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女人是美還是醜?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生活360x


一.匈奴女人是美還是醜?

無論哪個民族:對於女子來講:有美麗的也有醜陋的,匈奴亦然!但由於是夏朝遺民跟草原遊牧民族融合而成的混血後裔,因而匈奴美麗的女子居多;但匈奴人與漢人審美標準有詫異:他們以個性爽朗、剽悍勇敢、強壯健康的女子為美,而我們漢族則喜歡女子柔弱纖細、婀娜多姿、嫵媚動人;所以,對漢族而言,匈奴女人無所謂美醜,這純屬審美觀念不同。


二.漢族皇帝為什麼不願意娶匈奴女子為老婆呢?

1.漢王朝送王室公主給匈奴單于當老婆屬政治婚姻,並非單于對漢公主有多深的感情(縱然有,也是婚後培養的),當時國內戰亂不息,人民需要休養生息,而連年征戰,國力空乏,無法征服匈奴,才迫不得已奉行和親政策,送女人給匈奴的同時,還送錢財,純出於政治考慮。


2.漢族居住區富庶,又屬於農耕文明,能自給自足,不具有侵略性;匈奴人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常常騷擾漢族邊境,搶掠財物;匈奴屬強勢的一方,漢朝有主動示好的必要性,而匈奴人但不會為巴結漢王室而送女人給皇帝,這是攻守性質決定的。

3.在匈奴,只有匈奴單于能娶漢族公主,並以之為榮!而且也有不少單于很珍惜、愛護自己的漢族媳婦,畢竟是中原女子,出身於大國。而漢族則不同,男人不喜歡強悍暴力、舞刀弄劍的女子,又在匈奴,女子地位低下,漢族皇帝貴為“天子”,高高在上,君臨天下,自然不會找一個地位低下的匈奴女子為妃了。


4. 漢族皇帝有豐富的性資源,後宮佳麗三千,而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只要看中哪個女子就可佔有,漢皇帝欣賞溫良恭儉,琴棋書畫、溫文爾雅、歌唱舞蹈,不喜歡,也不需要豪放粗獷風格的匈奴女子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們知道,匈奴的可汗經常會向漢朝求娶公主。在整個漢朝期間,有十多位公主嫁給了匈奴的可汗(或者是王爺)。但是,漢朝皇帝從來沒有向匈奴求娶過匈奴女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匈奴女子長得醜嗎?

(匈奴和親)

“長得醜”顯然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美有醜。如果是在全國範圍內遴選的話,找個美貌女子,那是輕而易舉的。就算不在全國範圍內選,而是隻在匈奴的王公貴族中選,選美貌公主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匈奴王公貴族所娶的女子,都是美貌的。基因決定了,她們生的後代,模樣絕不會太差。

可能又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匈奴女子長期吃牛羊肉,又不洗澡,身上很髒,漢朝皇帝嫌棄。

這個說法,也沒有道理。草原上確實比較缺水,但不洗澡的只能是一般的貧窮老百姓。對於貴族女孩子來說,她們是非常重視個人衛生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吃牛羊肉,身體會產生不好聞的氣味,也並不存在。如果是那些很少洗澡洗衣的女子,身上沾染了生熟牛羊肉的油跡,久而久之,產生了難聞的氣味,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匈奴貴族女子衣服肯定是經常洗的。若當她要嫁給漢朝皇帝的時候,怎麼還會穿有油跡的衣服呢?再說了,古代貴族女子,都會大量使用香料薰染衣服,同時她們使用的胭脂花粉也有著濃郁的香味。因此不會有難聞的氣味。

(影視中的匈奴女子)

還有人說,氣味不是衣服上的,是從毛孔裡透出來的。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科學的。人的毛孔裡,怎麼會透出牛羊肉的味道!至於胃和口腔裡傳出的氣味,只要胃好,口腔保持清潔,這種氣味也是不會存在的。

還有一個說法是,匈奴人的婚姻狀況很混亂,有“弟娶嫂”“子娶母”這樣的現象。不過,就算是有這種情況,也與漢朝天子娶匈奴公主沒有關係。因為漢朝天子要娶的是公主,公主肯定是不存在這種現象的。

