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座“小廟”

我心中的那座“小廟”

跨過一條稗草叢生的小水溝,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破敗不堪的小廟。沒有紅牆碧瓦,沒有雕欄玉砌,一堆堆土坯,一樹樹木枝,壘起了這座本是村裡祭祀的祖廟,而她卻有另外一個用途——村裡的小學校。

帶著古木的幽香,一根大梁支起了整座小廟。紅泥碾作的塵土鋪滿三十見方的小廟,地面的坎坷早已被無賴小童踏得平整。一隻鼠兒出來覓食,不時地從學生們的腳下穿過,一不留神就竄到小洞子裡去了。垣上綴著苔蘚,一株株爬山虎沿牆而上,看不出原有的灰漬黃顏,已是青蔥一片。綠苔青瓦覆蓋在一排排人字型的木枝上,仿若一排排待展翅飛翔的大雁。瓦縫終究逃不過雨兒的眼睛,打溼了孩童們的課本,也打溼了孩童們的眼眶。伴著螻蟻的竊竊私語,伴著窗外的鳥鳴犬吠,伴著村民前行的腳步聲,小廟裡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這朗清的聲音也有我的一份,多年後的今天,我仍清晰地能聽到。

下課了,學生們魚貫而出,盡情在小廟外的草地上玩耍。陪伴他們的是碧綠的菜畦,樹上的噪蟬,炊煙裊裊的人家。抬望眼,一望無際的田野上,風吹稻浪,一串串金穗在風中搖曳。茅草在斷垣上搔首弄姿,塘裡的魚兒竟忍不住跳出水面來分享孩童們的喜悅。遠處的水牛一直在凝望著遠方,一個農人拿著枷帶著犁正朝它走來。遠山上的薄霧正在被風吹散,隱隱約約的是針葉的青松,還有那華麗羽翅的山雞,或許還有外出乘涼的大花蛇。此間樂,一直印在我童年的回憶裡。

前幾天,母親跟我說,那座小廟已經拆了,那片區域要建成工業園區。頓聽此語,我竟有些唏噓,不勝傷感,潸然淚下。

小廟在我心裡是一座豐碑,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小廟是破敗的,可是小廟的精神是富足的。小廟迎來了一批學生,又送走了一批學生。歲月已讓她佈滿了滄桑,殘破的外表卻遮掩不住她內心的晶瑩澄澈。一批批莘莘學子從這裡起步,去尋找屬於他們的遠方的夢。從這座小廟裡走出了一個又一個大學生,走出了一個又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走出了一個又一個祖國現代化的建設者。她可以自豪地說:“我把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我可愛的孩子們”。

小廟是低矮的,但在村民的心目中她是祭祀和育人的聖殿;小廟是殘陋的,但她卻庇護著一個個孩童健康成長;小廟是風燭殘年的,但她卻點燃了我們心中美好的求學夢想。小廟雖有一股老腐的朽木味,但卻薰陶了每一個學子的深深愛國情。小廟雖然破敗不堪,卻是十里鄉間最靚麗的風景。

小廟的使命完成了,她走了,但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