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曾执导了一部故事片《金银滩》,该片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讲述的是西北青藏高原金银滩草原两个藏族部落因争夺优质牧场而发生的故事,这部电影从主题到内容没有任何越规之处,但却被神秘的禁映了,而当年之所以被禁映,现在看来就是因为电影的片名和拍摄地是青海的金银滩,中国政府曾于1958年将金银滩开辟为核武器研制基地,因此这里成为中国的绝密之地,而金银滩也由此成为敏感地名,电影《金银滩》被禁映也就在所难免了。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电影《金银滩》海报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占地570平方公里,海拔3200多米,东距省会西宁100公里,南距青海湖28公里,四周由崇山峻岭环绕,有麻皮河和哈里津河两条河流经过,是一个天然的优质牧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曾在这里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民族万岁》,而音乐人王洛宾随郑君里来到这里采风时,创作了他的成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而这里最终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和生产基地,一切都是山东沂水籍李觉将军带队踏勘和选址的结果。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金银滩草原

1957年8月,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觉少将奉调进京,被任命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九局(核武器局)局长,而此时的二机部是中国政府主管核工业和核武器研制的部门,时任部长为宋任穷上将,第一副部长为刘杰,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为副部长,而且是几位副部长中唯一的科学家,因此可以说钱三强才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领军人物。

1957年底,李觉率领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一行20余人,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千里大西北,为研制核武器寻找和选址生产基地,当一行人来到金银滩草原时,立刻被这里的地形地貌所吸引,因为这里地广人稀,容易避人耳目,同时又有丰厚的水源,苏联专家认为这里是研制核武器的理想之地,李觉等人在听取了中苏专家的建议之后,将在西北的考察情况及建议向中央进行了报告。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李觉

1958年7月,中央批准了选址青海金银滩的建议,确定金银滩为核武器研制基地,很快金银滩草原上的1700多户牧民被当地政府动员迁徙别处,三个月以后,第一批来自全国各部队的2000多名转业干部和战士,冒着初冬的严寒先期到达并进行基地基础建设,匆匆拉开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序幕。

李觉将军被任命为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总指挥,他不但参与了前期的踏勘选址,其后又参与了基础建设、科学实验和实弹总装,全程参与了中国的“曼哈顿工程”,为了做好保密工作和掩人耳目,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曾先后使用几个名字,诸如“青海省综合机械厂”、“兰字839部队”、“青海矿区”、“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但最终却以“国营221厂”被历史所铭记,并被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纪念馆陈列展品

“国营221厂”下设18个独立分厂,分布在金银滩方圆数十公里地域范围内,为了防止核辐射,也为了抗击敌对国的核打击,主要制造车间都建在地下并用土包掩盖,如此浩大的“曼哈顿工程”,是需要大量建设者的,及至1959年夏天,基地工作人员就达到15000余人,而到了1962年底,基地工作人员就已经突破了20000万人,由二机部九局直属领导,而李觉领衔的九局甚至整体搬迁到了金银滩。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已经被废弃的厂房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此函的主要内容就是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样品和技术资料,至于将来如何运作?待两年以后国际局势发展再定,这实际上是无限期推迟了对中国的核援助,很快又撤走了全部苏联专家,并带走了所有原子弹技术资料,面对此种状况,中共中央在听取中国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决定背水一战,不再依赖苏联的援助,而是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为了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二机部决定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定为代号“596”,从此“596”成为中国“曼哈顿工程”的代名词。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221基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而实际上中国的“曼哈顿工程”起步并不晚,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不久,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将军曾向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俞大维建议,中国应该尽快派员到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俞大维为此向国民政府呈递了一份秘密报告。

1945年11月陈诚和俞大维紧急约见了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因为研究原子弹技术涉及到物理、化学和数学三个学科领域,他们就如何研制原子弹进行了专题商讨,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首先遴选年轻学者赴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曾昭抡推荐了王瑞駪和唐敖庆,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和徐贤修,而吴大猷则推荐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与此同时,时任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赵忠尧教授受中国政府派遣,前往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观摩原子弹爆炸试验,美国政府应广大战胜国的强烈要求,曾于1946年7月1日在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中的比基尼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一次核爆炸试验,一颗20千吨级原子弹从空中投掷而下,在一组由80多艘各种废弃战舰和航空母舰组成的舰群上空爆炸,并升起非常壮观的蘑菇云,而在距离爆炸中心25公里的“潘敏娜”号驱逐舰上,赵忠尧以核物理学家的视觉,望着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将目测的各种数据牢记在脑海中。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比基尼岛附近海域原子弹爆炸

赵忠尧之所以能被选中观摩原子弹爆炸试验并非偶然,他曾在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核物理大师欧内斯特·卢瑟福教授进行核物理学研究,而卢瑟福曾被誉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并于19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他的弟子中就曾有9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初,赵忠尧曾带着导师卢瑟福赠送的50毫克镭回国,在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并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专业,他还建立了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以卢瑟福赠送的50毫克镭进行科学实验,可以说是中国从事核物理研究第一人。