那麼,漢朝天子不娶匈奴公主。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古代皇帝的婚喪嫁娶,雖然與皇帝直接相關,但也不能完全憑皇帝的喜怒嗜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皇帝是一個政治人物,他的一切活動都是政治活動。他娶哪個妃子,在哪裡娶,也是政治活動。就算皇帝的房事,也都是政治活動,明清時期設置了敬事房,這可不是無聊的機構,而是關涉到整個皇室家族江山穩固和延續的重大問題。

明宣宗的時候,因為胡氏只生了兩個女兒,沒有生兒子,因此,明宣宗就廢黜了她的皇后之位,把皇后之位給了孫氏。也就是因為在明宣宗看來,這是重大政治問題,必須嚴肅對待。

所以說,漢朝皇帝娶不娶匈奴女子,所考慮的,主要是政治問題。

(話劇中的司馬遷)

那麼,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考慮什麼政治問題呢?

最重要的問題是“和親”。要知道,漢人對“和親”的理解和我們是不一樣的。我們對“和親”的認識,是用女人換和平。但漢人不這麼認為。漢人覺得,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是對匈奴的一種“施恩”。因為漢朝天子居於中原地區,是上邦大國。匈奴居於邊陲地區,是蠻荒下國,所以說把公主嫁過去是“施恩”。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把匈奴當作“列傳”來寫。我們知道,“列傳”都是寫給那些“侯國”的。如果是“王國”,至少也得是“世家”。司馬遷的這個安排,也可以看作是漢人普遍的思維認識。

既然漢朝皇帝把公主嫁給匈奴,是一種“施恩”,那麼,把匈奴女子嫁給漢朝皇帝,那叫什麼呢?那可就是對這個女子極大的抬舉。問題是,漢朝皇帝有必要抬舉匈奴嗎?漢朝對匈奴一貫是“打撫”結合,抬舉了匈奴,對漢朝並沒有什麼好處。

除了考慮“和親”外,還有就是“德行”的考慮。古代皇帝娶嬪妃,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德行”。“德行”是一種禮儀問題。匈奴女子出生了蠻荒地區,從小很少接受“德行”的教育,因此,把這種沒有經過教化的女子娶到中原來,進宮當皇帝的妃子,顯然是不恰當的。

當然了,禮儀問題,其實也是政治問題。因為中國古代是禮治國家,禮儀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問題。

也因此,漢朝皇帝不會考慮娶匈奴女子。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漢朝的和親政策》)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匈奴女子有美麗的,也有醜陋的,她們原本就是夏朝遺民跟草原其他遊牧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因此匈奴女子美麗的居多。漢人認為真正的美女標準有三個:其一、容顏美麗;其二、能歌善舞;其三、舉止得儀。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保持皇室血統,二是匈奴女子在“舉止得儀”方面十分欠缺,也調教不過來。漢朝皇帝沒有娶匈奴女子是他的遺憾,比如蘇武、李陵都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且夫妻恩愛相處過程很愉快。

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越國人也是夏朝的移民,只不過匈奴進入了草原,而越國居於江浙,越國生產美女,故匈奴女子也不會長得醜。西施有沉魚之容,痛心之美,千百年來已經成了美女的代名詞,姿色頗好的女子都可以冠以西施之號。鄭旦跟西施是閨蜜,她也是一位絕代佳人,曾經迷住了越國大夫范蠡,更是將吳王夫差迷得甘心伏於其石榴裙之下。戰國時代的楚國攻滅了越國,越國鄭氏一族成為楚國昭氏的領土,鄭族盛產美女,昭氏上層都到鄭族選美。楚懷王的王后鄭袖就是昭陽從鄭族選出的第一美女,經過精心調教後獻給楚懷王的。

