飯。於是母親提前就做準備了。

父親的父輩,也就是我的爺爺輩,弟兄六個,去世的已經過半了。

母親要用現有的原料,為老人們準備涼拌豬頭肉、涼拌豬肝、羊肚炒細粉、豆芽炒羊肉、燒豆腐、豬肉翹板粉等六個菜,然後還有燉肉、燒肉、酥肉、麻辣雞塊、丸子、清蒸羊肉、豬肉鑽雞和豬肘子等硬八碗。兩個湯,一個是羊肉粉湯,另一個是珍饈湯,奶奶描述這道湯,金針木耳,海帶湯,早已香,又撂了片姜。總共十六件。主食有大米飯、白麵饃、油圐圙,最後還有黃酒。

母親從肉倉裡取出需要的各種肉,放在鍋臺上,使其自然解凍。豬肉剁碎,取兩個白麵饃,剝皮揉碎,攪拌一起,加入調味料,團成丸子放入油鍋,炸成黃色。給雞肉盆裡打些雞蛋,勾入芡粉,再加入其他調味料,攪拌均勻,使每塊雞肉都均勻地裹上雞蛋、芡粉和調料。然後逐塊入鍋過油。取五花肉,部分切成大方塊,部分切成小方塊。大方塊入鍋煮至八成熟,取出瀝水,給豬皮塗上糖,入油鍋燒紅,至豬皮起泡,撈出,再置入原湯,取出切片,入碗,澆上高湯,上籠屜蒸熟,紅燒肉基本完成。

18

大年初二一大早母親就把今天待客的用的酥雞、丸子、燒肉、羊肉,以及白麵饃、油圐圙都放入籠屜蒸上,同時又把豬頭肉和豬肝分別切好並調拌起,裝入兩個盤子。

哥哥被父親打發去請各位老人,父親在炕中間放好炕桌,擺上預備好的瓜子、醉棗、花生和炸炸四個幹碟子。首先把爺爺和奶奶請過來坐在正席上,不一會哥哥把其他幾個爺爺奶奶也請來,大家都盤腿坐在炕上,一邊嗑瓜子一邊拉家常。每當家中有客人,幫不上忙的孩子們都遠遠地躲在外面。父親本來不抽菸,但為了孝敬老人,年前特意買來“大前門”香菸,打開遞給大家,老人們都說那個太綿,指著自己的旱菸袋說,還是這個足勁。於是大家都用自己的煙鍋裝滿自己種植自己營制的“老徽州”,頓時,窯裡煙霧繚繞。

不一會兒菜炒好了,父親撤掉幹碟子,擺上酒盅和筷子,打開買來的高粱酒,順入酒壺,放在小鍋裡篩熱,給大家斟滿。父親說一年四季在外工作,沒有機會孝敬各位老人,反過來家裡缺乏勞力,常常得到老人們的幫襯,今天請大家來家裡吃點便飯,理所應當,先敬大家一杯!於是大家七嘴八舌也說道,娃娃多沒勞力,日子不容易,你也不必多心,有困難應該互相照應。父親又給大家斟滿,招呼趁熱吃菜。

很快菜齊了,大家有說有笑,喝著吃著,其樂融融。吃飽喝足,紛紛誇獎年茶飯做得好。

大家都到隔壁奶奶家吃煙拉話去了,孩子們魚貫而入,母親為大家換了碗筷,吃著各種美味菜餚,體會著敬老愛幼的家風,感受著過年的氣氛。

回憶錄|過年

19

正月頭號是女客回孃家的時節。大姐、二姐,以及剛過門的三姐,正月她們分別帶著姐夫們要來和家人們一起過初六的小年。初五一大早,孩子們便起床收拾家窯,準備迎接客人。家裡孩子多,父母親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門培訓。難得大姐是個非常講衛生,愛整潔,又善於帶領弟妹的人。大姐帶二姐,二姐帶三姐,一個一個都帶出來了。姐姐常常教大家如何疊被子疊衣服和整理物品,按大小有序擺放。大家經常在一起比賽、創新,漸漸地孩子們都養成了整潔衛生的好習慣和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下午,姐姐、姐夫們陸陸續續的到來,各自帶著禮品和年茶飯。有豬蹄,有肉塊,有饃饃,有面食花花,還有掛麵等,也有瓶裝的燒酒。所有禮品都貼著方塊紅紙,以表喜慶吉祥。母親拿出平時積攢的南瓜子在鍋裡現炒,炒熟後又用鹽水拌起,嫌溼漉漉的不好嗑,再回鍋炒一下。這樣營制的瓜子,皮堅韌不脆,容易嗑,味道更香美。

姐夫們脫鞋上炕,盤腿而坐,嗑著瓜子,拉著家常。炒完瓜子,母親順便又炒些芝麻,炒好後攤開在石鍋臺上,用陶瓷碗把芝麻輾碎,頓時,窯裡散發著芝麻香味。

父親陪三個姐夫吃了羊肉臊子雜麵,然後其他人吃黑麵。飯後姐夫們爭先恐後去挑水。三個姐姐幫母親收拾完碗筷,又開始準備夜酒。母親配了涼拌豬蹄、羊肉細粉炒豆芽、豬肚炒豆腐和小炒豬肉四個下酒菜,又在篩燒酒。

