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故事】内蒙孙斌:“杏林玉手”在通辽


导读:谁说女子不如男?通辽有位秀外慧中的“杏林玉手”,苦学中医诊疗技术,像热血男儿一样,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她的所作所为无不展示着中国女人应有的智慧和担当!


下午4时许,我刚走出通辽机场,天空湛蓝得令人眩晕,我辗转到通辽市科尔沁区翠堤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采访一位名叫孙斌的医生。

男儿名女儿身

进门后看见两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一前一后坐着,坐在后头的是个头发有些花白,看上去有七十来岁的男医生。那时他正给患者察色按脉,俨然是个老中医。前面坐着一个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女医生。

从我手头上的资料来看,孙斌应该是位四十来岁的男医生,这两人都不像是我要采访的对象。


孙 斌

◇ 毕业于内蒙古通辽盟卫生技术学校

◇ 从业23年

◇ 获“中国社区卫生满意医生”荣誉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是基层名壹荟,请问孙斌医生在哪?”他俩都各自忙碌着,没注意到我,我见机打断了女医生和患者的对话,笑着问。

“我就是,小姑娘是从杭州来的吧,给你泡杯我们蒙古的科尔沁奶茶。”女医生立刻站起身来,热情地招呼我。

“呃......原来您就是,不用客气,您去忙。”我有点汗颜,略带羞涩地接过她手中的科尔沁奶茶。

【名医故事】内蒙孙斌:“杏林玉手”在通辽

△孙斌医生

女儿身男儿命

卫生所内但凡能坐的地方早已被患者和其家属占用了,我端着奶茶在过道踱步。转过头看见一个红木书柜,里面满满地摆放着各种中医学杂志和书籍。

【名医故事】内蒙孙斌:“杏林玉手”在通辽

△孙斌医生的书柜(图片显示少部分)


“孙医生,这里的书您都看过?”

“是啊,医生嘛,本就应该探索未知。平时没时间逛街买衣服,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学习了,这里的书还没我家里的三分之一多。” 孙医生甩甩手上的中药渣。

“您喜欢逛街?”

“很喜欢,就是没时间。这白大褂既是我的工作服,也算是我的经典时尚外套咯。”孙医生提拉了下领口,翻卷起袖口,继续为病人选择配药。

“平日里稍有空闲,我都忙着看医学著作,专研中医治疗技术,再者就是与老中医谈论病人的治疗体会和心得。” 孙医生手指身后的老父亲补充道。

由于平日里工作很忙,孙医生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回到家,上一秒头刚贴到枕头,下一秒就能睡着,以致于爱逛街的她却没时间去享受这份女人的专属乐趣。

我虽是女儿身,却是男儿命。看我父亲给我取的名字就知道,他想让我像男儿一样文武兼备(斌),保护家园。” 说完,孙医生和她的老父亲相视一笑。

从他们的笑眼里,我明白了她学医既是年少时的志向,也是老父亲对女儿的期望!


“杏林玉手”在通辽


“深夜苦读学医术,玉手扎针平伤痛。”她说,这一切既是她一生的夙愿,也是作为医生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行医23年来,怀着一腔热血的孙医生坚持专研骨科诊治,精通多种针灸手法,尤其是毫针刺法,治疗好的腰腿疼痛病人不计其数。最为关键的是她施针少,病人无痛感,且疗效显著。

孙医生说:“针灸最讲究的是手法

,绝不是仅仅把针扎到穴位上就能治病的。”

首先,针刺入穴位时,要尽量使患者无疼痛感,或疼痛感较轻,这样患者才能坚持治疗。

其次,针刺入穴位后,患者得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从而引起“神变”(患者对针刺有了感觉,神情也为之一变。),方可“得气”(中医术语)。

去年除夕下午3点,患者们都早早地回家过年了,孙医生和护士们也准备回家吃年夜饭。就在这时,“吧嗒”一声,门开了。乍一看,是位弓着腰,提着腿,看上去只有二十来岁的小伙子。

“医生,我着急上楼,腰扭了......” 小伙子有些哭笑不得。

“别怕,你这是急性腰扭伤。”孙医生用手摸了摸痛点,判断道。

孙医生随即放下手中的包,打开针袋,先取出1根,慢慢地扎进了小伙子右手臂的阿是穴处,并

捻转针柄,紧接着又取出第2根,刺进左手臂的阿是穴处,第3根和第4根分别扎在左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夹缝处,总共也就用了这4根针

“我腰扭伤了,您扎我手臂和手指干啥呀?”小伙子表示不解。

“你别乱动,两分钟后给你答案。”孙医生说。

“咦!还真不疼了,也能直起来了!神了!” 两分钟很快过去了,小伙子慢慢地扭了两下腰。

“我不仅会看病,还会变戏法哩......” 孙医生开玩笑地说。

真不愧是我大通辽的‘杏林玉手’!必须点赞!”小伙子向孙医生竖起了大拇指,又急匆匆地赶回去吃年夜饭了。


早知通辽市享有"黄牛之乡"的盛誉,特别是科尔沁肥牛,本想见识一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无奈天色已黑,空气中带着些许的凉意。

【名医故事】内蒙孙斌:“杏林玉手”在通辽


“爸,您穿上大衣,先回家吧!我在这守着。”孙医生催促着古稀之年的老父亲。

“这些年来,我最感谢的人就是我的老中医父亲,每当我迷茫或困难时,他永远都在我身边支持我,为我指引方向。”她的语气里满是感恩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