匈奴人生活在草原之上,以牛羊肉為食,長年風沙侵蝕,容顏或不及中原麗人,身材亦非細腰,但是匈奴上層的女眷必然生得十分美麗。冒頓單于的第一任閼氏就生得十分美麗,東胡國王聽聞閼氏是草原第一美人,就下國書向匈奴冒頓單于索要閼氏,冒頓以江山為重將第一任閼氏送給了東胡國王。後來冒頓單于又得一佳人,生得貌美無比,被確立為新的閼氏。漢朝人陳平秘密偷窺新閼氏,也被她的容顏驚呆了:冒頓單于跟新閼氏經常一起騎馬出出進進,淺笑低語,情深意篤、形影不離。由此可內見,匈奴女子還是美麗的,只是地位較低,可以任意送人。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樣有美女,美麗動人的美女。看看現在的新疆維吾爾族美女,多美啊。關之琳就是滿族人,美不美?美。匈奴人是古代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是兩漢時期。

但是,哪個時代的匈奴人,居無定所,住在帳篷裡,常年洗澡困難,女人的化妝技術約等於零,臉上的高原紅少不了,所以,哪個時代的匈奴人,外表看上去肯定是不行的。加上長期吃羊肉,身上的羊肉味估計很重,漢族皇帝一聽說這個情況,頭早就大了,還是算了吧,沒有那個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



其實要是挑一挑五官端正的,接到皇宮養一段時間,保證效果出奇。皮膚養好了,能歌善舞,多享受啊,可惜當時漢家皇帝不懂。

這是漢族皇帝不娶匈奴女人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更重要,就是大漢族主義,南蠻北狄,都是野人,沒有開化的人,我漢族的皇帝娶了匈奴人,後世的血統不就不純了?華夷有別,這是萬萬不可的。這個原因是根本原因。


坐看東南了


漢代(準確地說應該是西漢)的和親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女人換和平,即漢朝皇室的公主或者宮女出嫁匈奴單于,締結婚姻關係,以此維持兩國關係的友好。

可見,和親是單方面的,歷來只有漢朝的公主外嫁,從來不見漢朝皇帝娶匈奴女子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

一切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漢代的和親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比較折中,甚至是委曲求全的辦法。西漢建立伊始,天下戰亂已久,急需休養生息,進行經濟復甦,而且漢高祖經歷白登之圍後,心有餘悸,於是主動輸入,以和親換取邊境安寧。等到漢王朝勢強力大,尤其是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開始反擊匈奴,基本上扭轉了漢匈態勢。此後,匈奴為了尋求漢朝的支持認可,或出於學習中原先進生產及生活方式的目的,主動向中原王朝請婚。如呼韓邪單于請婚時就提出了“願守北蕃,累世稱臣”的條件。這是漢朝和親的動機,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漢朝公主都是輸出的。

漢朝皇帝的思維

漢代最早的和親追溯至漢高祖劉邦。當時,婁敬在建議和親時就說:

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劉邦聽了很是受用,於是找了個宮女以魯元公主的名義去了匈奴。從婁敬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漢族實行和親遠嫁“公主”的目的。

  • 第一,匈奴冒頓仰慕漢朝公主,多半會作為正妻;

  • 第二,正妻生下孩子為太子,將來接替君位;

  • 第三,外孫不敢和外祖父分庭抗禮,如此不戰而使匈奴屈服。

這是典型的漢人思維,這裡有三個東西需要注意,一是漢朝願意出嫁公主,當然不一定是真的公主;二是匈奴願意娶漢室公主;三是利用親戚關係可以止戰。很明顯,前兩個是前提,後一個才是目的。以漢人的眼光看,漢室公主產子後,會成為皇太后,皇太后會則會影響匈奴朝政,進而做出對漢室有利的選擇。

這種思維方式反過來看,匈奴女子嫁給漢朝皇帝,也會產生類似太后干政的問題。再者,漢初與匈奴的對峙中,匈奴一直處於強勢地位,匈奴女子嫁給漢朝皇帝,作為皇后吧,顯然不合適,也有干政的風險;封個妃吧,匈奴那邊估計也不樂意。權衡之下,娶了事多,不娶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漢人眼中的匈奴女子

