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現在的孩子脾氣越來越大,我們在商場、超市、遊樂園等地隨處可見撒潑、發脾氣的孩子,他們完全無視別人的眼光,只要自己的要求無法被滿足,便會不顧場合的發洩情緒,讓父母手足無措。

有很多家長因為這樣,出門前都提前給孩子打“預防針”,出去不能隨便要東西,也不能哭鬧。或者有的家長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索性就帶著孩子在家裡,不出去,這樣一旦孩子出現哭鬧發脾氣的時候,有的是時間和孩子耗著,隨便他哭鬧。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可一旦帶著孩子出去,要麼要喜歡的玩具,而且一看就是很昂貴的那種。要麼即使挑衣服等等,一旦家長不答應,孩子就開始在店門口或者是在店裡開始哭。

這時孩子的哭聲就會吸引眾多路人的目光,真的很尷尬,很不好意思,家長要麼是在一旁等著孩子自己鬧,要麼就扛著抱著孩子走,等到回家收拾一頓。

面對孩子發脾氣,你是不是挺無奈的?總是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家有"壞脾氣"的娃,勿用以下方式去解決。

1.、以暴制暴

家裡來了客人,小白看動畫片聲音開的很大,小白媽媽呵斥讓小白把聲音減小一點,小白媽媽說了好幾次,聲音的分貝一次比一次高,小白依舊無動於衷。最後小白媽媽生氣的將電視關掉,沒想到小白立刻就又打開了。

小白媽媽生氣的打了小白一耳光,小白就躺在地上不停地哭鬧,搞得媽媽和客人們都很尷尬,小白媽媽就小白關進了他的房間,任由他聲嘶力竭。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2.2、語言恐嚇

當孩子在街上哭鬧著想要買玩具的時候,你告訴他,你要是在哭我就不要你了,或者再哭我就把你讓別人抱去。

3、哄騙式安撫

朋友家的姑娘長的十分白淨可愛,從小朋友就喜歡給姑娘打扮,小姑娘也是十分愛美。有一天朋友穿了一件很好看的高跟鞋,小姑娘就死活想要一雙。朋友告訴小姑娘沒有你穿的這麼高的高跟鞋,你們穿這種鞋走不穩。

第二天小姑娘早上爬起來就讓朋友帶她去買鞋,朋友說今天有事改天去,小姑娘就立刻開啟了"撒潑模式"。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那麼面對"壞脾氣"的"熊孩子",我們當父母的應該如何去做呢?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雖然孩子在發脾氣時,家長似乎可以通過上面的方法來壓制住,但也只是一時的,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孩子發脾氣的背後也是有原因的,先弄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發脾氣,然後再針對性的解決,這樣更有效。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緊張焦慮強調孩子男孩咬指甲

什麼是共生效應?

共生源於生物學,在自然界中,一株植物單獨生長,看起來就是很單調和矮小的。但是如果和同類植物一起,看起來就是枝繁葉茂,很有氣勢,很有活力。這種就被稱為是共生效應。

教育家陶行知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所以教育中的共生效應呢,就是家長把自己的姿態放低,讓自己變成和孩子一樣的同類。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樣彼此處於平等的地位,然後共同解決問題,利用共生效應。

當然家長也要注意不要強行的壓制孩子,不允許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是正常的,家長更應該做的是對孩子的不良情緒進行合理引導。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面對孩子發脾氣,家長應該怎麼做

1、父母首先要冷靜,別被不良情緒牽著走

父母首先要冷靜,別被不良情緒牽著走,情緒很容易被傳染的,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最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被情緒牽著走。一旦被牽走,父母的情緒就會變得失控。開始呢也缺乏脾氣,這個時候就很容易會通過懲罰孩子啊,或者像孩子撒氣啊,來發洩心中的不滿,這樣就容易產生負面的共生效應。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2、引導孩子幫助其消除不良情緒

當孩子開始發脾氣的時候啊,不要急著控制孩子,不讓他發脾氣。這樣不會真正的解決點問題,讓孩子盡情地將情緒發洩出來,將不良情緒發洩出來。這樣孩子和父母之間啊,才會產生共生效應。再來解決問題就會簡單很多。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3、梳理好負面情緒更重要。

當一個人在發脾氣的時候呢,你說什麼,或者做什麼都是沒用的小孩子也是一樣,他的全部心力都在鑽牛角尖都在想著發洩不滿你說什麼不僅聽不進去,還容易造成孩子更多的反抗。

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覺得自己已經繃不住了,就要先撤離一會兒去另外一個房間,讓孩子先發現出情緒,自己也冷靜一下,等到大家都可以理智的面對事情和情緒的時候,再將事情說出來,然後引導孩子如何更好的表達不滿,以及他的需求。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這樣孩子在之後呢,就能夠不會亂髮脾氣。同時寄的孩子從小的時候就要建立規則意識,這樣才不會亂來。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發脾氣並不當回事,只覺得過一會兒就好了。雖然情緒是安靜下來,但孩子面對同樣的問題,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家長需要教導孩子,對錯要分清,而且錯了就要道歉。

當孩子懂得自己是在哪個地方真的出錯了,才會慢慢地認識到自己,並且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如何更好的表達不滿,以及他的需求。

這樣孩子在之後呢,就能夠不會亂髮脾氣。同時寄的孩子從小的時候就要建立規則意識,這樣才不會亂來。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發脾氣並不當回事,只覺得過一會兒就好了。雖然情緒是安靜下來,但孩子面對同樣的問題,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家長需要教導孩子,對錯要分清,而且錯了就要道歉。

當孩子懂得自己是在哪個地方真的出錯了,才會慢慢地認識到自己,並且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如何幫助孩子梳理好負面情緒?

利用“共生效應”,將自己的積極情緒傳達給孩子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先找到原因,然後慢慢緩和情緒,將正面的積極的情緒傳達給孩子,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

孩子也不是就願意發脾氣,也不是天生的,是因為他的行為想法等沒有被理解,又不懂得如何更好的表達,不能讓人理解。

家長要先找出原因,然後解決問題,之後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避免孩子經常發脾氣。

總之呢,情緒問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作為家長,不要總想的壓制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共生意。去體驗,然後共同努力消化戰勝情緒。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知名心理學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呢?很重要一點,就是幾個問題,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6歲時候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你等他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習慣養成與性格培養的繪本《寶寶人格情商培養圖畫書》

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父母別手足無措,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10冊不過是4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點擊下面商品,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