1946年9月,当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等人带领王瑞駪、唐熬庆、孙本旺、李政道、朱光亚等人抵达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时,却被告知美国不会向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因此原定的学习原子弹计划流产,所有参与人员不得不自行解散并各寻出路。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钱三强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放射化学和电子学等五个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由吴有训出任所长,钱三强和他的老师赵忠尧任副所长,在吴有训升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之后,由钱三强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出任副所长,并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从事核物理研究学者陆续调入,这其中就包括刚刚回国的邓稼先,可以说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研究中枢。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上马之时,正值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金银滩位于海拔3200米以上高原牧区,只有7、8、9三个月是黄金季节,其他季节气候条件非常恶劣,风沙天气频繁,一年甚至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最低温度在零下三、四十度是常态,住的是地窝子或是帐篷,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十分紧缺,基地曾专门成立捕鱼队到青海湖捕鱼,并向牧民购买牛羊改善生活,但最惨的是没有任何蔬菜可吃,中国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原子弹,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金银滩基地

我之所以对青海海晏“国营221厂”留有深刻的印象,完全是因为我的一位老领导,他是1961年入伍的老兵,曾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服役多年,其当时兵种是空军探照灯兵,承担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他曾在基层连队担任副政治指导员、连长等职务。

国家对当年在涉核部队服役人员是有说法的,并有一定的伤残补助待遇,我的这位老领导近年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据他自述当年可能受到了轻微核辐射,其皮肤呈黑褐色,全身起皮甚至溃烂,严重时惨不忍睹,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偏低,为此他曾多次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伤残鉴定,因为只有评残并确定伤残等级,才能享受一定的伤残补助,而评残是需要各种证明材料的,以此证明你过去服役的经历。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爆轰试验场指示牌

但由于“221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还是高度保密单位,是不允许对外泄露任何机密的,其人事档案中就缺少相应的证明材料,因此他的评残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民政部门让他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而他当年服役单位是高度保密的,其档案里是不可能有任何记载的,因此他的评残申请就变得相当艰难,我曾陪他跑过多次,其体重大约在200斤左右,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缓慢移动而不是正常走路,真是让人心生怜悯之情。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221基地唯一留存的私人照片

他曾多次向我讲述他在“221”基地的从军经历,比他年长者大都已经陆续离开人世,而他当年手下的战友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因当时视野有限又不能写出来,就经常委托他代写证明材料,他都认真对待并及时用快递回复,为当年的战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和高兴。

而促使我撰写本文的动因,是因为最近偶然在电视“全纪实频道”上看到了一部《代号221》的纪录片,并立刻被该片题材所吸引,紧接着又在电脑上搜索观看了几遍,纪录片《代号221》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共分第一集《出征》、第二集《巨响》和第三集《回响》,每集播出45分钟,该纪录片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为视角,用影像记录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历史,回望中国核工业在源起、研发和试验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中国核武器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代号221》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我曾关注过“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群体,此前曾撰写了程开甲、于敏、钱学森、郭永怀和王淦昌等科学家的文章,尽管文章阅读量不是很高,但我也还是很愿意写一写科学家们的故事,也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科学家群体。

通过观看纪录片《代号221》,我才知道221基地这个曾经的绝密之地,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解密,而221厂所在地金银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4A级旅游景区,从西宁乘坐火车到中国原子城站下车即可,半个多世纪前的厂房还依然伫立在那里,仿佛是历史的坐标,向游人倾诉当年发生的一切。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221基地部分建筑

当年参与核武器研制人员,最小者也都七十多岁了,在纪录片《代号221》中出境者,几乎都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其中国营221厂最后一任厂长王菁珩也在片中出现,这位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的大学生,在这里历练了几十年之后,最终以最后一任厂长的身份,又将这片热土安全地移交给了当地政府和牧民。

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这片热土的人,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无名英雄,王淦昌、邓稼先等知名科学家都曾长期隐姓埋名在这里工作,更何况普通的建设者们,当他们先后离开这里时,也都要进行保密教育,以严守国家最高机密,在国营221总厂办公楼附近,伫立着一座高16米的纪念碑,碑上是张爱萍将军的题字:“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电影《金银滩》被禁映背后的故事

221基地纪念碑

这是一座见证一段共和国历史的纪念碑,也是众多建设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筑起的历史丰碑,他们的青春曾在这里闪光,他们的热血也曾在这里沸腾,但许多建设者却又都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既没有鲜花和掌声,也没有档案记载,如同地下工作者,因保密而成为无名英雄,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隐姓埋名的建设者,并不知道211基地早已经解密,而他们一直到生命的终点,也依然遵守着当初离开221基地时的保密承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