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座“小庙”

我心中的那座“小庙”

跨过一条稗草丛生的小水沟,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破败不堪的小庙。没有红墙碧瓦,没有雕栏玉砌,一堆堆土坯,一树树木枝,垒起了这座本是村里祭祀的祖庙,而她却有另外一个用途——村里的小学校。

带着古木的幽香,一根大梁支起了整座小庙。红泥碾作的尘土铺满三十见方的小庙,地面的坎坷早已被无赖小童踏得平整。一只鼠儿出来觅食,不时地从学生们的脚下穿过,一不留神就窜到小洞子里去了。垣上缀着苔藓,一株株爬山虎沿墙而上,看不出原有的灰渍黄颜,已是青葱一片。绿苔青瓦覆盖在一排排人字型的木枝上,仿若一排排待展翅飞翔的大雁。瓦缝终究逃不过雨儿的眼睛,打湿了孩童们的课本,也打湿了孩童们的眼眶。伴着蝼蚁的窃窃私语,伴着窗外的鸟鸣犬吠,伴着村民前行的脚步声,小庙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朗清的声音也有我的一份,多年后的今天,我仍清晰地能听到。

下课了,学生们鱼贯而出,尽情在小庙外的草地上玩耍。陪伴他们的是碧绿的菜畦,树上的噪蝉,炊烟袅袅的人家。抬望眼,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风吹稻浪,一串串金穗在风中摇曳。茅草在断垣上搔首弄姿,塘里的鱼儿竟忍不住跳出水面来分享孩童们的喜悦。远处的水牛一直在凝望着远方,一个农人拿着枷带着犁正朝它走来。远山上的薄雾正在被风吹散,隐隐约约的是针叶的青松,还有那华丽羽翅的山鸡,或许还有外出乘凉的大花蛇。此间乐,一直印在我童年的回忆里。

前几天,母亲跟我说,那座小庙已经拆了,那片区域要建成工业园区。顿听此语,我竟有些唏嘘,不胜伤感,潸然泪下。

小庙在我心里是一座丰碑,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小庙是破败的,可是小庙的精神是富足的。小庙迎来了一批学生,又送走了一批学生。岁月已让她布满了沧桑,残破的外表却遮掩不住她内心的晶莹澄澈。一批批莘莘学子从这里起步,去寻找属于他们的远方的梦。从这座小庙里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她可以自豪地说:“我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可爱的孩子们”。

小庙是低矮的,但在村民的心目中她是祭祀和育人的圣殿;小庙是残陋的,但她却庇护着一个个孩童健康成长;小庙是风烛残年的,但她却点燃了我们心中美好的求学梦想。小庙虽有一股老腐的朽木味,但却熏陶了每一个学子的深深爱国情。小庙虽然破败不堪,却是十里乡间最靓丽的风景。

小庙的使命完成了,她走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