匈奴是遊牧民族,在政治、文化、禮儀等方面是遠遠落後於農耕文明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桓寬《鹽鐵論·論功》也說“雖無禮義之書,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記”。從士大夫口中,可知對匈奴的態度。匈奴婚姻習俗中存在著明顯的父權、族權特徵,而且多以收繼婚的形式進行。此外,匈奴女子大都披散頭髮,衣襟別在左邊,遊牧特徵明顯,這在中原王朝無法接受的。根據史料記載,漢族男子娶匈奴女子大都有被迫的意味,如李陵和李廣利等,更不要說高高在上的皇帝了。

綜合來看,漢朝皇帝不願娶匈奴老婆,大都是政治和文化的原因,並無關美醜。匈奴也有異常漂亮美麗的,但這種美麗在政治文化的層層阻隔面前,也只能隱匿在茫茫草原了。


史趣


匈奴女子的長相不好一概而論,在匈奴當中有醜陋的女子,當然也有美麗的女子,匈奴是清一色的美女或者是匈奴沒有美女這兩種認知都是非常錯誤的。


首先,匈奴毫無疑問是有美麗的女子,但漢人一般無法欣賞她們的美麗。漢人未出嫁的女孩往往是深藏閨中,所以皮膚非常的嫩滑,而匈奴女子過著和男子一樣的生活,每天都需要騎馬打獵,所以他們的皮膚是非常粗糙了。匈奴女子有種陽光和健康的美,但因為時代的侷限,所以漢人沒有辦法欣賞這種美麗。不過,在當今這個時代,這種美女挺受歡迎了。

漢人喜歡溫婉的女子,而匈奴女人則是充滿了野性,這會被漢人認為是舉止不夠得體,而且這不是一種習慣,而是一種天性,很難改變。

此外,有些漢人女子可能顏值略有不足,但是精通琴棋書畫,她們仍然會被定義為美女。而匈奴女子沒有機會接觸書本,所以她們會給人一種非常粗魯的感覺,即便匈奴皇室的子女,都帶著幾分野性,別說是琴棋書畫了,就連做到談吐文雅都非常的困難。文化的差異擺在這裡,註定漢人無法認同和欣賞匈奴的女子。


可能不只是漢人,就連匈奴人都對匈奴的女子都有幾分嫌棄,匈奴的男性以娶到漢人女子為榮,如果他們娶到了漢人女子,會大肆炫耀,這是因為中原女子往往身材嬌小,性格溫柔,這符合絕大多數男性的審美。

說完了第一個問題,咱們再來聊聊為何漢朝皇帝與匈奴和親,卻不願意娶匈奴老婆。

有關皇帝為何不願意娶匈奴的老婆,咱們前面已經說了,匈奴的美女是不符合漢朝皇帝審美的,即便是個別匈奴女子能入得了皇帝法眼,皇帝也不會娶她,除了要維護血脈的高貴,還因為在漢人的眼中匈奴的女子是非常低賤的。在當時那個時代,匈奴女子是沒有什麼人權的,她們大多是被當成傳宗接代的工具,非常的可憐。


至於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同樣是不願意的,漢朝皇帝不娶匈奴的老婆,是因為皇帝有選擇權。而不拒絕與匈奴的和親,則是因為他們不敢拒絕。形勢比人強,漢朝只能選擇通過和親的方式討好匈奴,以此來維繫兩方所謂的友誼。

漢朝的臣民對將公主嫁入匈奴是頗有微詞的,而皇帝顯然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去匈奴受苦,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他們無論內心多麼牴觸和拒絕,最後都需要派公主去和親,如果漢朝皇帝拒絕和親,那麼等待他的就是匈奴的大舉入侵,雖然和親聽起來像是雙方友好交流,但這對於漢朝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屈辱。不過一般因為捨不得,去的都是有公主代號的宮女罷了。


夏目歷史君


匈奴人屬於遊牧民族,整日生活在草原之上,少不了風吹日曬,是馬背上的民族,匈奴女人也是如此,因此,相對於漢族女子,匈奴女子多了些豪邁與強壯,而由於文化原因,漢族男子喜歡柔弱遷細一點的女子,所以在審美方面還是本族女子更討喜歡。審美歸審美,和親是國之大事,關乎兩個民族之間的興衰,自然不會單以審美為考量,而之所以很少聽說漢族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原因也是多方多面的,下面為您詳細解答一下。



匈奴女人是醜是美

這個問題不太有討論的價值,每個民族的審美都是不一樣的,現在也是如此,就像是白人大多喜歡白人,以白為美,黑人也大都喜歡黑人,以黑為美,而我們黃種人也是如此,喜歡黃種人的這個身材與皮膚。古時也是如此,匈奴人自然喜歡,強壯健康一些的女子,認為此才是美的,而漢族則喜歡漢族女子柔弱纖細的。所以,匈奴女人談不上美醜,因為其美不美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



漢族皇帝為什麼不願意娶匈女子呢?

