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未尝不可采用“拿来主义”

写文章,最忌讳的是抄袭,严重者涉嫌侵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运用别人的东西,得当地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未尝不可。

那么怎么“拿来”呢?依据漫说杂谈多年的写作体会,下面这些情形是可以“拿来”的。

一、标题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人”的话,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你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回头率必然会很高,同样你起了一个好的标题,也会引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30年代上海一家报纸发表的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艺评论。许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大吃一惊,于是迫不及待地去看评论的内容,想知道这位著名画家究竟做了什么不要脸的事情。不仅如此,就连丰子恺本人看了标题之后也怒不可遏。心想,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对我这样破口大骂?然而,在他看完全文之后,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原来是文章的作者,在夸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作品。文章写道,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真切地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带来的欢乐之中。

当天的报纸人们争相传阅,原因就在于报纸刊登了这篇标题独特的评论。

假如我们也想借这个标题蹭点热度,提高阅读率,让更多的读者为自己点赞,那么就可以把这个标题“拿来”所用。

照搬照抄吗?当然不是。如果你照搬原题,肯定不会再引起多少人的阅读兴趣。那怎么办?办法就是对原标题进行适当的加工。比如前面加两个字:《也谈丰子恺画画不要脸》,或者叫《再评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样就会再次“诱”导读者一览究竟。这样运用原标题,原作者也不会说什么,甚至还会很开心。


二、背景材料

一些公文,特别是新闻报道,常常需要交代新闻发生的背景材料。这个被称作“新闻背会的新闻”的背景材料,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深化报道主题,丰富新闻内涵,提高新闻价值,增强新闻可信度和可读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解渴,而不是让读者有种半饥饿的感觉。

举个例子。《人民网》2020年01月15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卖包子不再是主业 老字号狗不理转型算不算成功》。文章在写完经营现状之后,交代了狗不理包子的来源。

狗不理起家于清咸丰年间,原来是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老板乳名为“狗子”,生意好的时候,狗子忙得顾不上理人,被大家戏称为“狗不理”,“狗不理包子”因此得名。2005年,天津狗不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狗不理被评选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如今的狗不理成长为一家连锁的上市食品企业。

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狗不理包子的经营历史,文章进一步写道:

2005年改制后,狗不理开了12家分店,主营业务也由卖包子转变为高档酒店的经营。如今,狗不理已走向中高端市场,高档酒店在主营业务中的占比非常高,在北京、天津直营的13家品牌酒楼和6家不同菜系、风味各异的花园别墅式酒楼均属中高端餐饮,在天津仅仅开了5家快餐店。除了经营高档酒店,狗不理还拓展了经营领域,涉及中式快餐、物流配送、速冻食品、养殖基地、新品开发、培训学校等多种业态。

有了这些背景材料,我们就会充分了解狗不理包子的来龙去脉,既看到了新闻,又长了知识,甚至平添了对“狗不理”的向往。

这些背景材料许多时候不用我们再去费劲编写,因为是“背后的新闻”,多数以前有人写过,你拿来粘贴即可。但前面一定要加上一句话:据悉,或者据了解,或者据***报道,等等。这样,既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某些时候也可以减轻自己的责任,这里指的某些时候,是万一报道出现了问题。

三、政策法规、上级要求

许多文体,如实施方案、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等常常要运用政策法规、上级要求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也用不着你去撰写,而且自己撰写还容易跑偏,出现错误。那怎么办?办法就是你用那段,直接搬来那段。但有一点,务必要写清楚出处。比如《合同法》规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省委书记强调,中央1号文件指出等等。这里特别强调运用上级文件内容,一定要标注内容来源。

举个例子:有篇文章写道,国家要求,要“建立以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民发〔2016〕191号)。这篇文章运用上级要求后(引号部分),后面立即跟上了这段话的来源,这样就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论文

论文对“拿来”有严格的规定。中级职称的职称论文的查重率要低于30%,高级职称的论文查重率要低于20%,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针对不同期刊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六大核心期刊查重率不能高于15%,更高一点的查重率不能高于8%。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尽管论文反对抄袭,但可以适当借鉴别人的东西,如观点、论据等等。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标明参考的来源,这既是论文写作的要求,也是展示我们素质的一种表现。

如2018年10月15 日,《知识-力量》刊登的文章《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文末就标注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丛伶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5.

[2]冯亚乾.《社会工作人才发展与人才流失问题的反思》[J].管理观察,2015:584-21.

[3]陈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基于H省的四个个案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5.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不知道对不对,希望我们共同探讨交流,共同发展进步!

谢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