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產業支撐,杭州有的房子價值歸零了

美國阿拉巴馬州下屬的底特律城,因汽車產業而聞名於世界,也因汽車城的沒落而衰敗,從“汽車之都”到“悲慘之城”:人口大幅度減少,到處空置著殘破的房屋,房價也因此一落千丈,有的別墅甚至賣1美元一幢。


我國一些資源枯竭的城市,房子也才2、3萬一套。這說明產業和人口才是一座城市房價最重要的支撐。在杭州,也有一個地方因工廠的搬遷,大批住宅無人居住,毫無使用價值。




一 ▌前因後果


事情還得從50多年前說起,1959年7月,我出生在富陽,母親在郵電局工作,父親在石油系統工作。當時正處在三年困難時間,生活十分清苦,外婆就對我父母說:“讓我把孩子帶回老家養,山前屋後種點東西,養幾隻雞,至少不會餓肚子。”


10個月大的我,就被人挑著進了臨安的大山裡,小山村當時很閉塞。但到了1965年,山溝溝卻發生了一件大事,

離我們村十幾里路的仁裡趙嶺腳在建兵工廠


大人們經常聊兵工廠的事,說工廠站崗很嚴,外人根本進不去。有人說那兒的山都打空了,山洞裡都藏著炸彈,有時還會進行炸彈試驗…….兵工廠成了孩子們心中神秘的嚮往之所。


失去了產業支撐,杭州有的房子價值歸零了 | 老哥V探盤

兵工廠舊址位置圖


1971年我從小山村回城讀書,當時父母已經調到地質隊工作,大隊在寧波慈城,我就在那裡讀完初中和高中、參加工作,很少回老家了。後來聽說兵工廠1988年搬遷回上海了,它的事情也漸漸淡忘了。


直到2015年7月回老家,我突然想起了兵工廠,便叫村裡的小夥伴帶我重回故地。此時兵工廠已經搬離17年,我看到的是一座滿目瘡痍的廢墟。


失去了產業支撐,杭州有的房子價值歸零了 | 老哥V探盤

山溝溝裡的舊廠房 攝於2015年7月



二 ▌“小三線”建設催生上海協作機械廠

搜索“三線”建設的資料,才瞭解來龍去脈。1964在北方邊境,中蘇關係完全破裂;在南方,隨著越南戰爭的加劇以及美國向臺灣海峽增兵,中美兩國的關係也日益緊張。


中國政府對可能發生與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爭十分憂慮。當時,中國的軍工產業普遍分佈於東三省及東部沿海地區,一旦開戰,敵方可以在戰爭初期就癱瘓中國的軍工生產線。


因此,從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國中西部的13個省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


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各省也投資建設了一些工廠。


皖南寧國和浙江臨安就成了上海的“小三線”。上海協作機械廠,廠址就設在浙江省臨安縣仁裡。它於1965年開始選點籌建,1968年初步建成投產,有職工1700餘人,是上海小三線唯一地處浙江省的軍工廠,主要生產軍工產品為新40火箭彈。


失去了產業支撐,杭州有的房子價值歸零了 | 老哥V探盤

山溝溝裡的舊廠房 攝於2015年7月


1988年5月,該廠遷至上海,更名為上海柴油機配件分廠。原廠址設施移交華東師範大學, 作為實驗工廠。1992年7月10日,華東師大實驗工廠廠址整體移交臨安縣人民政府接管。



三 ▌去工廠當工人,曾是當地人最大的夢想

大三線和小三線建設的功過是非,留給專家們去評論和研究。對於參與建設的工人們來說,有人滿腹抱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竟都留在了深山溝;也有人對那段激情歲月,充滿懷念。


我曾經與在工廠做過臨時工的村裡人聊過,他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總還是很激動的,60年代農村的生活很清苦,

當上工人,每月能領工資,雖然工資只有20、30元錢,但在當時已經是鉅款了。加上工廠裡較好的福利待遇,足以過上富裕的生活,而且每月還能省下10幾元錢補貼家裡,農村人大多羨慕不已。


看到工人們成群結隊浩浩蕩蕩上下班的情景,聽著廣播中傳來《東方紅》、《解放軍進行曲》,不少農村人表示,當時最大的夢想是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工人加上家屬,工廠裡一共有3000多人。一個小山村,湧進這麼多講上海話的工人和家屬,仁裡一下子熱鬧非凡,當時也有人稱仁裡是”小上海”。


由於工廠實行軍事化管理,廠區嚴禁外來人進入,外面人對工廠的瞭解非常少,感覺非常神秘,廠裡廠外彷彿處在兩個世界。


那一道道崗哨裡面的車間是當地人最嚮往的地方,能當上工人那更是當地人最大的心願和夢想。




四 ▌“小上海”成歷史,幾百套住宅被遺棄


建廠以後,有些生活設施也相繼修建,到了1972年,工廠辦公大樓、禮堂、子弟幼兒園、小學、初中、醫院、電影院、澡堂、商店、籃球場等生活配套一應俱全,就像一個封閉的小社會。


學校的師資大多是從上海調過來,教育質量要比當地中小學好很多。最熱鬧的業餘生活是在廣場上看露天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到文革期間的八個樣板戲,都給枯燥的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


生活物資是由上海計劃分配直供,在物資緊缺的那個年代,什麼都憑票供應,當地人會用一些土產和工廠裡的工人家屬交換一些難買的生活用品,像白糖、香菸、棉布、肥皂等。


失去了產業支撐,杭州有的房子價值歸零了 | 老哥V探盤

失去了產業支撐,杭州有的房子價值歸零了 | 老哥V探盤

曾經的禮堂和辦公樓 攝於2015年7月


為了滿足工廠工人們的居住需要,廠區還建起了職工宿舍樓。現在看到的共有6幢,幾百套住宅,完全是按照城裡的多層住宅建設的。四到六層,磚混結構,每套的結構都差不多,有房間、廚房、衛生間等。


失去了產業支撐,杭州有的房子價值歸零了 | 老哥V探盤

廢棄的家屬宿舍 攝於2019年


到了1988年,工廠撤銷,工廠遷回了上海,工人和家屬陸續離開,山村又恢復了原先的平靜。


1992年,工廠移交給當地政府,就被廢棄了。那6幢家屬宿舍也人去樓空。上世紀九十年代,部分宿舍給了仁裡中學的老師們居住,但由於無人管理,房屋年久失修,老師們有的調走搬家,有的也慢慢放棄了這些住宅。


如今,房子仍在,有幾間房子當地人自己接了生活用電,當成倉庫;也有零星的外來人暫作臨時宿舍。但房屋越來越破敗,也慢慢失去了居住的功能和價值。


臨安曾經把它作為招商引資項目,想把它開發成旅遊養老用房。聽說幾年前就有老闆來考察過,但到目前也沒有明確的消息。


房子還是那個房子,但越來越破敗,再不整修,那麼就只有被拆除或倒塌的命運了。


畢竟,房子是用來住的,有人住房子才有價值;沒人住,房子就是一堆破磚爛瓦。


底特律如此,仁裡也是如此。




總編| 二叔 主編 | 曹李鵬 主筆 | 小雨

見習編輯 | 張兆強 運營 | 曹李鵬 出品 | 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