漢族皇帝不願意娶匈奴女子原因眾多,上面說的有關審美的問題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點,而除了審美主要還有三點原因。

一、攻守關係

漢族人居住的中原向來是富足的區域,而我們漢族人又是小農經濟的屬於農耕文明,因此我們不具有侵略性,所以我們常聽到保家衛國而很少聽到入侵他國的消息。匈奴人則不同,是遊牧民族,具有狼性文化,因此侵略性強。所以就造成了這樣的一個局面,匈奴人常常騷擾漢族邊境,搶奪財物。



在匈奴和漢族之間的關係,匈奴屬於功,漢族屬於守。而在匈奴強勢的時候,漢族人自然要討好匈奴人,安撫匈奴人,不騷擾自己,於是便開始送錢送女人,一般的女人地位又不夠用,起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便送公主,進行所謂的和親,而這場和親主要是漢族人為了使匈奴人安定,自然是送人,而不能要人了,總不能說,你把你女兒嫁給我,然後你別打我了吧。

二、匈奴女人地位相對較低

上一點是匈奴強而漢族弱的情況下,而在漢族強匈奴弱的時候也喜歡採用嫁公主的方式進行和親,而不願意娶匈奴女人,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兩方的想法不同,在匈奴,匈奴單于都以能夠娶到漢族公主為榮,並且很多單于都是很愛自己的漢族媳婦的。而漢族則不同,因為審美的原因,都不喜歡匈奴女子,更重要的是在匈奴女子地位是很低下的,漢族皇帝貴為天子,自然不會找一個地位低下的匈奴女子為妃了。所以即便是強勢的時候,也只需嫁公主過去安撫匈奴人就夠了,自然不會去娶匈奴女子了。


漢族皇帝不願意娶匈奴女子很正常,皇帝后宮佳麗三千,都是美之至極的女人,琴棋書畫,歌唱舞蹈,樣樣精通,有這麼多女子供自己享用,又何必找一個自己不喜歡的那種類型的粗狂的匈奴女子呢,除非想體驗體驗異國風情。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歷史上,匈奴跟漢朝是對冤家!自從劉邦白登之圍之後,漢朝深深地感受到了匈奴的難纏。從此之後,漢朝都會以嫁公主到匈奴的形式和親,但是並沒有匈奴女子嫁給漢朝皇帝,難道是匈奴女子很醜嗎?



匈奴人雖然文化文明程度不高,但是也是有美女的,美女的產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即使再少也是有的。那麼既然有美女,漢朝皇帝為什麼不娶匈奴女子呢?其實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1.匈奴地處貧瘠之地,是個遊牧的民族,因此他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入侵中原,以此來搶奪中原人的金銀珠寶和物資,早期的漢朝才經歷了內戰的巨大消耗,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跟匈奴打,只能破財消災,你不就是想要錢嗎,給你錢財,再嫁個公主過去和親以示友好。

這時候的匈奴國力強勢,根本不會送美女來到漢朝,因為這本就是弱者向強者的進貢。匈奴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來跟漢朝談判,所以只會索取,哪裡會付出。



2.然而匈奴之慾無厭也,過了若干年,匈奴還是會繼續入侵。到了漢武帝時,強硬的漢武帝不堪忍受匈奴無休止的貪婪和欺辱,於是霸氣地開始對匈奴開戰。於是就有了衛青的七戰七捷,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直接把匈奴給打殘打怕了。但是晚年的漢武帝也不想再大肆出兵征戰,想好好的休養生息,於是也實行嫁公主和親政策來安撫匈奴、穩定邊疆。



這時候漢朝強於匈奴了,這樣漢朝皇帝更加不會要匈奴的女子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優越感。華夏民族一直以來都標榜自己為天朝上國,歷經春秋大義,百家爭鳴,讓中華文明上升到了一個始無前例的階段。華夏民族骨子裡面的優越感是不允許娶匈奴女子,因為華夏男人的身份、基因絕不容玷汙!