爺爺被請過來一起陪酒,父親斟滿酒,首先敬爺爺一杯,然後請大家一起幹杯。大家推杯換盞,互相謙讓,興致濃濃。

母親又滾了一鍋黃酒,拿來金邊細瓷的喝黃酒碗,為每個人盛滿一碗。孩子們沒有喝燒酒的份,黃酒上來了,也可以喝一口黃酒就一口菜,與大人們一起分享酒場的快樂。

回憶錄|過年

20

正月初六陝北人又稱小年,其實就是家家戶戶與女兒女婿一起補的過年的機會。

早上,母親熥了一鍋油糕、糕角、油圐圙和黃饃饃,又燴了一鍋羊肉粉湯。全家人吃得熱氣騰騰,其樂融融。

下午,孩子們又去打冰、拾炭,爺爺也給燈籠補滿了油。今天雖然照樣點香燒紙,但不再擺供了。姐夫們又去挑水,孩子們打掃完院子,就等著開飯。

姐姐們幫著母親在準備飯菜。菜品和數量基本按照初二宴請幾位老人的菜單,只是因為人多每個菜量會更大些。

村子裡鞭炮聲此起彼伏,說明又到開席時間了。姐姐們已經把酒杯、碗筷都備好了。父親招呼大家入座,孩子們紛紛去請姐夫們上炕吃飯,姐夫們互相謙讓上炕順序。男人和孩子們都已上炕入座了,大姐和二姐就坐在炕楞上,母親搬來平時放洗臉盆的凳子讓三姐靠炕沿就座,自己堅持站著,並說還要尋長遞短,隨時給大家添飯、舀黃酒哩。

由於菜品太多,炕桌上放不下,主食和黃酒都無法上桌,仍舊放在鍋臺上和鍋裡邊。一家人興高采烈的穿著新衣服,團圓和氣的圍坐在一起,吃著一年最豐盛、質量最高的一頓飯。人人坦然自在,毫無顧忌地吃著喝著。個個臉上綻放著喜悅、燦爛的笑容,窯裡歡聲笑語,一片祥和、歡樂的氣氛,體現著幸福美滿、興旺發達的家庭運勢。

孩子們吃得特別滿足、舒坦;姐姐姐夫們感到備受重視和抬舉;父母親覺得非常的親切、滿意,心裡充滿了成就感。平日裡的辛苦和窘迫早已煙消雲散,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母親對父親說,看著孩子們長大成人真高興。三個女兒出嫁了,各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特別是外孫子,更可愛,看見比咱自己的孩子都親。剩下幾個也很快就要“出窩了”,真希望他們常在身邊。父親說,哎呀,辛苦了這麼些年,不就是為了孩子們長大嗎,大了就要有自己的家嘛。就是,外孫子太可愛了,無論裡孫子還是外孫子都一樣,人常說隔輩之人更加親,一點都不假。

回憶錄|過年

21

正月對陝北人來說不僅僅是吃吃喝喝,雖然在極度貧困的年代,人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因貧困而有失傳統,除了設法保證過年期間能夠吃上各種美食,飽了口福,而且還要追求文化娛樂,以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和享受。

年前各個村莊都在緊鑼密鼓地排練,年後陸陸續續開始鬧秧歌了。為了不影響群眾觀看,各個村莊會錯開時間,根據村莊的大小確定演出天數,有的鬧三天,有的鬧四天、五天的,一直鬧到正月十五。

我們村比較大,先祖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而來,定居本村,繁衍生息600餘年,彼時人口差不多900,沿著河道拖拖拉拉住了五里路。村裡向來有著正月鬧秧歌的優良傳統,除了幾個老把式,大部分是些青年男女,還有些娃娃們踴躍參加,形成了老中青傳幫帶的良好勢頭。根據幾個鄰村鬧秧歌的時間確定我們村正月十一起秧歌,總共鬧五天,正好到正月十五花燈節結束。

正月十一,其他村的秧歌都已塵埃落定,而我們村的秧歌一直在十里八村很有影響。早飯後生產大隊辦公處大門外已經人山人海了,大家都在翹首以待。終於辦公處大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秧歌隊出臺了。首先走出大門的是禮炮隊,多少年來我們村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自己研製火藥,自制鐵炮,聲音響亮、渾厚,營造出莊嚴、大氣的氛圍。隨後是重樂隊,專人敲梆子叫板指揮,在嗩吶行雲流水、委婉動聽的過程中,根據場景需要隨時指揮變換曲調,或夾雜一些鼓點。隨著喧天的禮炮、鞭炮、鑼鼓聲和歡快的嗩吶聲,大秧歌隊已經在鄉村公路上擺開了陣勢。傘頭是村裡德高望重的老把式,不僅大秧歌引得好,根據場地,瞬即萬變,疏密有度,花樣翻新。而且很有急才,隨機應變,脫口而出。秧歌隊在《大擺隊》嗩吶曲歡快的節奏和奮進的旋律中,身著鮮豔的服裝,舞動著花傘和綢扇,邁著輕盈溫柔的十字步,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兩邊的觀眾簇擁著,追趕著,臉上露出欣賞和讚譽的表情,外村的人紛紛稱讚,果然名不虛傳!

