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足球的教父是徐根寶嗎?不!是一位畫家。

說到中國足球的教父,絕大多數愛好者肯定都以為是上海的徐根寶。但翻開塵封的歷史,我們卻發現中國現代足球的教父卻是一介文人書生,一位大大有名的畫家。

這個人就是寓居上海的把中國文人畫帶到一個新高峰的吳昌碩。

中國現代足球的教父是徐根寶嗎?不!是一位畫家。

吳昌碩 牡丹

吳昌碩的確是藝術界的奇葩,儘管中年以後他的篆刻和書法已臻化境,當時在江浙一帶享有盛譽,但他和絕大多數封建社會的文人一樣,詩書畫印水平再高,也只當作業餘愛好,心頭唯一的正道只有一條,那就是讀書、入仕,沒有之一。在此之前,吳昌碩已經當過一回小官。38歲那年,他在蘇州被友人舉薦為“左貳”,就是縣丞、主簿這類輔佐官。公務之餘,吳昌碩以書印輔路,遊走於“朱門”之間,認識了不少鴻儒大家、藝林名宿、官場權貴,還曾專門跑到北平向清庭帝師翁同龢(hé)、軍機大臣張之洞、直隸總督端方等高官“雅賄”,獻詩獻印。之所以這樣做,本意是期盼遇到欣賞自己的“貴人”,打通升遷之路,實際上卻在交際中有機會看到他們珍藏的大量的古玩字畫。這些藏品,事實上幫助吳昌碩眼界大開,境界昇華,對提高他的書法、篆刻和繪畫水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萬萬沒人想得到的是,作為文人的他居然是中國現代足球的重要傳播者和第一支現代足球隊的創造者和主教練,有名有姓,叫“協和書院足球隊”。

中國現代足球的教父是徐根寶嗎?不!是一位畫家。

協和書院足球隊

吳昌碩從來不是一位宅男型藝術家(齊白石、黃賓虹皆是),也從來不甘於潛心藝術,他愛熱鬧、喜交際、熱衷於場面上的活動,甚至泡妞狎伎喝花酒,80多歲了還納小。也善於追趕時髦。當時清庭李鴻章、張之洞等高官力主派人出國留學,為國家儲備人才時,吳昌碩聞風而動,自費遠赴英國深造。留學考察期間,喜歡藝術的他竟然也喜愛上足球運動並經常參與其中。球場上,他頭腦敏捷、身形靈活、善於把握門前機會,是一名極具天賦的前鋒。

回國後他呆在北平託關係跑門路。1905年的春天,吳昌碩到虎坊橋閒逛,看到遠處的英國人正在進行足球比賽,熱愛足球的他不禁駐足停留。看著看著,吳昌碩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組建一支中國人自己的足球隊伍,在賽場上擊敗洋人,自己長臉不說,也讓國人揚眉吐氣一回。

中國文人向來奉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此時,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已有四年之久,吳昌碩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屈辱之下雖有心殺敵卻無力迴天,看到足球比賽而萌生的這種想法正好契合了找機會與洋人幹上一場的原始愛國熱情。實際上,吳昌碩不但有心而且力行。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他曾寫下了“男兒好身手,何不撥劍舞”的詩句,並且不顧親友反對,毅然攜劍出關(但無下文)。

吳昌碩拿定主意後遍訪京城,很快就把各處留過學的足球愛好者匯聚起來。又花銀子在北平郊外的一處蘋果園內設立了訓練場地,並把自己在英國所學到的技戰術知識傾囊相授給球員們。吳昌碩深知,要想在足球比賽場上戰勝洋人,首先要自信,要有鬥志,第二必須最大限度的避開身體接觸和高舉高打。他想,是不是可以像太極那樣以柔克剛?是不是可以像自已學畫一樣揚長避短?經過反覆思量,他非常具有針對性的為球隊制訂了一套符合中國人身體特點的以“小、快、靈”為主的地面滲透傳切戰術。

1906年5月7日下午,中英足球對抗賽正式鳴鑼,地點就在紫禁城旁的一處校場。比賽結果令所有洋人大跌眼鏡,令所有北平的老百姓歡欣鼓舞。吳昌碩的協和書院隊上下半場各進一球,最終2比0完勝英國水手隊。1987年,峨嵋電影製片廠曾將此事拍成電影《京都球俠》,裡面的主角叫周天,他的原型就是吳昌碩。

中國現代足球的教父是徐根寶嗎?不!是一位畫家。

《京都球俠》海報

遺憾的是,吳昌碩在中國現代足球方面的功績被他的繪畫、書法和篆刻成就所掩。到今天,可能我們的十個主教練有九個都不曉得中國現代足球的教父是吳昌碩,更不用說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球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