3.即使皇帝有意,但禮制也不允許。對於一個異域風情的女子,皇帝多多少少會有些心癢,但也就能在心裡癢癢就行了,要是真的娶一個匈奴女子回來,估計一些頑固大臣整天來以死相諫,若是不答應送走,估計史書上就會留下:某某皇帝荒淫無度、有悖綱常等等記錄。因為他們不希望對一個蠻夷血統的人效忠。



這種觀念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改觀,當時的朝鮮國對明朝俯首稱臣,每隔若干年都會進貢一些美女來給中國的皇帝,僅僅朱棣一人就封了八個朝鮮美女為妃。


博古論今天


帝王非常幸運,可以擁有一切;帝王也非常可憐,有時候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婚姻。帝王的婚姻向來都不是隻看女子的容貌。皇帝選擇婚嫁對象的時候,肯定願意選擇那些相貌漂亮的女子。古代皇帝將年輕貌美的女子納入後宮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代皇帝選擇後宮妃子又不只看相貌,帝王的婚姻多多少少會帶有一定政治色彩。有時候帝王也要違背愛情的初衷,迎娶自己並不喜歡,甚至討厭的女子。比如漢景帝迎娶了自己並不喜歡的薄後,漢武帝迎娶了陳皇后,漢宣帝迎娶霍成君等。

匈奴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帶,自然條件比中原地區差不小。惡劣的氣候條件和馬背上的生活習慣,可能使得匈奴女子不如漢朝女子柔美,但是並不能說明匈奴女子不漂亮。日耳曼人和俄羅斯人都是遊牧民族後裔,生存環境也沒有比匈奴人好多少,一樣出了不少美女。當然也有可能匈奴美女,不一定符合漢朝人的審美標準。如果出於政治需要,漢朝的皇帝定然願意迎娶匈奴女子。如果漢朝皇帝一定要娶一個匈奴美女,匈奴女人也有幾十萬,找出幾個美女自然不在話下。

至於匈奴女子是美是醜,我們已經無法判斷。匈奴女子自然有美女,也會有醜女。美醜不是漢朝皇帝是否娶匈奴女子的原因。我們也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漢朝和匈奴曾經長時間和親,即使匈奴衰落之後也曾經將漢朝女子嫁給匈奴。但是漢朝皇帝或者宗室卻很少娶匈奴女子,為什麼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呢?

所謂的漢匈和親在漢武帝之前也就是意味著屈辱求和。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長達七天七夜。脫險之後的劉邦採取婁敬的建議對匈奴實施和親,從此開始了漢朝長達60多年的和親政策。漢匈和親對於漢朝來說是國力弱小情況下的無奈之舉,漢朝希望用財物和女人換取短暫的和平。

漢匈和親中,匈奴人最看重的不是漢朝的女子,而是漢朝的“嫁妝”。漢朝和親歷代“和親公主”中幾乎沒有一位是皇帝的女兒,極少一部分是宗室女子,大部分是“精心挑選”的宮女。匈奴人也知道漢朝“和親公主”的成色,他們娶得不是“和親公主”,而是漢朝的陪嫁。漢朝送給匈奴“和親公主”的時候,會給匈奴大量財物做為“嫁妝”。

漢朝當時的國力還不足以打敗匈奴,不足以和匈奴對抗。漢朝統治者知道“和親”是一個屈辱的外交行為。對於漢朝皇帝來說,用女人換取和平,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都不光彩。漢朝皇帝也一直想擺脫和親政策,哪怕是嫁的是“冒牌公主”。漢朝人都認為依靠女人換取和平是屈辱的表現,匈奴人更是如此。匈奴人喜歡兩樣:駿馬與美女。匈奴處於優勢地位,又怎麼會將自己心愛的美女嫁給漢朝皇帝。那不等於是用匈奴女人換取和平嗎?