回憶錄|過年

秧歌隊從村前逐戶沿門,家家戶戶鞭炮相迎,提前準備好香菸和糖果,散發給上門的貴客。所到之處先是秧歌隊跟著傘頭走過場,期間打扮奇特的蠻婆蠻漢詼諧幽默的動作令人捧腹大笑,還有手持馬尾刷的掃後者,前後急促且自由的來回走動,似乎在維持秩序打場子,又像馬戲團的小丑,令人喜歡,不時地發出尖叫聲,引得鬨堂大笑。接下來秧歌隊走成一個大圈,傘頭在中間即興帶領大家唱秧歌,讚揚主人的盛情和成就,送上秧歌隊的良好祝福,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部分家庭還會擺上盛滿瓜子、醉棗、糖果、炸炸的幹碟子和幾個下酒菜,斟起燒酒,這時候秧歌隊就要表演小節目了,首先根據場地安排極具特色的陝北二人場子或四人、八人場子。場子文武兼顧,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其次輕樂隊出場,要為表演一些宣傳黨的政策、法規的秧歌劇伴奏了,也有傳統保留節目和道情、眉戶等小劇。老把式男扮女裝,演的老婆婆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亂真。

秧歌隊在返回的路上,嗩吶吹起了《路哇哇》曲牌,其旋律和節奏強烈地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抗爭精神,催人奮進。中間和著重樂器的鼓點,似迴音,像問答,給人以團結的力量。觀眾近看可欣賞蒼勁有力又不失溫婉流暢的秧歌舞步,遠聽高亢嘹亮委婉動聽的嗩吶聲,迴盪無窮餘味不盡。

晚上,生產隊的場上燈火通明,人們不畏寒冷,圍成一個大圈,要看搬水船。用五顏六色的紙剪成的各種繸繸掛掛裝飾的小船,像轎子,似亭子,四個角上掛著綵球,前後裝著鏡子,下面蒙著藍綢子,走起來就像漂在水上的一艘船。裡面坐著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其實是把綵船搭在女子的肩上,一手握著撐杆,一手拿著扇子,碎步快走,猶如小船在水上漂。船前船後兩個艄公,老艄公憨態可掬,詼諧幽默。小艄公活潑俏皮,積極好動。通常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動作與要擺渡過河的女子對話,以及解決行船中遇到的問題,夾雜著快板,宣傳黨的利民政策。悠揚動聽的水船調,令人百聽不厭,永遠難忘。

秧歌最後一天就是花燈節,也叫元宵節,老百姓素有觀燈的習俗。下午村裡有經驗的人自發來到大隊部門前的廣場上,先畫出九曲陣,栽上同樣高的木棍子,每根頭上頂著一個用各色彩紙糊成的燈罩,裡面放個燈碗。夜幕降臨,360盞油燈同時點亮,彩燈閃爍,非常漂亮又壯觀,鑼鼓嗩吶禮炮聲齊鳴,秧歌隊打頭從九曲門進入連環陣,隨後男女老少爭先恐後魚貫而入。人們說,轉九曲,消災驅病,能活九十九。九曲門和中間方陣都插有綵球和紅旗,據說拔走中方的紅旗回家可以生胖小子,所以常常被搶。

年過完了,熱鬧結束了,年茶飯也漸漸吃完了,剩下部分豆腐渣饃饃,每天熥幾個,出鍋時很難保持完整,好在餡兒香甜可口,給人一定的吸引力。

過年不在於一頓年夜飯,不在於收多少紅包,重要的是前前後後一系列的活動。一個個的儀式,給人以一次次的希望與激勵,傳承了優良的傳統文化。小時候雖然生活艱苦,衣衫襤褸,食不果腹,但是物質的匱乏無法磨滅生活的信心和情趣,人們精神充實,思想積極,不斷憧憬和嚮往美好幸福的生活。母親帶領全家人艱苦奮鬥,砥礪前行。創造新生活的過程,日子苦,心裡甜。孩子們從小學會了面對生活,學會了自強不息,自力更生。

父母早已離世,我們都已長大成人,從艱苦歲月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們在回憶美好童年的時候,更不會忘記父母為孩子為生活所付出的一切,以及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偉大的責任心和父母愛。紀念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繼承和發揚他們的遺志和精神。當初父母親咬緊牙關,勒緊腰帶,為孩子們創設的一個個美好、難忘、有示範意義的場景和儀式,不僅給我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記憶,而且讓我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育人。留給我們寶貴的優良傳統和家風,留給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生活動力。(作者: 薛漢國,於2020年3月11日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