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聆聽大師故事,感悟匠心精神。歡迎走進今天的百師®人物。百師®人物第129期,為大家介紹一位舟山鑼鼓大師——高如豐。舟山鑼鼓是流行於舟山一帶的吹打樂樣式,明清時期就在定海廣為流傳。最早起源於航海,船靠碼頭時用它來招徠客人,航行時用它助興解寂,遇霧時用它來傳遞信息。


2006年5月20日,舟山鑼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如豐是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舟山鑼鼓代表性傳承人——高如豐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藝術世家創新“舟山鑼鼓”


“舟山鑼鼓有三種類別,吹打樂、鑼鼓樂和吹打唱”。高如豐說,相傳“舟山鑼鼓”最早興於明朝永樂年間,那時戚家軍在定海、沈家門一帶抗倭駐建水寨,操練兵時,常用鼓號、軍樂以壯軍威。


舟山居民多從大陸遷徙而來,明清時期海禁,舟山居民又回遷大陸,這樣幾次往返遷徙,使舟山民間藝術與江南及浙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鑼鼓作為民間藝術,早期主要是在漁農村從事紅白喜事、廟會行街、漁船出海等場合表演。


高如豐一家為民間藝術世家,當年他的父親高生祥是聞名十里八鄉的鄉村才子,不僅精通各種樂器,還會自編劇本,表演越劇,彈唱、京劇等戲曲,京劇的淨、末、生、旦、醜等不同角色,他父親一個人都能獨自演下來。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上世紀初,高生祥創辦領銜的“高家小唱班”,在演唱實踐中逐漸吸收當地漁村出海祭神、開船、招客等活動中的鑼鼓點子,並將其與排鑼、二胡等樂器融匯到鑼鼓演奏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鑼鼓表演。


於是,“高家小唱班”名聲漸響,被認為是舟山鑼鼓表演及改革的集大成者。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十歲學藝少年成名


老人四五歲就跟著父親和兩個哥哥外出表演掙錢了,到了十歲左右正式學藝。


從二胡、板胡、揚琴到各種鑼鼓,民間藝術的“十八武藝”樣樣都得學。小孩貪玩,有時練得分心了,被父親用棒槌打,頭上腫起了包還不許哭。這樣嚴格的訓練,確也受益匪淺,現在他閉著眼睛就能把鑼打得紋絲不差,落點中心不會超過半公分。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莫斯科舉辦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上,《舟山鑼鼓》獲得了世界民間音樂比賽金質獎,由此“舟山鑼鼓”聞名於海內外。


此時,少年高如豐也開始嶄露頭角。


1953年,年方16歲的他代表舟山地區參加浙江省民間藝術匯演,其出色的表演贏得滿堂喝彩,受到了省長的接見。以後有一段時間,因為“左”的影響,民間藝術被視為“四舊”,高如豐只好去學理髮手藝,走街串巷當“剃頭郎”以此謀生,但他心中仍放不下那自幼相伴的鑼槌,依舊曲不離口鑼不離手。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藝術在於心的感悟


“舟山鑼鼓”表演全長8分鐘,分為“三番”。


“番”是當地土語,可以理解為現代音樂的“樂章”。第一番是漁民出海,表現漁民出海的場景,祈求親人平安;第二番是生產捕魚,反映漁民勞動歡樂的場景;第三番是慶豐收,表現漁民滿載歸來的喜悅。


“‘舟山鑼鼓’最大的特點是在傳統鑼鼓的基礎上加入了絲竹樂器,如二胡、揚琴、嗩吶、海螺、笛子等,因此比一般鑼鼓表現力更為細膩豐富。”

——白泉鎮文化站站長王國海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現“舟山鑼鼓”名聲已越來越響,舟山市定海區海山小學的鑼鼓隊曾應邀漂洋越海到美國去演出,被譽為“中國漁家交響曲”。而在廣交會上,“舟山鑼鼓”贏得外賓連連唱彩,一臺表演連演三場才謝幕。


但是老人也有不滿意,他說,以前幾個演員能演奏十幾種樂器,每次演出都隨機應變,能呼應現場的氣氛。現在常常是幾十人上百人的大隊伍,雖然整齊美觀了,但表面的花裡花俏的東西太多。


百師®人物 | 高如豐:敲響中國漁家交響曲


老人說,我大哥打鼓,我是敲鑼,我們兄弟倆可謂現在說的“黃金搭檔”。但大哥已於4年前離開人世,我也進入古稀之年,我很想在有生之年多帶一些徒弟,把“舟山鑼鼓”一代一代傳下去。


唄唄有話說:

舟山鑼鼓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離不開每代高家人不斷吸取經驗,與時俱進。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批判的繼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也是傳承人及青少年不懈追求的目標。不能拘泥於前輩們的技巧,而要從中加入時代的特徵,使中國的傳統技藝也能推陳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