漢朝時期有較強的“華夷之辨”觀念。“華夷之辨”依據《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等禮儀區分華夏和蠻夷。漢朝人在論述“華夷之辨”的時候強調周邊少數民族落後於華夏,以及深刻的防止蠻夷、保護華夏的思想。防範蠻夷除了軍事上保護國門之外,其他方面也要保證華夏族的純正性。婁敬提出和親的一大目的就是要同化匈奴,讓匈奴人習慣漢朝的貨物,讓匈奴單于成為漢朝外甥。漢朝皇帝迎娶匈奴女子不就是讓匈奴反過來同化自己嗎?無論是漢朝皇帝,還是漢朝的大臣都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即使有哪個皇帝比較開明,他也要顧及社會輿論和社會影響。所以漢朝皇帝和諸侯乾脆不娶匈奴女子。

漢朝皇帝的繼承製度非常嚴格,不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被立為儲君都要承擔極大的輿論壓力。若想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者,血統的純正性非常重要。漢朝皇帝不可能允許自己後代血統不純正。如果漢朝皇帝迎娶匈奴女子,就有可能生下漢匈混血的皇子,也就意味著漢朝皇室有了匈奴的血統,皇室的血統將不再純正。皇室血統不純正極有可能導致帝位合法性受到一定衝擊。任何一位漢朝皇帝都不敢承受如此風險,不敢拿皇室血統純正性“開玩笑”。

漢朝皇帝選擇妃子的時候,可能不看女子是不是“初戀”,但是非常看重女子是不是懂得禮儀。進入漢宮的女子大多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懂得各種禮儀的女子。匈奴人“斷髮文身”,生活習俗和漢朝大不同,更不會遵守漢朝的各種禮儀。匈奴女子則未受禮儀文化薰陶,自然不符合皇室選擇后妃的要求。漢朝一般士大夫都會迎娶懂得漢朝禮儀的女子為妻妾。如果漢朝宗室迎娶匈奴女子,等於迎娶了一個不知“禮儀”的妻妾,自然會被天下取笑。

匈奴是遊牧民族,匈奴女子也在馬背上上長大。馬背上長大的女子體格自然比漢朝女人健壯得多。匈奴女子沒有種種禮儀制度的約束,性情也遠比漢朝女人豪爽。這樣以來,匈奴女子則比漢朝女子少了不少韻味。匈奴的審美標準不一定和漢朝一樣,漢朝皇帝不一定能夠欣賞匈奴女子的美。

綜合以上原因,我們只見到漢朝送出和親公主,卻見不到漢朝皇帝迎娶匈奴女子。根本原因在於文化、習俗上的差異,而非匈奴女子的美與醜,因為政治婚姻往往根本不計較美與醜。


依稀說史


看漢朝與匈奴的歷史,就會知道,從漢高帝劉邦經歷白登之圍後,在婁敬的建議之下,就開始有了和親這一政策,漢朝把宗室女子嫁給匈奴單于,從未嫁過皇帝的公主女兒,級別最高的是像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這樣的諸侯王之女兒,級別最低的是像王昭君這樣的宮女,同時陪嫁一定數量的財物,開放兩國的邊境,換取匈奴對漢朝的和平。

和親從誕生之初就註定是一個政治手段,西漢建立之初,因為多年的戰爭,國力衰微,不適合大規模對匈奴作戰,如果勉強作戰, 就會打擊剛剛建立的西漢帝國,況且劉邦建立之初,還有大量內部的叛亂要優先處理,只有內部穩定了,才能對外作戰,和親在實行之初是漢朝有求於匈奴的政治手段,說得直白些:就是以政治聯姻和贈送財物,換取和平

匈奴

和親也是分幾個階段,早期的和親完全是漢朝主動示弱向匈奴和親的,或者是匈奴主動索要的,從漢高帝到漢武帝早期,每個皇帝在位期間都有一次和親,這個階段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仍然是和親,即使匈奴屢次犯邊,漢朝擔心實力不夠,還是採取和親政策,但漢武帝中後期,即使對匈奴作戰大獲全勝,到了漢武帝晚期,為了休養生息,仍然採用和親政策,嫁出去的都是宗室之女或者諸侯王之女,皇帝才不值得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出去,這些嫁出去的漢朝女子當然有漂亮也有醜陋的,畢竟是宗室之女,誰敢保證一定是漂亮的。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漢朝晚期,宮女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呼韓邪時,這種情況完全不同了,這個時候匈奴已經很弱小了,呼韓邪已經投降了漢朝,算是漢朝的歸附,這個時候漢朝嫁女已經不是示弱了,而是鞏固雙方關係,這個和親還是匈奴主動提出的,但性質完全不一樣了,是匈奴嚮往漢朝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向漢朝提出的,同時當朝嫁女的級別也低多了,王昭君只是個平民性質的宮女,當然她長得是很漂亮,這是個意外。

漢匈和親

一、從匈奴的角度

既然是漢朝有求於匈奴,所以早期在政治上漢朝其實是弱勢的一方,和親又是漢朝提出來的政策,因為對於匈奴來說,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匈奴單于平白無故地多了一個妻子,又得到不少漢朝的財物,何樂而不為,所以對於和親,匈奴是被動地接受,享受好處。

同時,匈奴自認為接受這種和親是心安理得的,是獲得勝利的,匈奴這個民族有崇尚強者,鄙視弱者的傳統,《史記 匈奴列傳》中說匈奴內部是強壯的人吃最好的食物,老年人吃剩飯剩菜,你讓匈奴向漢朝和親,送匈奴公主到漢朝,不等於是叫匈奴向漢朝示弱嗎?這跟匈奴女人長得美麗還是醜陋沒有任何關係,這就是民族傳統的問題。

匈奴女子

二、從漢朝的角度

縱觀漢朝與匈奴幾百年的交往中,漢朝皇帝確實沒有娶過匈奴女子為妻,這並不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對於漢朝來說,這就是文化的原因。

這得從數千年華夏民族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來說,在上古華夏民族形成之時,因為沒有地理知識,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整個天下的最中間,稱為中國或者華夏,又以華夏天子居住在中國或者華夏的正中間,天子的四周是天子所封的近臣或者嫡系諸侯王,再外面是天子所封的外臣或者諸侯王,再向外就是臣服於天子的方國或者進貢國,最外面就是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外族。

華夏與蠻、夷、戎、狄

又因為華夏之外的四個方向,外族又被分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當時的匈奴就生活在漢朝的西北方及北方,屬於北狄,是標準的外族。

早在春秋早期,管仲輔佐的齊桓公就以“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周朝的諸侯國一起代替天子行使職權,這個職權的主要目的就是聯合打擊蠻、夷、戎、狄等外族,將他們趕出華夏的地盤,保衛華夏的安全,這個思想一直在華夏流行,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尊王攘夷

這種思想一直在中國歷史上流傳,華夏和蠻、夷、戎、狄等外族不僅僅因為居住地域不同,而且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文化、各種禮儀都不同,相對來說,華夏的文明更高,科技更先進,禮儀更高尚,生活更富庶,華夏統治者一直是看不起周邊的蠻、夷、戎、狄等外族,從心理上也不能接受他們,就更不用說娶他們的女子為妻了。

所以漢朝皇帝從來不會娶匈奴女子為妻子,不論這個匈奴女子長得多麼漂亮,首先從心理上就無法接受,在文化上就不會接受了,匈奴的文化是:弱肉強食、父妻子娶、兄妻弟繼,這在漢朝看來是違背倫理的

昭君和親

因此,匈奴不向漢朝和親,是因為漢朝皇帝根本就不想娶匈奴女子為妻的意願,這是文化原因,也是政治原因,從文化上看,漢朝無法接受甚至看不起匈奴,從政治上看,漢朝向漢朝和親從早期的被迫,隨著漢匈戰爭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轉變為以鞏固雙方關係的和親,即使漢朝強大後,仍有和親發生,但性質已經轉變,唯一不變的是漢朝皇帝從來不娶匈奴女子為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